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是人生课堂
作者: 施崇伟很赞同毕淑敏老师所言:人的知识永远是不完备的,他无法知道一个地区或是一个时代是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全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所不同的只是栖息的这口井的直径大小而已。每个人也都是可怜的夏虫,不可语冰。
那么,把旅途当成课堂,每一趟旅程,都可以成为一次生动的学习。
在被新冠阻断行程没能走进“课堂”的日子,在家中阅读毕淑敏老师《旅行是为了抵达内心和远方》(以下简称《旅行》),追随她泛着光芒的脚印,17个国家,几万里行程,亦成我的学习教材,恰如在家上网课的学子,仍然学有所得。
“好的旅行应该如同呼吸一样自然,旅行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旅行》,不是单纯的纪游散文,它还富藏着知识内涵。山水之间,作者也为我们打开一扇扇窗子,让人透过其中,学习到广泛的知识。
这里有历史常识填补我的空白。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早在历史书中读过。但孤陋寡闻的我,以前我只知道苏武被匈奴扣押不许回国,对匈奴所居之地没有地理空间上的概念。书中告诉我,北海就是贝加尔湖。《马萨达永不再陷落》讲述的历史也是第一次获知。21世纪前,犹太人和罗马人的悬殊之战。犹太人为自由而战,宁愿死守马萨达,也不愿伤害在城墙下为罗马人修建云梯的犹太人同胞,最后以自行灭亡的方式,集体死亡。谢谢毕老师为我补习的历史课。
这里有丰富的生物学内容。驯鹿,是我从未见过的动物。它生活在冰冷北岛,在影视里见过的为圣诞老人拉着雪橇便是可爱的驯鹿。凡是动物都有雌雄之分,有些母螳螂为了后代的繁衍,会狠心的吃掉丈夫,丛林之王公狮子有着浓厚的鬃毛,公的孔雀为了求偶会开屏,这些动物身上都有着代表它们性别的特征。有趣的是,在环境的恶劣下,母鹿拥有适者生存的勇气,也“巾帼不让须眉”地长出角来,因此北岛雄雌鹿都长有骄傲的鹿角。这些生物学知识,在我浅薄的学历里,真的是闻所未闻。
遍及全球的脚步,更是一场地理的博学。方位地理,地形地貌,经度纬度,四季气候,河流的走向,山川的海拔高度,各地风物,异域风俗,包括纷呈的美食、穿衣风格、禁忌等等,都能在风光片的背后找到地理学科的答案,仿佛又重温了地理书一般,世界如此神奇,禁不住如此感叹。
《旅行》开篇即言“带上灵魂去旅行”。既是作家又是医生的毕淑敏的旅行记录,有着极强的现代意识和专业的心理分析,贯注着一个心理医生充满洞察力和稳定感的目光。《旅行》,读到不仅是山水地理人情,更是精神的营养、灵魂的安置。
她说:“一次绝佳的旅行,自然是身体与灵魂高度协调一致,生死相依。”是的,无论身处何方,请记得让心灵跟上你的脚步。无论身体兜兜转转去哪里旅行,总要把灵魂安放在心间才好。她用一位抑郁症患者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旅行是一味草药。”因此,记住了她的告诫,疫情之后再次打开旅程,“背囊里务必记得安放下灵魂”,才不会像以往那样,一路上“拍拍拍”,停下来“买买买”,埋下头“吃吃吃”。这样的旅行,“就是一具飘飘荡荡的躯体在蹒跚,敲一敲,发出空洞的回音,仿佛千年前枯萎的胡杨”。这样的旅行,荼靡银子和光阴,真无意义。
《旅行》在封面写道:“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目的地除了远方,还有内心最真实的自己。”毕老师的足迹和文字,就是给我的一堂人生课讲义。
她说,“旅行,首先是一场体能的马拉松,你需要提前做很多准备。”依她的经验,旅行需要三件要紧物件:时间、放下忧愁和活在身体的此时此刻。这三件东西,不正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要紧”物吗?
生死是人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常人一生难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加德满都:直面生死》放在全书的压轴,“在我们生命的远方,矗立着一个不可逾越的死亡,生命都是有长度的,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会走到那一扇门前。……所以要思考好过程,把握当下的生命,让自己的每一分钟都变得快乐、有趣、有意义,我想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功课,也是今世为人的责任。”掩卷之时,似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
冬去春来,窗外的阳光透进屋子、直抵内心。用毕淑敏的文字来结束我的文字、准备我的行程书吧。“趁着阳光正好,趁着微风无噪,趁繁花还未至凋零,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的思念,去寻找哪些曾经出现在梦境中的路径,山峦与田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