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枫桥经验之水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作者: 管洪昊
“小到照顾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大到帮助乡村经济发展,边境管理大队的民警们真是为我们做了不少实事啊!现在,老百姓的矛盾越来越少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各族群众都更加团结了!”提起扎根在和龙各村屯的边境管理大队民警,吉林省和龙市崇善镇大洞村村民苗大婶感激地说。
长期以来,和龙边境管理大队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传递到千家万户,促进各民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以驻地为家乡、以群众为亲人,进一步增强了辖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与参与感,用实际行动构筑起各民族群众沟通的桥梁,形成了紧紧相依、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我们没事就来这个小广场唠嗑儿,每年咱们这还有各族群众表演节目呢!”和龙市崇善镇古城村村民张大爷笑着说。和龙边境管理大队整合多方资源,联合和龙市民宗局等部门,将民族团结工作深入到辖区村屯,促进各民族群众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思想植入心里。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6万余元打造了集休闲凉亭、彩绘文化墙、LED宣传屏以及演出舞台为一体的民族团结中心广场,为辖区群众提供休息地点的同时,还在国庆节等节点开展“警民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主题联欢活动,丰富了辖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辖区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昊天,你这理发室越来越有名了,这次给我头发剪短点,打薄点!” 家住和龙市崇善镇大洞村的村民王大娘早早来到了崇善镇唯一的一家理发室。责任区民警魏昊天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崇善镇以及周围乡村没有理发店,村民想理发,最近也得到和龙市区,往返要160多公里。于是他自费购买理发工具,学习理发技术,义务为村民理发。2019年,村委会得知这一情况后,给了他一间屋子作为理发场所,在老年活动中心成立“昊天理发室”,义务为村民理发的同时向群众宣传民族团结政策,普及民族团结知识。五年来,累计义务理发600余次,魏昊天的先进事迹于今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放,将民族团结故事传播得越来越广。
古城里边境派出所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帮助和龙市崇善镇成立历史上第一家企业,打开大米销路,每年为大洞村村民创收20余万元,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在和龙边境管理大队,像古城里边境派出所这样全心全意为各族群众服务的例子还有很多,和龙边境管理大队始终把服务好各族群众作为增进民族团结的总钥匙,将各族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前进方向,涌现出“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吉林好人”等先进模范集体和个人,向辖区群众传递着民族团结好声音、讲述守望相助好故事。五年来,累计完成大型安保任务50余次,开展救助服务150余次,帮扶困难群众500余人次。
“小姜,又来我们这进行政策宣传了呀!这次又跟我们讲点啥政策啊?”参加政策法规宣讲的和龙市南坪镇芦果村的村民朴大爷笑着与和龙市公安局芦果边境派出所民警姜永红打着招呼。
长期以来,和龙边境管理大队民警深入边境辖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五个认同”专题教育,依托抵边警务室加强辖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辅导授课活动,同时,协调司法、民政等职能部门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矛盾纠纷120余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和龙边境管理大队与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结下了牢不可破的“警民鱼水情”,全体民警将继续不忘初心,与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