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火龙粽”
作者: 谢青夏现在人们吃的粽子都是用柴火、燃气等煮熟,很难吃到用稻草“焖”熟的粽子。今年春节过后不久,在广西崇左市扶绥县东门镇旧城村,笔者见证了这一神奇展示的全过程——用10多斤稻草“焖”熟20多个大粽子。
展示者是旧城村一位50出头的壮族中年农妇梁金源,只见她麻利地淘洗糯米、蒸绿豆,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粽叶、腌好的猪肉,与她年过70岁的母亲一起,三下两下地包好了20多个大粽子,当地过年包的粽子很大,每个都将近2斤重。
粽子包好后,梁金源在女儿的帮助下,把24只大粽子依次码放进一个肚大口小的瓮缸里,再往瓮缸灌满滚烫的开水,没过粽子,盖上盖子后,用塘泥密封瓮口,接着在瓮缸四周撒上一层木糠,随后把事先用稻草编织好的“火龙”,像围围巾一样一圈一圈地缠满瓮缸的外围,在瓮缸顶部盖子上铺一层木糠,并在上面铺上一些正在燃烧着的火炭作为火引。一缕烟袅袅升起,被火炭引燃后的木糠慢慢闪着火星,开始了“火龙”焖粽子的“脚步”。梁金源介绍,接下来木糠会把稻草“火龙 ”引燃,“火龙”一点点慢慢燃烧,大约6个小时后,当“火龙”烧完,这一瓮缸24个大粽子就焖熟“出锅”了。
据介绍,“火龙粽”是崇左市壮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年粽烹制方式。梁金源从小就对“火龙粽”烹制方式耳濡目染,长大后做母亲的助手,从老一辈人那里学会了备料、包粽子、用稻草编草龙(即“火龙”)、码粽入瓮、缠龙(把草龙缠在瓮缸上)、封口、点火等“火龙粽”制作技艺全过程,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22年“火龙粽”制作技艺获批成为崇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梁金源也获批为此项目的传承人。目前,她正在全力培养自己的女儿,希望女儿将来成为“火龙粽”下一代传承人,把壮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代代地据梁金源介绍,一瓮缸“火龙粽”须经过6个小时的焖制才能出锅,10多斤稻草能焖熟一瓮缸约20多个大粽。焖熟的粽子不仅外观漂亮,而且软糯适中、香气宜人、口感极佳。由于粽子在瓮缸中先用开水浸泡并用塘泥密封瓮口,再经过瓮外稻草“火龙”从上到下慢慢燃烧6个小时左右,粽子是慢焖而熟,所以它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粽子粽叶和糯米的清香,口感更软糯爽口。
“火龙粽”技艺的制作全过程有四大特点:一是仅用10多斤稻草,就能焖熟20多个粽子,大大地节省了柴火等燃料,绿色,环保;二是慢焖数小时,焖出来的粽子最大程度地保持了粽子的原汁原味,口感上佳,绿色;三是“火龙”焖粽不需要中途加水,不需要专门的人熬夜看守,节约人工;四是最大程度地保持了粽叶原色观感,有卖相。这是一项充分体现壮族人民聪明智慧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