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蔬菜供应链典型模式、风险识别及优化建议

作者: 高一丹 宗义湘 聂承华 王旗 邱艳捷

河北省蔬菜供应链典型模式、风险识别及优化建议0

摘    要: 河北是蔬菜产销大省,强化供应链的稳定性对于蔬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河北蔬菜产品供应链现实情况,分析蔬菜典型供应链模式及供应链风险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河北蔬菜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批发蔬菜”供应链、“农超对接”供应链、“电子商务”供应链、“加工蔬菜”供应链为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供应链模式。同时,针对蔬菜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零售终端等环节的风险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流通信息平台、培育新型流通主体、完善产地基础设施、提高品质打造品牌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蔬菜供应链; 河北省; 模式分析; 风险识别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2871(2023)02-107-05

Typical model,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 of Hebei vegetable supply chain

GAO Yidan1, ZONG Yixiang1, NIE Chenghua2, WANG Qi2, QIU Yanjie3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2.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00, Hebei, China; 3. Bureau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Xushui District, Baoding 072550, Hebei, China)

Abstract: Hebei is a major province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trengthe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supply chai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egetable industry.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supply chain of vegetable products in Hebei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ical supply chain models of vegetables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the supply chain. The study found that vegetable supply chain system in Hebei has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 The “wholesale vegetables” supply chain, “farmer-supermarket direct purchase” supply chain, “e-commerce” supply chain, and “processed vegetables” supply chain are representative supply chain models in Hebei. At the same time, in view of the risk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vegetabl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ware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retail terminals and other links, the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building circula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s, cultivating new circulation subjects, improving origin infrastructure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build brands.

Key words: Vegetable supply chain; Hebei province; Pattern analysis; Risk identification

供应链是蔬菜流通的“大动脉”,蔬菜供应链体系建设是蔬菜生产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节点”和“出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的转变,新型蔬菜供应链模式不断出现,把握新发展阶段蔬菜供应链的特征和面临的风险,优化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者们对蔬菜供应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蔬菜生产销售的基本形态决定了批发市场模式的主导地位,直供直销模式、农超对接模式、电商模式等新型供应链模式不断出现,缩短供应层级,成为批发市场模式的有力补充[1]。黄修杰等[2]总结“批发市场”模式、“农超对接”模式、“电子商务”模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发现“电子商务”模式具有强大的平台基础、庞大的客户资源和优质的服务水平,成为广东省蔬菜供应链的重要模式;刘璐[3]研究表明“农超对接”模式有利于超市和蔬菜生产基地销售利润率提升,但存在信息管理能力弱的问题,易发生违约行为。蔬菜供应链由农户、批发商以及零售商等节点组成,各节点的位置及功能,会诱发各类风险。常冬雨[4]研究发现供应链系统中不同节点主要面临生产与交易风险,信息、市场、物流风险,市场需求风险等;张喜才[5]将供应链安全风险分为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物流阻塞等8类并提出应对机制。综上,现有研究大多注重描述推理,缺乏对典型地区供应链的跟踪分析。因此,笔者以河北蔬菜产品供应链为例,分析发展现状、典型模式、风险因素,提出优化建议,以期提高蔬菜供给效率和质量,保障供应链稳定性和韧性。

1 河北蔬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1.1 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河北各地区积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市场,全省现有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40个,其中37个涉及蔬菜流通,营业额超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近120个,有效提升蔬菜流通能力[6]。消费者对蔬菜的新鲜程度、高效配送率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冷链运输的快速发展,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实现环首都地区蔬菜的快速流通和新鲜供应。此外,蔬菜交易方式类型不断增加,除了市场交易方式外,期货、拍卖、订单等新型方式逐渐引起关注[7]。

1.2 供应链主体趋于多元化

河北蔬菜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促进供应链主体趋于多元化,包括农户、合作社产地批发商、蔬菜加工商、销地批发商、连锁超市等,蔬菜流通中介组织的作用也愈发重要。截止到2021年底,河北共有蔬菜类生产性服务主体3358个,营业收入24.23亿元;批发零售仓储运输服务主体6350个,营业收入76.74亿元。同时,河北省高度重视蔬菜生产加工企业的培育,共培育加工企业和合作社2350个,营业收入218.02亿元,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8]。

