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之路》

《大医之路》0

6唱响生命主旋律

下面依然是依靠互联网联络的信息。在1200多公里之外,武汉一位68岁的老太,2020年1月26日找到曹教授。与其他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大同小异,这位患者从咳嗽和发热开始,一周左右,体温38℃~39.3℃,夜间发热更甚。1月23日因发热、咳嗽、胸闷3天,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病例被收住武汉某定点医院。1月24日核酸检测阳性,CT检查显示肺部炎症改变,确诊为新冠肺炎。医院给予口服阿比多尔片0.2g,日2次;布洛芬缓释胶囊300mg,日3次。服药3天,效果不明显。

1月26日,通过互联网找到曹教授看病时,患者恶寒甚,四肢冷得如同掉入冰窖里,体温38.5℃,无汗,胸闷,气促,咳嗽,咳吐白色黏痰,难以咳出,口干,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让她终生难忘。她还特别交代,食欲很差,恶心干呕,胁胀痛,头昏沉,倦怠乏力,嗜睡,腹胀满,大便如水状,日4次,舌淡暗胖,苔白黄腻。

曹教授认为属于疫毒袭肺、挟湿化痰、太阳少阳同病,属于风寒之邪侵袭,同样用透邪解毒法,用小柴胡汤合小青龙汤化裁。

服第一剂药后,患者体温开始下降,渐恢复正常。继续服药,酷冷寒凉、咳嗽、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食欲不振、恶心、干呕、胁痛等症状减轻,精神状态好转。

1月29日二诊。“曹大夫也太厉害了,吃药后,当天体温降到正常,现体温36.5℃。”老人家也会概括,“这不用说,是中药起了作用,药方很对症,好像从鬼门关转了一圈,我又回来啦!曹教授就是我的救命恩人!”简单问诊后,曹教授观察她的舌象是淡胖稍暗、苔白黄,这是新冠病毒肺炎毒邪被截断,未向严重发展呈现的状态,遂开了二诊处方,嘱咐老人家继续服用。

1月31日三诊:患者体温36.2℃~36.7℃,恶寒、肢冷不显,乏力、口干、恶心、干呕、腹胀、胁痛等症状均缓解,食欲好转,精力转佳。偶有干咳,咳吐少量痰,大便正常。舌淡红稍暗,苔薄黄。

曹教授嘱咐继服二诊处方2剂。

2月4日四诊:患者病情持续好转,2月2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恶寒、发热未作,乏力、口干欲呕不显,精神状态转佳,偶干咳,少量白痰,饮食尚可,大便正常。舌淡红稍暗,苔薄黄。曹教授对处方稍做调整,让患者接着服用。

2月7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老太太表示:“我的新冠病毒肺炎已治好,是曹教授给治好的,他是我的救命恩人。现在每天偶尔还有几次干咳,其他症状都没了。肺炎已基本吸收,无明显不适。”老太太出院,回家隔离观察。

曹教授得知信息,也相当欣慰,毕竟通过他的努力,又挽救了一位老人的生命。后来,小陈在解读老师诊疗思路时说,曹老师认为病人年纪较大,转阴后能回家就万事大吉,继续以六君子汤合小陷胸汤化裁,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合方有助于顾护正气,防范余邪,继服7剂调理,巩固疗效。

那天,老太太被家人接回家隔离观察。其孙仔细看了曹教授的处方,不禁感叹:“曹教授这些方子,真像天书,看不懂其中的奥妙,我愿意把他调度的每味中药看作音符,它们在配伍组合之后,和弦奏出的是闪烁生命欢唱的旋律。”

曹教授认为中医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要注重祛邪与扶正并举,使邪有出路,正气得复,调动体内抗病能力与抗病毒相结合,既能明显缩短发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与肺部炎症,也有助于核酸检测转阴,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及西药毒副作用,减少后遗症与并发症,缩短病程等。防控疫情,应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推广中医药防治方法,全面提高防治新冠肺炎的能力和水平,为有效控制疫情贡献力量。

曹教授运用透邪解毒法治疗新冠肺炎,疗效确切,从1月27日起由学生小陈介绍的几位病人的治疗效果可见一斑。基本是服药一两剂,体温下降,症状改善,炎症开始消退。接下来,坚持服药,如干咳、咽痒、腰酸背痛、呕吐、腹泻、周身无力和特别怕冷等感觉减轻或消失。最重要的改变是,3~7天,患者的核酸检测都由阳转阴;8~10天,安然无恙。而且没有病情反复,没有后遗症,是真正的根除病源、祛除疾病。这是何等了不起的治疗!

