下村坝村:绿水青山载乡愁的生动实践
作者: 苏玲玲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以生态起步,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让资金、人才、产业等要素在乡村竞相迸发,闯出了一条从“环境优美”转向“和美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砥砺奋进 山乡迎蝶变
下村坝村位于恩施市西南部,距恩施州17公里,曾是贫困村。现如今,下村坝村“破茧成蝶”,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颜值变产值,一幅现实版“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有童谣道:“白果两面坡,荒山茅草多。”下村坝村坝少山沟多,村有观音塘,呈天然漏斗形,面阔十余亩,水清如鉴,流云倒映,塘水常年满而不溢。当地党委政府“就地取材”,建成观音塘湿地公园,以“塘里堂外”为统一品牌,探索“村景合一”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自今年4月开园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
当地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化。一是做好“一束稻”文章,激活“花经济”,做实研学产业,从“卖粮食”走向“卖体验”;二是做好“一片叶”文章,擦亮硒茶品牌,做优做强土特产业,从“卖产品”步入“卖礼品”;三是做好“一座院”文章,建设“观塘小院”“青莲小院”等美丽庭院,做好清凉休闲产业,从“卖风景”转向“卖服务”。
下村坝有三大姓,如何正确决策、民主决策成为基层党组织实施乡村治理的关键环节。该村扩展“古树夜话”“古树议事亭”“塘里堂外议事厅”等村级议事平台,实现了由“干部群众齐看”到“干部群众同干”的转变,塑造了共谋、共建、共治、共评、共享的乡村治理新面貌。
如今的下村坝村,以黛山白云为帷幕,以竹篱瓦舍为背景,以遍地芸苔为舞台,尽显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
步步为营 城乡双奔赴
乡村振兴具体如何推进?近年来,下村坝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因村施策,坚持“塑形”与“铸魂”两手抓,不断提高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通过村庄提升行动,下村坝实现村庄布局优化、环境美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道路亮化。启动“非农化”“非粮化”耕地提质改造工程,复建标准稻田500亩,惠及农户96户,现已成为下村坝村的核心景观。按照淘汰一批、搬迁一批、盘活一批的原则,对村庄内污染和闲置厂房分别进行关停、迁出与提升,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根据下村坝村独特的资源禀赋,融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为一体,创造下村坝村公共品牌“塘里堂外”IP,打造“塘里民宿”“塘里亲子乐园”“塘里1314田野栈道”等精致打卡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主题活动精彩纷呈,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走市场化模式,下村坝邀请具备业态开发、产品整合和市场开拓能力的运营团队进驻,组建“塘里堂外”研学文旅运营公司,以商聚商,实现一体化、专业化、特色化建设运营管理,实现共赢创收。
观音塘是下村坝村重要的民心凝聚载体。以观音塘为中心营造核心公共空间,将其打造为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场所以及村民与游客之间的沟通对接平台。观音塘旁矗立着一棵两百余年的枫香树,树下一老屋曾是中共白果地下党小组的秘密活动点。建设团队对本地红色文化特质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地百姓喜爱种植青莲,便以青莲为主题建设“青莲小院”,借清风廉雨扬和谐正气。
勇毅前行 行稳而致远
当地坚持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践行下村坝村“千万工程”实践的关键,发挥下村坝村“州、市、乡、村”四级书记亲自抓振兴的政治优势,建立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既有自上而下抓乡村振兴的党建制度安排,又有自下而上基层党建的强基落实。
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先手棋,开展“卫生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和“四清四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发展条件,不断擦亮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走出一条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内至外的自我更迭乡村振兴新路径。
立足下村坝村自然、文化、社会等内在资源,整合“宅基地改革试点村”“和美乡村建设试点村”“州级研学营地”等项目支撑,坚持“本乡本土”,突出“本村本策”“本村本品”“本村本韵”,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下村坝村先后获得“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湖北省和美乡村建设试点村”“恩施州乡村振兴试点村”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