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大地:擦出美丽“花火”

纵横之间,人文风物织嵌其中;正反穿梭,时光印记淌过针尖。柔软布匹,纤纤丝线,见证时空斗转。印染织绣,古老技艺沉淀至今,成为时代宝藏。

源于自然 盛于人文

千百年来,锦与绣,人们用以记录历史,表达所思所想。

穿行在展览之中,不免慨叹,无论是记录生活还是追求美好,形式多样的锦绣技艺都源于自然的恩赐。黎锦的纺与染自不必说,来自重庆荣昌的夏布织造、黑龙江赫哲族的鱼皮衣都用各自形式讲述着与大自然的故事。

手工艺人将天然苎麻撕捻成丝,通过纯手工纺织加工形成平纹布。这样的夏布品质精细、边角平整,色泽清秀,透气性强。而鱼皮衣则主要是用马哈鱼的皮做面料,鱼皮纹理细致美观。

当人类“接”过大自然的“礼物”,广袤大地上,地域文化的发展催生百花齐放的“绣”。展览中,淡色雅致的台绣、苏绣,鲜艳明亮的粤绣、蜀绣在展示各自技艺特点的同时,彰显其中的特色文化。从小件手工艺作品到融入现代审美的大件服饰,从沿袭传统制成的“原始”布料到当下创新设计的文创产品,走入展览如步入时空隧道,通过布与线的色彩纹理去触摸一项技艺的前世今生。

台绣展台,缎面口罩和笔袋等日用品备受热捧。产品上绣的纹样既有传统花草,还有被当下年轻人玩梗而来的“绿马”。

在锦绣时尚板块,时尚感、设计感扑面而来,这里以静态展览的形式回顾了文旅部“十四五”规划重点打造品牌项目“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系列活动”自创办以来的精彩瞬间,展出以非遗元素为创作灵感、融合时尚设计的百余件跨界优秀服饰作品。

“旧”与“新”的碰撞间,保护之力,传承之念,可谓淋漓尽致,这更不断激发人们对于古老技艺文化在当代如何更好传承发展的灵感和思考。

不忘本源 融入当代

多年来,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一直在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一方面,我们不能忘记这些非遗技艺的起源与它最初的使用场景;另一方面,我们要推动这些“古老”走进“现代”。正因如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尤其重要。

2022年,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正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对于此次展览策展,多个策展团队正是从审美、使用等多个层面寻求“连接点”。

在锦绣海南板块,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策展团队通过辅以声光电等形式,完整还原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四大技艺,现场陈列既有龙被这样的传统黎锦精品,又有创新黎族服饰。

在锦绣生活板块,北京服装学院策展团队精心营造文化空间场景,连接传统与当下,打破千百年时间藩篱,同时融入苏州评弹、粤剧等动态展示,增强观众体验感。在“苏州造物”文化空间内,以苏绣为主,以明式家具、缂丝、宋锦、灯彩等营造氛围,展现苏州江南气韵和文化格调,探索纺织染绣技艺融入当下生活的多种可能性。

该团队打造的艺术生活“样板间”——花重锦官城,以蜀锦为主体,用竹竿、油纸伞等辅助,营造蜀文化场景空间,展现人民火热向上的生活意趣。

粉橘纱幔一落而下,几经折回步入展厅;“棉棉”云朵“悬浮”低空,民族服饰身处其中。整个展览既是非遗文化展示,也是当代艺术呈现,一步一景,别具风格。

一个个场景的打造,让人们感受到“旧”与“新”的碰撞带来的美丽“花火”。正如受邀参加此次文化周活动的专家学者所言,非遗的传承与现实生活融合得越好,人们参与传承的积极性就越高,传承人从传承中获得收益就越有保障;这场展览也会为海南非遗保护传承带来新的启迪和灵感,同时推动传统非遗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绽放更大光彩。

(来源:《人民日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