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湖苏绣:绣出苏式生活的精细雅洁
一块丝绸,稍加裁剪便可穿可用,我们的先民却想到要在丝绸上“添花”。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各类绣种。作为四大绣种之首的苏绣,在时间的长河里绽放得格外灿烂。
追溯刺绣的源头,就不得不提丝绸。传说中,嫘祖开始养蚕缫丝。在纺织界,这也被认为是中国纺织的起源。
由于极其难以保存,现在能够看到最早的刺绣实物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墓。此后,便是出土于长沙的一批汉代刺绣,不但有精美的实物,还有刺绣名称的记录,如:信期绣、长寿绣等。
苏绣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载当中,公推为汉代刘向的《说苑》。该书记载,晋文公派使者访吴国,吴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这表明,在公元前6世纪,苏州就有了“绣衣”和“锦衣”。从唐代苏州文学家张率的名作《绣赋》中,也可以看到苏州刺绣技艺的精湛和作品的华美。
可惜的是,目前能看到的实物已是迟至五代和北宋时期的一些经帙(佛教经卷的包裹)。在这些简单的经帙上,已经使用了散套针、抢针、齐针、辫子针等针法,显现出苏绣技法的高度成熟。
宋代,苏绣开始借鉴、融合其他艺术形式,不仅扩大了苏绣题材范围,提高了苏绣艺术内涵,更使苏绣从作为服饰的附属,转向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实现了苏绣发展史上的一大跨越。同时,“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劈丝手法开始出现,苏绣技艺更加精湛。
明代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刺绣在苏州开始大量普及,部分农村地区家家养蚕,户户刺绣。朝廷也在苏州设立染织局,负责为朝廷官服、皇室服饰等提供刺绣。明代文渊阁大学士王鏊评价说:“精细雅洁,称苏州绣。”苏绣的特色第一次被明确总结出来,由此也迥别于其他绣种。
清代,苏绣进一步繁荣,苏州甚至被称为“绣市”。而且苏绣在清代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刺绣工作者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群体符号,刺绣艺术家个人开始登上刺绣史的舞台。
第一位便是沈寿,她把西洋油画的光色变化运用到刺绣之中,还发明了仿真绣,极大地提升了刺绣的艺术表现能力。她把一生的领悟凝结为《雪宧绣谱》,归纳了18种绣法,使刺绣第一次有了理论著作。
此后,沈寿的弟子吕凤子、杨守玉继承了师傅的艺术精髓,并发明了乱针绣。杨守玉的弟子也各有建树,成一代大家:弟子周凤创造了点彩绣,弟子任嘒娴开发了虚实乱针绣。1954年,其弟子周巽先、任嘒娴与一批大师一起,创办了苏绣刺绣史上第一个研发机构——苏州刺绣研究所。该所与国内各个高校和大批著名美术家合作,汇聚和培养了大量刺绣人才,研发了一批新的工艺,把苏绣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后,一批镇湖绣娘前往苏州刺绣研究所学习。其中,姚建萍师承徐志慧、姚惠芬师承牟志红和任嘒娴、卢福英师承王祖识、梁雪芳师承顾文霞……更有大批绣娘默默向身边的前辈学习,如邹英姿、薛金娣等接受祖母或母亲的熏陶。
经过刻苦学习和艰苦探索,这些绣娘不仅磨练出精妙的技艺,也不断拓宽着刺绣的边界。
这些绣娘中,两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两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十二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是其中的佼佼者:姚建萍发明了“融针绣”,姚惠芬发明了“简针绣”,薛金娣等人各自发明绣法并取得专利,梁雪芳利用纳米技术处理刺绣作品使其便于长期保存,沈德龙成功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传统工业行业,王丽华把青铜器纳入刺绣题材且达到“扣之有声”的艺术境界……仅绣法开发方面就超越了前代。
据镇湖刺绣协会最新统计,目前苏绣绣法已达50种,是沈寿当年统计的近三倍!
如今,新一代的刺绣艺术大师带领9000余名绣娘共同守正创新,再次把苏绣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国家地理标志“镇湖刺绣”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文化名片,镇湖街道也成为享誉全球的刺绣重镇。
(来源: 苏州高新区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