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小小玉米皮编成工艺美术精品

作者: 王海英

“过去遍地乱扔的玉米皮,经过这么一捣弄,就变成这么好看适用的小花篮、小拎包、小坐垫。这个技术学到手可真不赖,我们妇女在家就能赚个零花钱。”代云平熟练地摆弄着手中的玉米皮高兴地说。半个小时不到,一个精致的小花瓶编织品就呈现在眼前。

代云平是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大井镇大榆树村一名普通村民,2019年,她和村里姐妹开始从事玉米皮手工艺美术产业,摇身变成“艺术家”,用一双“巧手”开启美丽幸福的新生活。2020年春节过后,受疫情影响,她和姐妹们不能在“妇女之家”相聚,切磋技艺,但宅在家中的她们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互相沟通交流,创新产品花样,编织着新产品。据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宅家妇女们编织的产品有一半均已售出,人均收入800多元。这些往日拿回家烧火做饭或直接在地里粉碎的玉米皮,竟成了该镇妇女发家致富的“香饽饽”。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妇女就业,2018年10月,林西县大井镇经过多方考察,结合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广,玉米叶产量大的实际,积极发展玉米皮手工艺产业,引导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变废为宝”,利用玉米皮“调制”增收致富“新佳肴”。

“我要努力把这门手艺学好,闲暇时间只要动动手就能给家里添收入,最主要是没成本,家家都有原料,只要肯学就能挣钱。”大榆树村村民张凤兰通过微信联系到常来村里培训的吉林省大安市指导教师,很快学会一种编织新花样。自从有了这门手艺,张凤兰还真“上了瘾”,没事儿总是拿起玉米皮用心琢磨,在她家里,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个新奇小制品。

据了解,该镇除在大榆树村发展玉米皮编织工艺外,还在东方红村成功发展玉米皮贴画工艺,此种工艺品主要以玉米皮为原材料,采用煮、晒、熨等多种方法,经过颜色处理、防腐、粘贴、护膜、装裱等复杂工序,做成湿而不卷、燥而不裂的玉米皮贴画,形成了“一村一品”玉米皮制作新格局。

走进大井镇玉米皮手工制作精品展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玉米皮产品让人耳目一新,《梅兰竹菊》《春色满园》《大展宏图》等内容不同的玉米皮贴画闪亮登场,花瓶、凉席、储物筐等品种各异的玉米皮编织品蓄势待发,时而还会有新作品入驻展区。这些精美的作品价格不等,少则几十元,多则几千甚至上万元。由于是纯手工制作,创作出一幅作品有时会耗时数月。单从人工成本上看,也注定了作品“不菲”的身价。其中一幅由老师和学员利用近一个月时间共同完成的《松鹤延年》贴画作品深受市场青睐。“没想到这原来不起眼的玉米皮,竟然能做出这么精美的贴画,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竟然出自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之手,真是不简单。”前来参观的人们感叹不已。

为将玉米皮工艺美术产业做大做强,开辟一条文化扶贫产业的新路径,大井镇牵头组织培训骨干、培育营销人才,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公司化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研发设计、分户小作坊生产、统一商标标识、统一订单回收的营销模式,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社会化大生产。定期开办培训班,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自身“造血”功能。目前,已累计举办培训班53期,参与培训的妇女、贫困户、残疾人150余人,编织产品10类1000余件。通过签订订单和展会销售等方式,打通产品销路,促进农民增收。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才能发展。如今,大井镇正以打造“林西县玉米皮工艺美术之镇”为目标,坚持“依托市场,建设基地,创建品牌,带动增收”的指导思想,最终形成“村村建基地、妇女为主体,高端做贴画、创意新特奇,低端做编织、种类样样齐,回收有订单、价格有保障,自己有销路、链条要拉长”的产业发展格局,让玉米皮工艺美术产业绘就“繁荣民族文化、实现乡村振兴、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的美丽新画卷。

(来源:赤峰市林西县妇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