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瓜产业发展40年来回顾及展望

作者: 马超 曾剑波 朱莉 穆生奇 陈艳利 李婷 张莹 攸学松

北京西瓜产业发展40年来回顾及展望0

摘     要: 西瓜作为北京市的主要农作物,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1980年至今北京西瓜产业经历了提高总产保供应、优质化多样化、全面提升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笔者回顾了40年来北京西瓜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总结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并对北京西瓜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西瓜产业; 北京; 40年;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 S65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3-2871(2022)01-112-06

Review and prospect of Beijing watermel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40 years

MA Chao, ZENG Jianbo, ZHU Li, MU Shengqi, CHEN Yanli, LI Ting, ZHANG Ying, YOU Xuesong

(Beij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Watermelon, as the main crop in Beijing, is an important for farmer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Since 1980, Beijing watermelon industry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improving the total output and ensuring supply, optimizing and diversifying,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and developing green and high-quality products. We reviewed the four stages of watermel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Beijing in the past 40 years,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suggested the development measures, and prospected the watermel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Beijing.

Key words: Watermelon industry; Beijing; 40 years; Review; Prospect

我国是全球西瓜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据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西瓜种植面积153.3万~166.7万 hm2[1]。北京市大兴、通州、顺义、平谷和延庆都曾作为西瓜种植的主要区县,尤其是大兴庞各庄镇是全国闻名的“中国西瓜之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西瓜从业者的不懈努力,尤其是2013年北京市西甜瓜创新团队成立后,通过开展新品种选育和高产优质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促进了产业的优质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2]。笔者总结了北京西瓜产业 40年来生产发展历程,分析了西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产业发展提出了展望。

1 西瓜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1.1 提高总产保供应发展阶段

1980—1989年期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农业生产由集体农场向个体农户转变、经营体制向市场转变,西瓜供应不足与需求增加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作是增加面积、主攻单产,保障市场供应[3]。从图1~3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北京市西瓜的生产面积、1 hm2产量和总供应量均上升明显。1980—1989年种植面积从3 086.67 hm2增长到8210 hm2,其中1984年种植面积最大为9 627.73 hm2,年均种植面积为6 938.23 hm2。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兴、通州、顺义、房山和延庆等区县,其中大兴、通州和顺义的年均种植面积都在1100 hm2以上。1 hm2产量从12 120.00 kg上升到45 922.50 kg,年供应量从5.43万t上升到38.26万t。主要特征如下:

1.1.1 推进品种快速更新换代 1984年以前北京市西瓜的主栽品种为早花,占总面积的94.6%。但是这个品种存在着混杂退化、品质低劣、产量低的问题,为此北京市各级农业技术行政和推广部门与果品公司生产科积极协作开展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从1984年到1987年引种的郑州3号、中育6号彻底取代了早花品种,完成了北京西瓜品种的第1次更新。从1986年到1989年引种的京欣1号、郑杂5号、丰收2号、新优二号和新红宝等品种,又取代了郑州3号和中育6号成为主栽品种,完成了北京西瓜品种的第2次更新[4]。尤其是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选育的京欣1号西瓜,具有早熟、口感好和品质优良的突出特点,长时间成为主栽品种[5]。这一时期,杂交品种完全取代常规品种,中早熟西瓜6月底到7月中旬成熟上市、中晚熟西瓜7月中旬到8月初上市,供应时间约55 d。

1.1.2 推广地膜覆盖、规模化栽培和延后栽培等高产技术 北京西瓜栽培一直为露天种植,1 hm2种植密度7500~9000株。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改旱地种植为水浇地种植,同时采用地膜覆盖和双覆盖等系列化保护栽培。尤其是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将采收期一般提前了10~15 d,产量增加50%,每hm2面积产量能达到41 520 kg;应用面积占比从1981年的0.06%到1987年的97.00%[6]。北京市西(甜)瓜新技术开发协作组建立了3.33~26.67 hm2的郑州3号和丰收2号为主要品种的丰产方,实现了规模化栽培。同时在延庆地区开展延后栽培,种植面积由1984年的13.33 hm2发展到1988年的226.67 hm2,总产能达到了0.094万t。此外标色定熟法、夏播西瓜和低温保鲜贮藏技术的应用面积也迅速增加。

1.2 优质化多样化发展阶段

1990—1999年期间,为建设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这一时期主要以“减少种植面积,促进优质高产,扩大早、晚期瓜比例,保持北京人民的瓜福气”为指导思想。重点工作是提高西瓜品质、丰富品种类型、探索规模化运作模式,以满足市场需求。从图4~6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西瓜的年均生产面积较80年代下降27.28%,为5 045.76 hm2;但每hm2平均产量和年平均供应量分别较80年代上升74.88%和17.81%,为50 606.96 kg和25.53万t。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兴、顺义和通州,房山的种植面积迅速减少。栽培模式由露地栽培发展到以保护地栽培为主,品种向优质化、多样化发展,市场供应期由2个月延长到6个月。在品种类型上,大兴区以中果型早熟有籽西瓜为主、顺义以大果型无籽西瓜为主、通州以晚熟大果型西瓜为主。主要特征如下:

