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调声
作者: 陈关超在海南儋州,逢年过节,田里乡间各种聚会的地方常常会出现一种民间舞蹈,人们或三三两两,或成十上百边唱边跳这种欢快的舞蹈,这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儋州调声。相传它产生于西汉时期,是儋州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
按照传统,男女青年利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候,特别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欢聚在乡镇集市或附近山坡野地,以歌抒情,自发性地开展调声对歌活动。对歌时,男女青年钩小指站列成两排,面对面对歌,身体随节奏摆动,歌声嘹亮,男青年热情奔放、刚劲有力,女青年温柔细腻。
表演队伍随时可以变化,时而呈半圆形或圆形,时而一字排开。一人领唱,众人同声附和,编唱内容则是临时发挥创作,可以唱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时局形势,也可以唱时尚风气、生产生活,无事不歌。
资料显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儋州居住时,曾用“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等诗句生动地记述了儋州民间音乐艺术的魅力。1962年,田汉到儋州时,称其为“南国乐坛的奇葩”。2006年儋州调声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儋州调声从儋州山歌演变而来,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演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程活跃,不论是唱词、唱谱、节奏、旋律以及调式都很活泼,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逢年过节、田里乡间、大街小巷、各种聚会,只要有人,三三两两就能唱起调声,可以说,在儋州,无人不知调声,无人不晓调声。
儋州调声已成为儋州当地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之一,是儋州举办文艺演出的重头戏,有文艺表演必有儋州调声。儋州调声队曾先后两次代表海南省参加各类比赛,并获奖无数。在政府的持续保护与传承推广下,儋州调声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传统与当代相交融的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