有一位痊愈的患者很形象地比喻道,得到曹教授救治,就好比黑夜里漂泊在汪洋大海,极度危险和恐惧时,突然发现眼前闪现一艘船,这艘船就是患者的“挪亚方舟”,搭乘上它,就会抵达生命的彼岸,逢凶化吉,安然无恙。

曹教授在这场病毒向武汉扑来的第一时间,便通过互联网迅速拉近了武汉与自己的距离,以崇高的情怀,最大限度地把武汉等地的新冠患者拽入健康人群中来。

7互联网抗疫平台

2020年1月31日,许多人依然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新冠,无法用常规办法找到医院诊治。在这种情况下,曹教授沉稳地走进国家互联网试点平台,通过“微医华佗云”上线我国首个中医药抗疫平台,2月5日上线国际中医药抗疫平台,作为首席专家,他带领张华敏、蔡秋杰、张玉辉、赵凯维、王乐、钟菊迎、代金刚、杜松、申力、赵静、刘寨华、范逸品、刘先利、李冬梅、李同达等15位医生(均为博士或博士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或北京某医院工作),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每天线上诊疗12小时,义诊100天。曹教授指出:“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通过构建防控疫情新机制,能更有效地发挥中医药作用,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探索中医药服务健康新模式,走出一条中医+互联网+健康有效融合的新路。”从疫情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锻炼一批敢于直面疫病的中医药人才,为防控疫情定向培养中坚力量。曹教授一直认为在疫情暴发时最需要中医药帮助,这不仅是源自中医药人的自信,而且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儿女不断与各种瘟疫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防治瘟疫是有效途径。曹教授对中医药的自信建立在对几千年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和认知,也源于临床上的切身体验与感悟。

曹教授的博士生、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蔡秋杰博士收到老同学的一条微信,她在微信中惊恐地求助:“小蔡,我弟弟刘某在武汉工作,这两天好像感染病毒了,1月27日开始流鼻涕,腹泻,突然发烧,现已高烧了。”

蔡博士立即意识到同学咨询的真实意图,她认真回复了对方的微信,关注治疗情况。

同学回复说:“吃了罗红霉素,昨天还用了头孢。现在武汉这个情况,怕是得了新冠肺炎。他的丈母娘还有其他几位家人都跟着咳嗽,好像不太好呀。”最终还是把新冠肺炎这个概念说了出来,可见那时,人们是多么不想与“新冠”这两个字沾边啊!

从微信的字里行间,蔡博士已经感受到对方的恐惧,她告诉对方:“这样吧,我导师组织我们开通网上抗疫平台义诊,明早曹老师第一个出诊,你早点抢个号,他看得好,确诊的新冠病人已有治愈的病例。”常言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蔡博士的同学找来得正是时候。

刘某一家人听从了蔡博士的建议,在这个网上平台第一个挂上曹教授的义诊号。

刘某,男,39岁,武汉居民,2月5日早在“微医华佗云”中医药抗疫平台求诊曹教授,他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彼时经几天低热与高烧交替折磨,他已无力讲述自己的痛苦和难过,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用苦涩的微笑向曹教授致意。仅仅几天,原本年轻的面孔被病魔折磨得失去了本貌。同时不停地咳嗽,难以咳出的黏痰,将自己的上呼吸道部位弄得难受无比,平时轻松自由的呼吸,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

1月25日,刘某洗澡后开始流鼻涕,像是感冒,接着低热3天,体温37.4℃,那一刻他有点慌神,一种莫名的担心笼罩了他。再往后,喉咙发痒,咽喉疼痛,不停咳嗽,大便开始不成形,连续7天夜间高热,体温达39.3℃。开始他和家人都不相信这是新冠肺炎,于是吃了大量治疗感冒的中西药物,当时在武汉可以购买到的感冒药都买了些,消炎药如罗红霉素、头孢等,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防风通圣丸,准备轮番试试,总能找到对症的吧,然而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家里人都跟着紧张起来。当体温达到39℃以上时,他出现呼吸困难,不断咳嗽,痰难以咳出,即使咳出也多半是白色泡沫痰,伴有少许血丝,咽喉疼痛,大便稀溏,日2~3次。每当这时,一家人都会紧张地陪伴着刘某,难以入睡。岳母跟着流泪,叫苦不迭:“这是什么病呀,以前从来都没听说过,怎么就叫咱们摊上了?”

