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人参

镜泊湖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森林植被,这为中草药生长提供了优异的条件。黄芪、贝母、党参、刺五加等名 贵药材比比皆是,最有名气的当数人参。它可谓中草药之冠,居“东北三宝”之首。

人参主根的上部,圆得好像人头,支根叉开呈“八”字形,犹如人的胳膊和腿,类似人体,故称人参。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里。株高可达六十厘米,叶为掌状复叶,轮生在茎的顶端。第一年生一个叶柄,三个复叶,叫“三花”;两年后生五个复叶,如伸开的手掌,叫“巴掌”;第四年开花,为伞状花序,开在茎的顶部,呈淡绿色;果实呈红色球状,犹如一团红玛瑙,直到第七年,长出六个“巴掌”,也叫“六品叶”。人参每年夏季开花,秋季果实成熟,山参的种子落地,需要二十至二十二个月才能发芽,经过四十到五十年时间,才能长到一两重。一两山参的价格比一两黄金还贵。所以,人们常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按旧制十六两为一斤算的)。

上山挖参,叫“放山”,也叫“采宝”。从前,镜泊山区的“放山”人,一般都结成伙。采参时,每人间隔三米左右,列成横队,用“索拨棍”仔细寻找。当有人发现人参时,立即高喊:“棒槌!”伙伴们马上应一声:“快当!”便迅速地跑过来,先用一条两头有铜线的红线把人参茎拴上;然后,铲去周围杂草,用木器掘土,再用竹签慢慢剔除根须的余土,一直挖到三尺多深,才能挖出一个完整的人参。

关于人参,镜泊湖一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有的说,人参是一个戴着红肚兜的胖娃娃;有的说,人参是一个头簪红花身穿绿袄的小姑娘;还有的说,人参幻化成一位银须飘洒的老翁……他们都是善良和正义的化身,为穷人摆脱苦难。人们也给它披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说吃了人参能长生不老、返老还童、起死回生……人参的确是一种极为名贵的药材。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对人参的药性、疗效就有所了解。明代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参能补五脏,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可轻身延寿。特别是近几年来,它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良药,也是养生保健的佳品之一。

人参应用范围广、价值高,生长却极为缓慢,再加上不断采挖,山参就越来越少了。我国早在三百年前,便开始了人工栽培,人们把这种栽培的人参叫园参。镜泊山区的参园很多,给湖光山色增添了不少光彩。

(来源:博雅特产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