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番茄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作者: 付一峰 唐丽 张泽锦
摘 要:以耐裂王番茄为材料,设置5种栽培密度处理,通过测定分析不同栽培密度下,番茄群落中下部光照强度、光质组成、番茄产量及果实品质等指标,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四川盆地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栽培密度可以增加番茄群落中下部的光照强度、降低远红光占比,增加了红光、绿光及蓝光占比;同时提高番茄单果质量、单株产量、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等指标。1667 株·667 m-2处理下番茄单株产量、果实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2779 株·667 m-2处理提高45.34%、37.11%和84.62%。综上所述,在四川盆地667 m2种植1667~1852株番茄可显著提高单株产量和品质,试验结果为田间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番茄;四川盆地;栽培密度;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2)07-075-04
Planting density affects yield and quality of tomato in Sichuan basin
FU Yifeng TANG Li ZHANG Zejin
(1. The Open University of Sichuan, Chengdu 610073, Sichuan, China; 2. Hort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engdu 610066, Sichuan, China)
Abstract: Five cultivation densities were tested using tomato variety Nailiewang. By measuring light intensity, light quality, tomato yield and fruit qualit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parts of tomato under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 the effect of plant density on tomato yield and quality in the Sichuan Basin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creasing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d the light intensit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parts of the tomato plant, reduced the proportion of far-red light, and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red light, green light and blue light, increased fruit weight, yield per plant, soluble sugar and vitamin C content. Yield per plant, fruit soluble sugar and vitamin C content for planting density of 1667 plants per 667 m2 were 45.34%, 37.11% and 84.62% higher than those of 2779 plants per 667 m2. In conclusion, 1667-1852 plants per 667 m2 in the Sichuan Basi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yield per plant and quality of fruit.
Key words: Tomato; Sichuan Basin; Planting density; Yield; Quality
合理的栽培密度能让作物获得好的品质及高产。作物群体在不同密度下会形成不同的内部环境条件,该条件可以改变作物的生长趋势,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以及病虫害发生程度都有很大影响[1-2]。番茄在我国的设施蔬菜栽培面积中位居前列,其富含大量营养物质[3-4],良好的口感深得消费者喜爱。随着消费者保健意识的提升,番茄的品质即外观、营养、风味等[5-6],越来越受关注。因此,种植高品质的番茄成为国内研究的重点。番茄作为喜光作物,光照环境的变化对番茄生产有较大影响[7]。四川盆地属于典型的寡日照气候,尤其是早春和冬季光照明显不足,全年的平均太阳辐射小于1500 MJ·m-2,属于中国光照资源最少的5类地区[8]。本地区的弱光条件成为番茄设施生产的制约因素。为了增加番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番茄品质,在栽培过程中合理的栽培密度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杨小梅等[9]通过研究高寒地区番茄不同栽培密度,筛选出西宁地区大棚栽培最佳行株距为(80~40)cm×35 cm和(70~40)cm×35 cm。杨冬艳等[10]通过研究栽培密度对日光温室东西垄向栽培番茄产量构成,得出宁夏地区春夏茬东西垄向栽培番茄可采用30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此密度下光照环境最优,品质较优,投入最少,产出最高。可见,栽培密度确实对番茄产量和品质有极大的影响。虽然前人对番茄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以及不同肥力下的种植技术已有大量研究[11-13],但在四川盆地弱光区栽培密度对番茄产量、果实大小和品质的研究却鲜有报道。笔者以番茄为材料,研究其在不同栽培密度下各项指标,为四川盆地番茄设施栽培密度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番茄品种耐裂王(成都良庆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供试材料。2019年12月16日播种育苗,2020年2月14日选整齐一致的幼苗定植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新都现代示范园塑料大棚内。土壤为砂壤土,前作为辣椒。为了避免出现养分不均匀现象,采用1株配置1个滴箭的灌溉方式。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常规管理。
1.2 试验设置