1.3 供应链模式趋于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式快速发展壮大。2021年河北建成省级电商示范基地50个、直播带货基地50个,培育网络零售额5000万元以上电商龙头企业近50家,建设电商服务站15 000多个,满足居民线上蔬菜消费需求[9]。鲜切菜、预制菜等发展迅猛,创新蔬菜供给业态,河北省设施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调研发现,固安县盛世农合、定州市鲜洁、隆化县鸿兆、秦皇岛丰禾、阜平国煦等企业鲜切蔬菜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超市、食堂和餐饮企业蔬菜供应的生力军,石家庄惠康、承德森源等预制菜销量不断增长。

1.4 京津高端市场供应能力增强

河北毗邻京津的地缘优势使蔬菜产品在供应京津中作用突出,2021年河北蔬菜产量5 284.21万t,其中60%的蔬菜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在北京批发市场常年占有率41%左右,天津市场占有率32%左右,稳居外埠进京津蔬菜之首[10]。根据河北省设施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调研数据,承德市2021年全市供应蔬菜200余万t,80%的设施番茄供应北京市场;固安县年供京津蔬菜120万t,占全县总产量的85%。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连续5年举办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大会,促进京津冀产销深度合作,第五届蔬菜产销大会共达成合作意向45.5万t,涉及白菜、食用菌、番茄等20多类,金额约12.1亿元[11]。

2 蔬菜产品典型供应链模式

2.1 “批发市场”供应链模式

蔬菜产销两端的基本形态决定了批发市场供应链模式的主导地位,该模式将批发市场作为市场组织,发挥其在蔬菜流通过程中的集散功能(图1)。目前,河北蔬菜产品的集散与流通主要依靠批发市场完成,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常年占有率在22%左右,位列第一[12]。各蔬菜生产经营主体与国内各大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河北省设施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调研发现,昌黎县嘉诚蔬菜合作社每年向京津冀、广东、东三省等地的批发市场销售黄瓜4万t、番茄1万t、大白菜1.5万t;阜城县卫星瓜菜合作社主要生产樱桃番茄,每年向新发地批发市场供货量超3000 t,销售渠道基本稳定。

2.2 “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

“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缩减供应链环节,将大型商超直接对接产地蔬菜经营主体,通过签订契约协议,将经过粗加工后的蔬菜直接运送至大型商超售卖(图2)。近年来,各类产销组织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直接对接京津大中型超级市场,固安县顺斋瓜菜合作社直接供应京客隆北京区域200多家门店,供应黄瓜、番茄等在内的154种蔬菜产品,高峰期日供北京蔬菜达到200 t[13]。尚义县甲天蔬菜合作社与北京超市开展“农超对接”,与物美、华普等4家北京连锁超市建立了长期供销关系,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14]。

2.3 “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式

农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促进网络化蔬菜供应链体系建设,催生出多种电子商务新型供应链模式(图3)。主要类型包括:(1)自建电商平台销售模式。河北多种蔬菜产品已入驻河北省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该平台产品覆盖全省135个县(市、区),300多家企业的1200多种商品[15];(2)借助第三方平台经营模式。如借助天猫、淘宝、京东商城等,青县大司马绿豪合作社与京东合作,建立农户与客户间的直供、直销的供应关系;(3)线上平台销售、门店自提模式。该模式依托线下实体社区,借助美团、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进行 “线上预订+线下自提” 的团购模式,阜城县卫星瓜菜合作社与拼多多电商平台合作,定期向平台仓库运输樱桃番茄,由平台统一向社区商店配送[16]。

2.4 “加工蔬菜”供应链模式

鲜切菜和预制菜等加工蔬菜的市场需求扩大带动“加工蔬菜”供应链模式取得新发展,该模式通过蔬菜生产经营主体与鲜切菜、预制菜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将蔬菜加工企业作为B端纳入供应链环节(图4)。保定市支持鲜切菜、预制菜产业多环节、各领域融合发展,根据河北省设施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调研访谈,阜平国煦农产品加工园现日产净菜120 t,涵盖黄瓜、圆茄等170多个蔬菜品种,主要供应京津高校食堂、餐饮企业等;首衡预制菜加工产业园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约120亿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2万人。

3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及存在问题

3.1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识别

蔬菜供应链风险指在特定时空或地域范围内,各类风险因素导致的供应链利润减少或绩效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最首要的工作就是风险识别,即分析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哪些环节会产生风险,产生何种风险,诱发风险的原因有哪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