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之路》
作者: 毕国昌
引言
有一件事确凿无疑,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健康与生命长短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全面脱贫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健康与长寿的话题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热点。不言而喻,人们都渴望自己有一个健康长寿的未来,因而更加珍惜生命与健康,更加期望远离疾病的损害。
盛世佳话多,长寿想大医。在寻求健康与长寿的道路上,有相当部分的人走了弯路,以致付出沉重的代价,选择上的错误让他们失去关键的治疗机会,丧失了健康,失去可以起死回生的可能,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在失治、误治等教训面前,许多患者和家属回顾诊疗经历,思考寻医问药的细节,总结和分析、对比后,这样表示:“如果找对了医生,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路径,不应该是这么悲惨的结局。”当他们发现身边亲朋好友同样的疾病被治愈,生命的长度向后延伸,会意识到,选对医院不如找对医生,找到大医。
谁是大医,他们在哪里?
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几十年来有无数患者和他们的家属从心底认可一个人,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曹洪欣教授。
曹洪欣教授的名字之所以被无数患者铭记于心,是因为他的高超医术与高尚医德,是因为他用药精当且简便验廉的行医风范,是因为他出神入化般地“修复”病患的身体,令他们恢复健康生活的本事,是因为他常常在诸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面前,将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病人从泥潭中拽出的强大能力,是因为他常常在罹患绝症的患者面前表现出的那种极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菩萨心肠,还有他永远将患者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和态度,以及从不以大医自居,平等对待病人的作风……这一切都使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了中国大医的高尚形象。
曹教授是一位大医,这是诸多患者于心底自然而然形成的共识。中医药在他这里传承并创新,若干教科书般的经典医案展示出极具说服力与影响力的中医药科学与文化,这些经典医案必将载入中国中医药史册,成为几千年来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史上一个重要代表。
中医药的神奇之处常常可见,但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然而有一点可以讲得明白,那就是它始终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
从西周至民国,近3000年的中国历史,有记载的瘟疫流行有555次,中华民族饱受瘟疫的困扰和折磨,每次都是中医药挽救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免于遭受灭顶之灾。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不断发展壮大,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生命与健康,成为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维护生命与健康的角度看,中医药的优势尤其明显。岁月演进,朝代更迭,中医始终悬壶济世,为百姓祛病疗疾、防瘟抗疫,涌现出诸多被世人铭记的大医,他们的传奇故事与慈心仁术代代传颂,不断丰富完善着我们中华民族浩瀚的医学理论与人文精神。春秋战国以来流芳百世的名医无以计数,最负盛名的有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孙思邈、李时珍、李东垣、张景岳、朱丹溪、叶天士、薛生白等。
不论你是否相信,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与中医药理论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大医的名字,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随着西学东渐,西医与中医碰撞、交流,人们十分关注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更加关注当代中医药人的作为与担当。
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是人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没有谁敢讲自己一辈子不去医院、不求医生。当你生了病,哪怕是一次感冒引起的高烧,都会有一个处置得当与否的问题,其中某一个细节选择不准确就可能危及生命。病好病坏,生死去留,最终关键在于你是否找对医生。
今天,我们将循着曹洪欣教授的大医之路,了解当代中国这位中医专家学者的故事。或许在未来某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会有助于你的选择,从而有利于你维护健康、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一、特别时期的特殊奉献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份,也是当代人永生难忘的一段历史记忆。新型冠状病毒在2019年底悄然降临到了我们身边。
人们并没有将它同历史上的各种瘟疫联系到一起,甚至都没有与2003年的SARS相联系。可它已兵临城下,对准长江中段的武汉三镇。
疫情发展得异常迅猛,瞬间形成严峻态势。这个“不速之客”从天外飞来,人类显得十分迷茫。
一个潜在的无比巨大的危险犹如10级海啸正在迅速生成,不断聚集的破坏力,以几何级的增长速度向我们袭来,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最可怕之处在于,一秒钟前你无法看见它血齿獠牙的狰狞面目,而下一秒钟便中招被置于死地。
这场瘟疫被世界卫生组织定名为“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受到的痛苦折磨无以复加,死亡速度之快难以想象。而康复之后又留下一定的后遗症,肺、肝、肾与心脏损伤等,严重影响着罹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幅员960万平方公里之内,14亿人无一例外地参与了这场生与死的搏斗。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泱泱大国展开了一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同仇敌忾、舍生忘死、命运与共的战斗。
1.主动作为使命担当
曹洪欣教授没有直接赴武汉抗击疫情,然而同样承担着防治疫病的重要任务,有效地发挥着中医人的作用。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曹教授近40年的从医履历,否则就无法理解或者说无法相信这次疫情防控中他所做的事情。
百度百科这样记录:曹洪欣,1958年2月生,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至2003年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2003年至2010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药类总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兼中医药委员会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被俄罗斯授予国际合作发展奖,俄罗斯自然疗法学会授予盖伦奖章。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60余部;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近百人。
