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推动农家书屋创新融合发展

四川遂宁:推动农家书屋创新融合发展0

四川省遂宁市将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工程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整合基层各项公共资源,建立“四个三”的创新融合机制,让农家书屋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聚焦“三大功能”,明晰目标路径。一是强化阵地功能。坚持全覆盖建设、全功能运行、全周期更新,同步落实专人管理、专项分类、专技辅导“三专”举措,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阵地。二是完善服务功能。针对“难借难还”“有屋无座”等现实问题,配套桌椅茶乐“阅读四宝”,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看得进。三是突出实用功能。坚决杜绝图书“一分了之”,根据各村主导产业细分分配,让种树的得“树经”、养鱼的得“渔典”,真正发挥书本“黄金屋”效应。

推动“三项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一是规模体量整合。根据撤村并组后各村人口、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优化全市书屋建设和图书分配,确保3000人以上村书屋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供书3500册以上。二是闲置资源整合。整合废弃村小学、被合并村办公室等闲置资源200余处,拓展文化阵地及农家书屋,激活“沉睡”资源。三是平台资源整合。交流、共享各村农家书屋的管理使用信息,及时“互通有无”,发挥共享功能。

抓实“三个主体”,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加强组织引导。坚持建用并重,推行“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行动计划,全部行政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实现WIFI全覆盖。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服务升级改造,实现与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资源共享数字化图书34.8万余册。二是推动社会参与。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立文化志愿者协会230个,招募注册文化志愿者1320名,依托农家书屋实施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读书会、悦享交流等各类活动1416场次。三是鼓励群众创造。成立民间艺术团体244个,在各村持续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2137场。积极开展特色文艺展演活动500余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聚合力。

用好“三类人才”,打造特色书屋。一是打造“红色书屋”。组织党史志愿服务宣讲员定期开展集中宣讲,党史辅导员入户开展上门学习辅导,党史领读员结合红色书屋实际情况组织读者开展各种党史学习,打通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打造“线上书屋”。在村(社区)全覆盖建立“线上书屋”微信群,聘请一批返乡大学生担任管理员,定期推送相关信息,让群众足不出户收获知识。三是打造“振兴书屋”。组建由“土专家”组成的人才库,召开读书“坝坝会”1133场次、带书入户4000余人次。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工“业务技能精、带动能力强”优势,组建返乡农民工组成的“振兴专家”团队,以课堂学、网络学、现场学“三学”方式授课220余场次,帮助农村群众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能力。

(供稿单位:遂宁市委宣传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