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村乡村书局:山间书屋藏着田野的希望

作者: 李清凌

安石村乡村书局:山间书屋藏着田野的希望0

有这么一种观点:读书,可能是成本最低的“自我修炼”。

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农家书屋让阅读更加靠近广大农民群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家书屋出现在大山之间、田野之上,浓郁书香涵养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安石村就有一所藏着田野希望的农家书屋——安石村乡村书局。它不仅是村民们汲取知识的大本营,也是宣传方针政策的新阵地,还是兼具文旅融合功能的网红书屋。

在近期公布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最美农家书屋”名单中,安石村乡村书局榜上有名。

从闲置农房到农家书屋

乡村书局位于安石村的几何中心,也是多条乡道的交会之处。这栋高颜值的建筑很难让人忽略,白色的外墙简洁而不失美观,大块玻璃窗户不仅为内部空间带来充足光线,也将窗外美丽的田园风光映入室内。各类书籍摆放井然有序,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精心贮藏。

这个乡村书局的诞生,源于一次乡村振兴模式的探索。2020年,安石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全面启动,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主体、投资公司、文旅公司共建的方式进行建设,用美学理念重塑乡村。一些闲置的农房就此迎来新生,安石村乡村书局就是其中之一。

“这以前是一个‘L’形闲置农房,建筑与道路的落差有5米,在设计上也用了一些巧思。”安石村乡村书局负责人杨媛介绍,设计师用了“学而时习之”中的“之”字进行道路设计,也寓意“书山有路勤为径”,很好地解决了建筑与道路的落差问题。

另外,设计者还将“孔子树下讲学”融入设计之中,将原先农舍主楼西侧内部的一层和二层打通,以构造柱及图梁为建筑加固,增加书局整体的稳定性,再将两棵“大树”植入其中,支撑新屋顶的同时,形成一个独特的阅读空间。

小空间里的大世界

乡村书局的建筑面积约340平方米,共有两层,设有大厅、多功能厅、图书储存、阅读、住宿等区域。

据负责人杨媛介绍,目前乡村书局共有各类图书4000多册,3套电子阅读设备。“主要是根据村里农民以及儿童们的需求,因此放置了较多农技书籍和儿童读物。另外,因为李庄古镇有着特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同时也放上了相关书籍,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本地文化。”

此外,乡村书局还有政治、社科、人文等方面的图书,书籍种类在不断丰富,做到常添、常换、常新,从本质上解决村民“读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乡村书局建成后,颇受村民喜爱,每年借阅人数达到上万人次。

“以前,我们的藏书比较少。现在,乡村书局的藏书有4000余册,不论大人还是小孩,他们想看什么类型的书,这里应有尽有。”书局的“开门营业”让安石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忠很是欣慰,村民们业余时间到乡村书局“充电”、休闲,不仅增长了知识,也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每到周末,乡村书局就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去处之一。在书里,他们跟着诗人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卡通人物一起探索充满想象的奇幻世界,向科学家学习世界万物的哲思奥秘……有时,青年志愿者们也会来到乡村书局,为孩子们辅导课后作业,开展绘画、书法、英语等兴趣课程,让孩子们的周末充实而有趣。

同时,安石村将农家书屋与党员活动室、村党群服务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共建共享,切实延伸了书屋功能和覆盖范围。截至目前,依托农家书屋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阅读活动和理论宣讲活动600余场次。

“屋”尽其用 打造农家书屋+

书屋里的精彩延伸到书本之外。“用文化传承发展,让艺术点亮乡村”,这是安石村始终坚持的一大特色发展理念。

村里积极邀请专家、艺术家开展民宿改造、稻渔产业发展、文化创意、就业培训等系列讲座,为村里培养了不少“土专家”和“田秀才”;进驻安石村的艺术家们利用农家书屋活动阵地组织手工、陶艺、编织等艺术培训,村民在书屋学到艺术创作技能;“童伴妈妈公益课堂”“农业科技下乡”等技能培训让村民们解锁了新技能,增加了就业创业的可能性;“手工剪纸大比拼”“安石有趣公益课堂”等趣味活动,让村里孩子们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提升动手能力。

在服务村民的同时,乡村书局也因其独特设计,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文旅融合的功能也在书局发展成“网红书屋”的过程中逐渐展露。“它的外观特别美丽,深受很多游客喜爱,吸引了很多摄影师、建筑师前来参观。”杨媛介绍,书局背后还有一个小山丘,如今也被利用起来,成为了露营营地,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游玩体验。

据悉,书屋先后邀请了50余位专家开展技能培训,助力100余名村民返乡发展。2022年,村集体经济增收500余万元,实现了“政府搭台、文创联动、共建共享”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筑牢文化之魂。

(供稿:宜宾市翠屏区融媒体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