刘某家属称,虽然现在还没做核酸检测,但前一天(2月4日)做CT显示:双肺部多发磨玻璃样改变,其中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武汉某定点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肺炎。

曹教授听过刘某及其家人的叙述后,请刘某将手机屏幕对准舌头,观察舌象。这个舌诊,对于辨证论治至关重要。后来,曹教授指导博士生在论文《互联网+中医药诊疗防治新冠肺炎的实践与思考》里对舌诊的意义做了专门论述。

舌质淡而稍暗,苔黄腻。曹教授略加思索便开了处方。

刘某服药后,当晚热退,再未发热,直到痊愈。那晚一家人比较放心地睡了一个安稳觉。一家四口人被刘某病情折磨得筋疲力尽,尤其是刘某的夫人,自从刘某出现这些症状,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神奇的疗效让刘某和家人一度产生错觉,或许就是感冒,而不是新冠,不然怎么不像外界议论的那么可怕、那么难缠?现在刘某的呼吸不再那么困难,咽喉疼痛明显好转,痰中带血次数有所减少,只是咳嗽频作,咳痰,舌淡稍暗,苔白黄腻。仅仅是两服药,如此神速的药效更像治疗感冒,其实感冒有时也不会这么快就奏效。

2月7日二诊时,刘某已被武汉某定点医院收入治疗,核酸检测尚未出结果。曹教授通过刘某和家人的叙述,调整了二诊处方,让患者水煎后,分早晚服。

2月11日三诊:9日医院通知,7日核酸检测阳性,已确诊新冠肺炎。全家人心情非常沉重,特别是7日前家人都一直一起生活,极有可能全家人感染。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服用7日的3剂药后,咳嗽明显好转,痰中带血消失,痰量也明显减少,其他症状不明显。9日医院CT显示双肺炎症略有吸收。

听完患者家属的陈述后,曹教授仔细询问了刘某的饮食和大便等方面情况,通过视频仔细观察舌象,用蒿芩清胆汤加味,让患者继续服用。

2月18日四诊:刘某家人有些无奈地说,特殊时期,武汉对中药的管理很严,中药很难买,只能继服7日方3剂、11日方4剂。尽管这样,作用还是很明显,偶有干咳,其他症状不明显。令人高兴的是,11日、15日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结果报告日期为2月13日、17日),15日CT显示双肺炎症基本吸收。17日已出院隔离观察,家人希望继服中药调理身体。舌淡、苔白腻,以柴胡陷胸汤加减,巩固疗效。以后3次随访,无明显不适而痊愈。

曹教授与患者家属一样高兴,又成功治愈新冠病毒肺炎一例,作为医生,在疫病流行之际,能够救人于危难之中,这比什么褒奖都重要。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刘某的四位家人,当时与刘某吃住在一起,属于密切接触人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咽痛、咳嗽、乏力等症状。当时,他们欲就近去医院检测核酸却未能如愿,在照料和担心着患病的刘某的同时,也有自身难保的焦虑。在曹教授的指导下,蔡博士按照老师的思路,分别对他们对症下药。蔡博士跟随老师从医20余年,深谙老师的行医之道,对老师提出的透邪解毒法理解透彻。

2月5日,在帮助刘某看病的同时,四位家人也通过“微医华佗云”线上中医药抗疫平台在蔡博士名下就诊。蔡博士嘱其隔离治疗,密切观察,分别予以金柴饮加味组方,并根据四人不同的体质和症状辨证加减。寒邪较重者加桂枝、荆芥增加温阳之力;咳嗽明显者加苦杏仁,降气止咳;咽痛者加牛蒡子,宣肺利咽;兼见伤阴者加麦冬;不欲食者加内金;睡眠不佳者加夜交藤等。每人每日1剂,分早晚服。2月10日二诊时,四位家人相关症状基本消失,为求善后与预防,守方加味,继服10剂,其间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经及时中药干预,与刘某密切接触的四位家人平安无事。

蔡博士按照老师的要求,作为抗疫平台义诊专家,全程跟踪刘某及其家人的防治与巩固疗效,直至2020年3月10日,刘某核酸检测及肺部CT均未出现反复,已无明显不适,才算画上圆满句号。

在曹教授的指导下,蔡博士就刘某的医案在《中医杂志》上发表论文。她在论文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患者长期在海上工作,素体湿气较重,感染新冠病毒后,寒毒与湿邪相挟发病,患者初用大量抗生素及苦寒中成药,损伤机体阳气,助寒疫邪毒进一步入里化热,灼伤肺叶,出现午后及夜间高热反复、咳嗽、咳白泡沫痰、痰中带血等疫毒邪伤肺之症。故以金柴饮化裁,用小柴胡汤,重用柴胡,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和解表里,祛邪外出并截断邪气进一步入里伤及其他脏腑;针对寒邪病邪及致病伤阳的特性,加桂枝辛温解表助阳、葛根辛甘升阳;针对毒邪,重用连翘,佐以浙贝母,既解毒又能化痰;因毒邪犯肺灼伤肺络,故用生石膏、藕节清肺热止血,兼用浙贝母与苦杏仁止咳化痰,党参、茯苓、生甘草等扶正化湿祛邪、调和诸药;全方寒热并用,解毒化痰,宣肺益气,共奏截断病势、扭转病机、扶正助阳、透邪外出之功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