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时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姹紫嫣红”

作者: 黄禄铃 曾健

让新时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姹紫嫣红”0

上罗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中部,属川滇黔接合部,总人口5.6万人,辖25个村(社区),辖区面积174平方公里,页岩气储量上千亿立方米,是国家级“能矿资源型特色城镇”,2020年被确定为宜宾市特色工业型中心镇。

近年来,上罗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探索“核心价值引领、共建文化阵地、共育文化队伍、共兴文化活动、共享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领四共”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全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让上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多样、“姹紫嫣红”。上罗镇2020年9月建成全国首个红色教育乡镇影院;2022年12月被命名为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镇。

让乡村文化根脉繁盛

2020年3月26日,珙县被确定为四川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县,县委宣传部结合县情实际,制发《珙县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方案》,树立“全县一盘棋、各乡镇为一个单元、各村社区为一个细胞”的工作思路。按照县委宣传部工作思路,珙县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贯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过程,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植根群众、文化共享、成风化人为核心命题,深挖基层特色文化资源,厚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土壤,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实施、同督查,聚力打造文化强镇新名片,让乡村文化根脉繁盛。

解决基层文化突出难题

精准把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供需错位、阵地不强、服务单一等突出问题,引进中影新农村、宜宾映三江等文化龙头国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对接企业资源资本,找准政企共赢局面,采取镇、企共建模式,按照“办公场所最小化、活动空间最大化、服务设施最优化”理念,投资300余万元共同打造占地面积2800㎡的“乌蒙山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综合体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下,整体以红色教育主题影院、综合文化服务空间、主题文化健身广场等多元维度建设布局综合体功能,实现最大限度整合优质文化服务资源,延伸阵地服务“精准供给”链条。同时,依托“乌蒙山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引擎驱动作用,规范构建镇、村、社会组织三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改变以往“只见房子不见人”的空壳化文化服务阵地现象。目前,全镇已建成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个,新建村文化室37个、扫黄打非网点38个,改扩建村文化广场6个,配套图书16万册。“全国首家红色教育影院揭牌仪式”被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依托乡镇影院建设的文化综合体,现已拓展为上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

扩大乡土人才培养路径

全力整合职能部门条块资金,与宜宾映三江企业、镇农民文化理事会联合创办乌蒙山区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引入一批公益培训师资、扶持一批公益文化组织、打造一批农民文化艺术作品、拓展一批公益文化展示平台等“四个一批”方式,对全镇和南部乡镇文化人才队伍进行戏剧、书法、根艺、演艺、美术、乐器等方面专题培训,专业化构建基层文化人才系统,在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为文化企业挖掘培养乡村文化“明星”和文艺新生力量,重塑乡土文化骨干才能标准,筑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根基,提升本土文化自信。乌蒙山区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已先后挂牌书法、演艺、美术、苗族文化研究等县级协会分会,基地培训师资达20余人,开展各类培训70余次,组建各类文艺团体(队)达46支。上罗籍文艺工作者孙杰原创音乐作品《做个好人很容易》获四川省音乐类“群星奖”,上罗舞狮队原创节目《上罗之春》获全省“千龙千狮闹新春”宜宾区银龙奖。

实现文明新风成风化人

确立“党政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基层文化活动共兴模式,将以往文化活动大包揽做法,转变为“管舆论导向、管资源保障、管服务监管”的服务型做法,将感恩教育、法治宣传、文明公约、道德榜样、思政课堂等深度融合到文艺活动中,创作更多接地气、扬正气、树风气的本土文化精品活动。特别针对残障人士、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和退伍军人等群体,推出“优秀民俗讲座”“电影党课”“云上阅读”“四点半书房”“舞动·中心镇”等针对性文化服务,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让主流思想舆论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巩固,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更接地气、更富特色,打通惠民乐民、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文明新风成风化人。2022年组织大型文艺活动4次,各村文艺巡演达52次。

构建文化服务多赢格局

聚焦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模式创新,积极倡导政府、企业通过购买文化服务等方式,全面激活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为公共文化提供造血源泉,将群众自办精品文化送到农村、企业,既让有意愿没条件的农村弱势群体参与文化活动,更为有经济无条件的基层干部群众搭建高品质文化服务平台。大力推行指定性、奖励性、自创性等文化服务采购方式,探索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乡村旅游文创、农特产品推广、文化产品包装等发展方向,让文化经济反哺文化服务,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成果,打造特色文化服务新品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叠加、局面多赢。2022年先后购买公益文化服务32次,惠及残疾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各类群众34500余人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