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作者: 陈俊红 陈香玉 龚晶 王晓东 赵安平
摘 要: 环京合作圈是北京蔬菜生产供应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农业领域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基于调研,梳理了三地协同推进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相关机制,并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分析了三地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推进环京基地建设、健全京津冀三地农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环京; 蔬菜生产基地;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1673-2871(2024)09-195-07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bases around Beijing
CHEN Junhong1, CHEN Xiangyu1, GONG Jing1, WANG Xiaodong2, ZHAO Anping2
(1. 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s,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griculture (North),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097, China; 2. Beijing Digital Agriculture and Rural Promotion Center, Beijing 100021, China)
Abstract: The cooperation circle around Beij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egetable production and supply system in Beij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bases around Beij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B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B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Based on research, the article sorted out the relevant mechanisms for 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base construction around Beijing by the three regions,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s around Beijing and to improve the policy mechanism of B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Key words: B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ound Beijing; Vegetable production base; Suggestions for 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 2024-04-03; 修回日期: 2024-06-04
基金项目: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23LLGLC05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课题(KJCX20240325);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新能力项目(KJCX20240404);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课题(QNJJ202417)
作者简介: 陈俊红,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 chenjunhong@agri.ac.cn
通信作者: 陈香玉,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 cxy8132@sohu.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严格落实“菜篮子”责任制,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实事抓细抓好。北京农业资源有限、总量不足,要实现“菜篮子”有效供给,必须坚持“走出去”原则,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协调合作[1]。2015—2019年间北京市启动了一轮外埠基地建设,对一些北京涉农龙头企业的外埠基地进行了扶持,包括津冀在内,以及山东省、内蒙古等地。2023年为确保超大城市“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京政农发〔2023〕57号),提出建设“三圈”蔬菜生产供应体系,其中环京合作圈,主要是依托津冀,在环京周边合作共建一批“有规模、技术强、品质优”的供京蔬菜生产基地。截至2023年9月,北京在津冀遴选蔬菜生产基地130家,生产面积近6 606.66 hm2。
10 a(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是夯基垒台、落子布局,重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目前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2-3],而产业合作是区域间协同共赢的根本保障与必由之路[4-5]。北京作为三地协同发展的“领头羊”,跨区域开展基地建设和农产品生产经营,探索构建基于产业链的三地政产学研等各个层面的协作机制,对推进京津冀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10]。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研究,大多从资源禀赋出发,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熵值法等,分析测算三地产业协同度和发展水平[11-15],或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研究提升本地区产业供给水平[16-17]。与上一轮外埠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相比,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以下简称“环京基地”)建设在政策制定、基地建设、组织管理、要素投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尽管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在要素整合协同机制方面仍存在一些堵点。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三地协同推进环京基地建设的机制,分析了基于基地建设三地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旨在为推进环京基地建设、健全京津冀三地农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提供参考。
1 调研设计与样本特征
2022—2023年,北京市在津冀地区共遴选建设了130个环京基地,其中,河北省115个,生产基地面积5 333.33 hm2;天津市15个,生产基地面积1 273.33 hm2(表1)。2023年5—9月,笔者及所在研究团队分别从基地规模特征、蔬菜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蔬菜生产与要素投入、生产收支及科技服务、未来发展需求等方面对重点园区相关经营主体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共收集有效问卷102份,其中,河北省89份,天津13份。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
1.1 基地生产条件
130个环京基地面积共6 606.66 hm2,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面积各占一半。2023年全年生产蔬菜43.84万t,供京23.60万t,供京比例53.83%。其中,河北省环京基地分布在张家口、廊坊、承德等12个地市,天津市环京基地分布在武清区、滨海新区、宝坻区等6个区。各基地生产配套设施比较齐全,43.85%的基地建有预冷库,平均库容14.58万t;73.08%的基地建有冷藏库,平均库容77.84万t。此外,1/4的基地建有贮藏窖,平均库容32.88万t;1/3的基地建有通风库,平均库容10.00万t。
1.2 农产品质量控制
1.2.1 建立严格的基地遴选和考核制度 要求各基地必须从质量安全监测、生产技术控制、投入品使用等方面加强基地生产管理,必须按要求做好生产过程、流通销售等记录并存档,强化对蔬菜生产基地信息、投入品使用、病虫害防治等的溯源管理。定期开展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以强化内部全链条质量安全管控。基地采取“自检+他检”相结合方式,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其中,有116家基地建有质量自检中心、有100家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检测、有87家既建有自检中心又定期委托第三方进行质量检测。
1.2.2 建立比较成熟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各基地制定了蔬菜种植关键环节生产操作规程并覆盖所有供京蔬菜品种,不断强化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形成不同品种搭配、不同茬口组合的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基地不断加强绿色有机技术应用,力求科学施肥用药,根据调查,生产过程中80.58%的基地使用最多的肥料是有机肥,93.20%的基地使用最多的农药为有机农药。
1.3 基地供应情况
1.3.1 供京蔬菜比例接近一半 从第一批基地获得认定至调查期间(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130个环京基地蔬菜总销售量为35.68万t,供京总量为16.44万t,其中,河北省基地供京量占94.59%,天津市基地供京量占5.41%。环京基地约46.08%的蔬菜销售到了北京,占到北京蔬菜年需求量的2.25%(以北京每天蔬菜需求量2万t为基数测算,下同)(表2)。
1.3.2 供京蔬菜品种为北京市常年蔬菜消费品种
北京市市民消费需求较多的蔬菜品种主要有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生菜、白菜、芹菜和萝卜8种。环京基地供京总量最多的为番茄、黄瓜、大白菜,分别占环京基地供京蔬菜总量的21.37%、8.95%和8.15%。从供应周期看,津冀蔬菜可供应北京全年:12—4月北京蔬菜供应以大棚蔬菜供应为主;5—6月,供京蔬菜来源主要为露地蔬菜,天津、河北廊坊、保定等成为北京蔬菜重要供应地;7—9月的“夏淡季”,北京蔬菜来源地转向以张家口、承德等河北冷凉地区为主,河北蔬菜平均占到北京蔬菜供应总量的近4成,是一年四季中供应比例最高的时期。
1.3.3 各基地构建多种进京蔬菜销售模式 调查显示,大型批发市场是各环京基地蔬菜供京的重要节点和主要渠道,约66.67%的基地生产蔬菜经由大型批发市场销售到终端零售市场,其他还有订单农业、农贸市场、农超对接、自营店、农社对接等模式。各基地还加强了冷链物流体系建设,53.92%的基地自建冷链运输配送体系,部分环京基地还与顺丰、京东、邮政等多家物流公司开展紧密合作。
2 京津冀协同推进环京基地建设的机制
2.1 政策协调配合机制
2.1.1 三地政策协同配合 北京牵头津冀,不断强化基地的组织管理,2023年,三地农业农村部门签署《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2023—2027年)框架协议》,部署在产业协作、科技创新、生态协作、安全联防联控联查等14个方面加强合作,为环京基地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天津市也印发《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方案》,为推进天津市环京基地建设,深化京津协作提供了政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