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莲花的千古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梵净山脚下,有一块很大的坝子,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因坝子形如葫芦,取名叫做葫芦坝。坝子四周青山环抱,溪流潺潺,一条河流由南往北穿坝而过,河的两岸散居着不同姓氏的山民。这里的山民刀耕火种,纺棉织布,寨邻之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互接济,和睦相处,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可谓世外桃源。
随着岁月的流逝,到了明代,佛教传入当地,传经讲佛的僧人便经过葫芦坝,进住梵净山,于是,这里的人们逐渐与外面沟通交往。
有一年的春夏之交,一位仙人,化装成僧人,敲着木鱼,走家串户地化缘,口中念念有词:“辰山净,葫芦破,水汪汪,开莲花。”山娃子们也尾随左右传念。时隔半月,山民们劳作一天之后,男人们在溪边沟旁洗刷农具,唱起粗犷、豪放的山歌,女人们便回家生火做饭,山娃子们则追逐嬉戏,年长的老者吸着旱烟悠闲地踱着步,每个山寨炊烟袅袅,祥和太平。
在葫芦坝的东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男主人名叫虎宝,女主人名叫勤妮,夫妻俩育有一双儿女,男孩取名福根,女孩取名幺妹,虎宝还有一位70多岁的母亲。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晚上一更过后,突然下起大雨,葫芦瓢伸出去便接满一大瓢。二更时,雨势未减,人们不敢出屋,只有在家祈盼山神保佑。
连日暴雨,山洪突发,河水暴涨。到了第三天深夜,福根和幺妹姐弟俩闲着无聊,便念着前些日子僧人教的儿歌:“辰山净,葫芦破,水汪汪,开莲花”。虎宝顿时醒悟,说道:“不好,山洪要来了,我得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周围村寨的人,提前离开这里。”于是,便交代勤妮说:“勤妮,如果我在大水来临之前还没有回来,你就带着母亲和两个孩子离开这里,到后山的山洞里等我”。虎宝说完,立即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冒着大雨,挨家挨户地去报信,告诉大家赶快离开这里,不然山洪袭来,这里将是一口大水塘,到那时想走就来不及了。
得到消息的人们立即行动,打开栏圈,放出牲畜,提着灯笼,或是借助闪电的光亮,扶老携幼,迁往周边高处的山洞里暂避风雨。
当虎宝全身湿透,精疲力竭,急急忙忙地赶回家时,推门一看,勤妮和孩子都往山上去了,只有母亲一人还在家里,虎宝跪在母亲面前,母亲焦急地问道:
“每家每户你都告诉了吗?”
“都离开了,正在向山上走”,虎宝气喘吁吁地说。
虎宝又急切地问道:“母亲,是勤妮丢下您不管吗?”
虎宝的母亲扶起他,抓住他的手,亲切地说:“不,孩子,你错怪勤妮了,是我自己要留下来等你的。今天晚上,你做了一件感动上天的大事。”母亲眼里泛起慈祥的目光,脸上流露出无比欣喜的笑容。“孩子,已经过了三更天了,眼看山洪就要来了,我们走吧。”母亲接着说。
虎宝背起年迈的母亲,跨出门槛,刚走到院坝,一个巨浪迎面扑来,母子俩顷刻被吞噬,消失在洪波之中……
天放晴了,饥困的山民们走出山洞,站在山坡上,含泪相拥,互相祝贺,跪着仰望上苍,感谢山神搭救之恩。
葫芦坝一片汪洋,好似一口大水塘。
突然,从一个山洞里传来一阵阵女人的呜咽声,人们循声而去。原来是勤妮和她的两个孩子依偎在一起悲泣。人们顿时明白了,相继过来安慰,一位老者把得救的人们召集起来,讲述了虎宝救助大家的事,以及虎宝与母亲的遭遇。老者面朝大坝长跪着,对天起誓:“我们仁慈的母亲,善良的虎宝,你们放心地去吧,我们会尽心尽力照看勤妮和抚养孩子。将选用最好的木材,请最好的工匠,为你们母子塑像,修建祠堂供奉,镌刻石碑纪念,让世世代代的子孙铭记你们母子的大恩大德。”老者的话,铿锵有力,声若洪钟,响彻云霄,回荡在山谷间,沉积于汹涌的水面上。
人们长跪在山坡上,望着大坝,亲切地呼唤着母子俩的名字,也许是精诚所至,在大坝中央,汹涌的水面突然静止,随即卷起无数漩涡,宛若盛开的莲花,圣洁如雪,风姿妍丽,清晰可见。慢慢地,从莲花的花蕊上托出两个人影,正是人们要寻找的母子俩,向人们挥手致意,一只仙鹤飞来,母子俩乘坐仙鹤往西而去。后来,母子俩因功德无量,身归佛界。人们为了纪念母子俩的功德,将原来的地名更改为“芙蓉坝”,寓意为莲花盛开,人佛有缘,也预示着从今以后花开盛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于是,这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便流传至今,也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芙蓉人引以为荣。
如今,站在芙蓉村(即芙蓉坝村)最高处俯视整个村落,形如芙蓉花盛开,清幽僻静,美不胜收。
(来源:铜仁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