面对这场疫情,曹教授主动作为,积极发挥作用,表现出的胸襟有目共睹。我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做的三件事。首先,他第一时间将自己对这次疫情的判断公之于众,阐明中医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方法,2020年1月23日通过中国法学会组织的专家座谈会,发表“依法保障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作用”的建议。其次,1月27日通过人民政协报(网)、中国志愿医生新媒体平台,发布基于透邪解毒法研究的新冠肺炎中药防治方———“金柴饮”。新华社为赴疫区一线记者提供金柴饮;教育部支持湖北高校3.5万人将金柴饮作为预防中药;中央电视台办公厅发文推荐金柴饮用于员工预防;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员工服用金柴饮预防;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真实世界研究专业委员会由本草方源药业支持,为北京地区新冠肺炎易感人群开展中医药预防公益活动,免费为800人提供金柴饮预防用药,据统计,服用金柴饮中药预防人员零感染,得到新华社、教育部等部门和相关企业的表扬。最后,1月30日通过“微医华佗云”构建我国首个线上中医药抗疫平台,2月6日该平台向海外开放,成为全球第一个线上中医药国际抗疫平台。作为首席专家,曹教授带领团队15名博士为海内外疫区病人每天诊治12小时,义诊100天。同时参加“共渡难关,抗击疫情”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开展防治新冠肺炎网上义诊活动,为湖北新冠肺炎康复的医护人员义诊100余人次,取得满意疗效。通过微信平台指导德宏中医院等诊治新冠肺炎20余例,其中重型病人13例、普通型与轻症8例,疗程7至30天,全部治愈。成功救治100余名新冠肺炎患者,体现出中医药在防治疫病方面的优势作用。
2.敏锐视角下的研判
曹教授在这次疫情出现的第一时间做的三件事,不仅是他近40年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厚积薄发的结果,更是他几十年中医职业操守和始终遵循原则的践行,是大医精诚的具体体现,是悬壶济世、无私情怀的真实写照。
大多数人一开始并不知道病毒正在逼近自己,包括专家之间也存在不同见解。当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通过《新闻1+1》节目采访钟南山院士,钟南山院士明确指出新冠病毒是人传人的,具有相当大的传染性和危险性时,人们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
新冠肺炎是本世纪以来流行范围最广的传染性疾病,构成了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是每一位医药卫生工作者需要直面的。曹教授认为,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对于生命和疾病的认识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讲,新冠疫情与历史上发生的一些瘟疫没有太多不同,而历史上中医先贤给我们留下诸多成功的抗疫经验,那些针对疫病形成的理论、治法和方药,都曾是挽救民众于危难中的奇招妙法,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检验并不断丰富完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中医理论和方法惠及百姓,使中医在第一时间介入疫病防治能够维护生命、减少损失,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必然选择,是医务工作者落实党中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具体行动,是我们中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曹教授认为,按中医理论与实践深入分析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特点,发掘有效防治方法,有利于为中医药介入防治奠定基础,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需要,是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需要。
曹教授结合防治SARS、甲流等的临床与研究经验,通过多个国家主流媒体提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于武汉,且发生于冬季。武汉冬季阴冷潮湿,结合患者的舌象、脉象、症状分析,其病因属性以‘寒’‘湿’为主,属于寒湿疫。寒邪伤阳气,所以患者恶寒、乏力;寒湿毒邪伤肺,出现咳嗽、气促;寒湿毒侵犯脾胃,就会出现脘腹不适、恶心、不欲食、大便不成形或腹泻等症状。”曹教授还表示:“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寒湿疫的病变机理也不断变化。然而必须注意的是疫病的流行性、传染性是‘毒邪内侵’,结合‘毒邪’的不同性质,有效‘解毒’是控制疫病发展的关键。”(2020年2月5日环球网)2月4日,曹教授在另一家国家主流媒体发表了同样的观点。曹教授是这次疫情出现后,率先以中医身份发表独到见解的专家学者。
他的这个观点对于业内,特别是中医行业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定性推断,不仅符合《内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契合冬季武汉这一地域的气候和环境,尽管新冠肺炎病情复杂,却没有偏离几千年来中医先贤关于瘟疫形成的基本理论体系,透邪解毒、散寒化湿是基本治则。那么,我们的治疗方法,既有医圣的经方,也有先贤的验方,可资借鉴。这对于规避疫情之初中医诊疗走弯路,缩短探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彰显中医防治瘟疫的优势,发挥中医药防治突发疫病的作用十分必要。基于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曹教授把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大胆且无私地公布出来,对现实抗疫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也是在重要的历史关口实实在在传承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具体行动。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曹教授的这个观点能够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运用中医药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始终是他的初心。当武汉抗疫取得重大胜利后,当前线不断传出的捷报总是要带出中医药的贡献时,曹教授就打心里高兴。他愿意在这个关键时刻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只想着让更多的人免遭新冠病毒的侵害,使疫情防控做得更好、更有效,真正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要求。曹教授的观点抓住了新冠肺炎病变的本质,把握了正确的学术导向。运用中医药有效防治新冠肺炎,不仅有利于维护民众生命与健康,更有利于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后,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促进中医药维护人民生命与健康意义重大。
外行看到这件事,自然会想到另一个问题,曹教授在第一时间就对这个疫情做出判断,他不怕出现偏差吗?
曹教授之所以做出这样的研判,而且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公开自己的观点,除了上面提到的“天人合一”整体观,还基于对我国自西周至民国3000多年来所发生的555次瘟疫的深入研究,以及参与抗击SARS病毒的研究经历。2002年底至2003年初,SARS病毒在这个岁尾年首的寒冷冬天袭击了中华大地。那个时候,曹教授迎着SARS病毒,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岗位履新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