1.2.1 品种类型进一步丰富,无籽西瓜发展迅速 1995年以前北京地区的西瓜品种以京欣1号、新红宝、丰收2号和郑杂5号等中型有籽西瓜类型为主,占总面积的75%以上,为3900 hm2左右。此外郑抗系列、京抗系列等抗枯萎病新品种也有小面积种植[7]。无籽西瓜黑蜜2号的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20%左右,为1300 hm2左右。1995年以后京欣1号的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占总面积的70%左右,为3300 hm2左右。同一时期,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先后育成花蜜、暑宝无籽西瓜品种,取代了主栽品种黑蜜2号,栽培面积一度达到1300 hm2,满足了酒店和饭店等高端市场的需求[8-11]。同时该单位还开展了红小帅、黄小帅和红小玉等小西瓜新品种的引进和配套技术研究工作[12]。

1.2.2 保护地栽培进一步发展,新技术应用加速 1986年北京市开始推广拱棚及中棚保护地西瓜甜瓜种植技术,增产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1994年开始推广大棚西瓜甜瓜种植技术,1996年开始推广温室栽培西瓜,该技术将西瓜采收时间提前到5月初,农户种植效益大幅增加。到1999年底全市设施西瓜种植面积达到了1900 hm2,每hm2产量最高可达到60 000 kg。几种栽培模式的并存,使得北京西瓜一年可以种植2~3季西瓜,做到了“四季生产、三季有瓜”[13-14]。针对西瓜主产区连作障碍和土传病害日益严重的问题,1985年开始推广西瓜穴盘育苗和嫁接技术,到了1999年底应用比例占到50%以上。1990年蜜蜂授粉技术开始在京郊应用,到1999年底应用比例占到25%以上。以上技术的应用保障了西瓜生产面积的稳定发展[15-16]。

1.3 全面提升发展阶段

2001—2012年这一时期主要工作是围绕设施西瓜早熟栽培、周年生产配套和休闲观光采摘技术进行的。从图7~9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西瓜的年均生产面积较20世纪90年代增加27.28%,为7 516.06 hm2;每hm2平均产量下降5.47%,为47 839.21 kg;年平均供应量上升40.93%,为35.98万t。种植区域以大兴区和顺义区为主,主要分布在大兴区(庞各庄、北臧村、魏善庄、礼贤、榆垡、安定)及顺义区(李桥、李遂、大孙各庄、北务)等10个乡镇,形成了两个重要的西甜瓜产业带,占总生产面积的85%;房山、通州、昌平和延庆还有小面积种植。小型西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达到1600 hm2。西瓜观光采摘吸引了大量市民,销售占比达30%。同时,西瓜品牌化销售增加,出现了“老宋瓜王”“乐平”“世同瓜园”和“小李瓜园”等20多个知名品牌。主要特征如下:

1.3.1 西瓜品种向精品化和多样化发展 2001—2005年,主栽品种仍以中型有籽西瓜为主,但主栽品种京欣1号的播种面积由原来的90%以上下降到60%左右,京欣2号和航兴1号的面积增加到2600 hm2。此外新秀和红小帅等细肉类型的小型西瓜种植面积增加到330 hm2。由于设施西瓜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导致无籽西瓜种植优势下滑,面积迅速减少。2005—2012年,中型有籽西瓜的品种京欣2号和北农天骄等品种已经完全取代了京欣1号;硬肉类型小型西瓜品种L600、蜜童和墨童取代新秀和红小帅成为主栽品种,面积增加到1660 hm2,占到总面积的18%。这一时期有籽、无籽,大中小果型,不同皮色和瓤色的西瓜品种同时并存,满足了不同消费需求[17-19]。

1.3.2 新型栽培技术引领产量和品质提升 这一时期,市区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开展了以“嫁接育苗、全地膜覆盖、小果型西瓜吊蔓栽培和双幕覆盖”等技术为核心的优质高产创建活动,示范推广了小西瓜“吊蔓栽培”技术,每hm2定植数从10 500株提高到18 000株以上,西瓜产量及商品性大幅改善[20];示范推广的“双幕覆盖”抢早技术,上市时间可提早15 d,总产量可提高30%;示范推广的“大棚西瓜长季节栽培”技术,实现一种多收均衡供应,解决了北京6月西瓜上市过于集中、8月份无瓜上市的问题。示范推广的蜜蜂授粉技术,降低了劳动强度,利于规模化生产[21]。嫁接育苗技术的应用比例从2000年的56%上升到98.7%,面积达到6390 hm2。

1.3.3 休闲及采摘功能突出,品牌化发展迅速 这一时期,随着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西瓜产业观光采摘功能日益凸显,通过采摘销售的数量占到总供应量的30%。形成了以“大兴庞安路”和“顺义龙塘路”为主的两条采摘带。其中,大兴庞各庄镇的庞安路重点发展设施西瓜生产,打造成“瓜乡大道”,全长13.5 km,形成了1000 hm2西瓜产业带。2012年大兴西瓜节期间,休闲旅游和观光采摘游客达100万人次,仅老宋瓜园1个园区就达到8万人次[14,22-23]。

1.4 绿色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3年至今,主要开展了设施西瓜特色、高端品种筛选,“两减一节”技术和产业链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从图10~12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西瓜的年均生产面积较上个时期降低47.74%,为3 927.60 hm2;每hm2产量下降3.10%,为46 357.09 kg;年供应量下降50.33%,为17.87万t。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兴、顺义,但种植面积下降。北部地区延庆和昌平面积增加,中型西瓜种植面积下降明显。此阶段北京优质西瓜产品供应量和稳定性明显增强,产业链的各环节深度融合,“北京西瓜”特色、高端品牌深入人心。主要特征如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