在跨度8 m大棚种植5行的基础上,设置5个栽培密度处理,双行种植,行距均为0.8 m,番茄单干整枝。采用吊蔓栽培方式,小区株数20株,3次重复(表1)。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光谱测定 利用爱万提斯光纤光谱仪(AvaSpec-ULS2048x64-EVO)于盛果期,在番茄群落中部和下部测定光谱,对不同波段光照度进行积分(紫外:300~399 nm;蓝光:400~499 nm;绿光:500~599 nm; 红光:600~699 nm; 远红光:700~800 nm),以300~800 nm进行积分表示光合有效辐射强度。
1.3.2 单果质量和产量测定 在1~4穗果采收时,每个处理重复取6个果实进行单果质量测量。整个生育期,对每个重复的20株番茄进行测产,计算单株产量和小区总产量,最后折算667 m2产量。
1.3.3 番茄品质测定 对番茄第2穗果进行采样,每个小区取5个大小均一的果实,3次重复。分别测定番茄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糖、总酸及番茄红素含量,并核算果实糖酸比。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果实维生素C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总酸含量,以上参数测定参照李合生[14]的方法。果实糖酸比由测定可溶性糖含量和总酸含量计算而来;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15]番茄红素含量。
1.4 数据分析
本试验所有数据用 Excel 2010进行整理,用SPSS 20.0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 Duncan’s 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密度对植株群落光环境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栽培密度和群落中下部的光照度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番茄群落中部和下部的光照度逐渐降低。群落中部T5处理群落光照降低率最低,为50.21%,为最高T1处理降低率的57.78%;群落下部光照降低率T1处理最高,为93.17%,为最低T5处理降低率的1.23倍。
由图1可以看出,栽培密度除了对内部光照度有影响外,还对中下部的光质构成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栽培密度增大,中部和下部的远红光占比增多,T1处理中部和下部远红光占比分别为44.11%和50.89%,T5处理分别为27.07%和32.79%;红光、绿光、蓝光及紫外光占比总和降低,中部T1以上4种光占比分别为T5的74.66%、79.87%、75.00%及76.44%;下部T1以上4种光占比分别为T5的70.88%、74.85%、72.04%及75.27%。
2.2 不同栽培密度对番茄单果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栽培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可以提高番茄的单果质量。1穗果T4处理单果质量最大,为432.03 g,T5、T4及T3处理间1穗果单果质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大于T1和T2处理,T2处理最小,为313.80 g。2~4穗果,T5处理单果质量均为5个处理中最大,且显著高于T1处理,分别是T1处理单果质量的1.06、1.24及1.40倍。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栽培密度对单株产量和667 m2产量有一定的影响。T5处理单株产量最高,为3.43 kg,是最低单株产量T1处理的1.5倍。从667 m2折合产量来看,栽培密度最大的T1处理最高,为6 562.43 kg,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3处理667 m2产量最低,为5 609.39 kg,是T1处理的85.47%,但与T2、T4及T5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栽培密度越小,单株产量越高,但667 m2产量有所降低。
2.3 不同栽培密度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由表5可以看出,栽培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可以增加可溶性糖含量、滴定酸含量、糖酸比及维生素C含量,但对番茄红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在各处理中,T5处理可溶性糖含量(w,后同)最高,为6.65%,且与T4和T3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滴定酸含量T3、T4及T5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T4处理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从体现番茄口感参数糖酸比来看,T5处理的糖酸比最高,为12.75,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T2处理糖酸比最低,为9.58,为T5处理的75.14%,与T1处理无显著差异。T5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为0.24 mg·g-1,是最低T1处理的1.85倍,T2和T3处理之间、T4和T5处理之间的维生素C含量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番茄红素在43.30~54.26 μg·g-1,但各处理无显著差异。
3 讨论与结论
栽培密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栽培模式、管理方式、种植季节下对应各自适合的密度,才能达到最佳的产量和品质。在栽培密度为T1处理条件下,其667 m2产量最高,为6 562.43 kg;在T5处理栽培密度下,667 m2产量达到5 719.33 kg,果实较大,品质优于T1处理,此外,T5处理比T1处理每667 m2可以少种1112株,可以减少种苗成本投入。
番茄群体内部光照辐射量受栽培密度和植株高度影响,栽培密度过大,透光性越差,但是栽培密度过小,单位面积的植株群体光能利用率下降[16]。Guan等[17]研究表明,光照度可以通过影响番茄果实库源关系,直接促进番茄果实的生长。除了光照度能影响番茄果实生长外,光质也能对番茄果实发育造成一定影响,覆盖地膜后从地膜反射到番茄植株的远红/红光比率高于从植株上部入射的远红/红比率,可以使光合产物更多的用于植株和果实的生长,如地膜反射比例低于上部入射比例,光合产物则运送更多到根部[18]。笔者试验结果表明,降低栽培密度可以降低从植株上部入射的中下部的远红光比率,利于光合产物用于植物和果实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