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与草莓,命运的纠葛
作者: 赵靖含
今年初,东北以奇袭的方式,迅猛、粗粝、不容拒绝地闯入了这个寒冬。然而,与“3天狂揽60亿”的哈尔滨不同的是,“草莓价格跳水”的消息却让另一座东北小城有点困扰。
1月下旬,小城远郊。梁勇将汽车随意停放在空地,指引我从寒风灌骨的室外走进温室大棚。暖意顷刻袭来,仿佛这里是春日结界。他步履轻盈地在狭窄过道里穿行,目光左右扫视,瞄准一颗最红的草莓,利落地摘下来递给我:“尝尝。”
10分钟前,这位东北大哥才大剌剌地将奔驰电尾门手动压下,让我震惊不已。但此刻,他递过来的草莓浆果完整、漂亮,没有一丝损伤,梗叶分离的断口也齐整无比。原来,不拘小节与温柔细致可以是同一个人的品质,冰雪严寒与春暖果香也能在同一个时空出现。
这里,正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东部起点,鸭绿江奔入黄海之处,长白山余脉绵延之地,中朝接壤之界,盛名远扬的草莓之城—辽宁丹东。
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注定了要有刚硬的一面。站在鸭绿江断桥,你甚至可以清晰地看见对岸朝鲜新义州的城区模样。桥上遗留的弹孔,述说着这座英雄之城的铁血过往。
1975年,时任外交部长乔冠华,20年后重访丹东,写下诗句:“烽火狼烟何处有,隔江遥望郁重重。”时针流转大半个世纪,这座城市依然以安宁祥和的面貌坐守国门。
如今,人们再次想起它,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已经是象征着幸福和甜美的“草莓”。这是一道时代的命题,人人都希望,答案是和平、富足的生活。
最好,还有一点永不消亡的罗曼蒂克。
命运的交织
2023年,丹东市的GDP为945.2亿元,经济增速位列辽宁第一。而根据辽宁省2023年企业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东港草莓品牌价值达371.51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近百亿元。自1924年,7株鸡心草莓在这里落地生根,丹东东港的草莓产业已达百年。
这是一座与草莓命运相连的城市,我在这里遇见的每一个人,都与草莓有关。
一位刚认识的政府部门科长告诉我,他当天正要赶往草莓园接待来访。坐上的第一辆出租车,司机曾经专职跑草莓冷链货运,从辽宁丹东开车直下广州的江南市场,需要两天一夜,一趟可赚1.5万元。
丹东下辖东港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衣晓伟,每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前往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推介丹东东港草莓。当然,此行遇见最多的还是草莓农户和果蔬商,在好的年份,夫妻档种草莓,一个大棚,两亩半地,一年能净赚14-15万元。
通常情况下,丹东草莓指的便是红颜草莓,这是1999年从日本静冈县引进的早熟草莓良种,最早种植于东港市椅圈镇马家岗村。这个品种经过多次杂交,果形优越,香气浓郁,一经推广,风头迅速盖过了此前种植的丰香。
衣晓伟告诉我,一种农作物的更新换代期往往不会超过10年,但至今20余年,红颜仍是丹东草莓的主要招牌,因其引进年份,也被当地人称作“九九草莓”。
因《漫长的季节》出圈的东北作家班宇,在小说集《逍遥游》中描写了一段控诉暴力的场景,在哭诉和呛声中,草莓是唯一的气氛调剂,那个场景以这样一句台词结尾:“草莓,丹东九九的,可贵了,你给我留点儿啊。”
最好的丹东红颜九九草莓,要九分甜一分酸,水润却不淡口,外观似一颗红心,细嗅可闻沁人果香,表皮细嫩,磕碰即损。因为象征浪漫、果肉娇气,所以种得细致、卖得昂贵。天时与人和,构成了这颗小小的浆果在农场、商超以及互联网的附加价值。
丹东草莓指的便是红颜草莓,这是1999年从日本静冈县引进的早熟草莓良种,最早种植于东港市椅圈镇马家岗村。这个品种经过多次杂交,果形优越,香气浓郁,一经推广,风头迅速盖过了此前种植的丰香。
单论气质,草莓似乎与整个粗犷的东北都格格不入,但丹东却如天赐般,收下了这个娇贵的宝藏。底气之一是地利—丹东是整个中国唯一沿边、沿海、沿江之城,北部山城的温差特性,加之海洋的湿润空气,肥沃的微酸性棕壤土,充足的光照和降水,神奇地在这片北纬40度的土地上交汇—正恰合草莓所需要的一切。
仅在丹东草莓的核心产区东港市,即拥有约3.4万个草莓大棚,种植占地面积达20.1万亩,年产鲜果30多万吨。而这还没有算上丹东市郊,如下辖凤城市等其他适宜地带的草莓种植面积。
行驶在丹东的国道和乡道之间,“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的东北印象跃然眼前,呈带状舒展的海滨平原上,几乎每隔五分钟,就能看见一组草莓大棚,它们呈垄状趴伏在地面,像一群雾蓝色的巨龙,汲取着这片土地的能量,并向外释放生机。
然而,正因为这千丝万缕的命运纠葛,草莓一旦发生市场异动,这里也将会是首先感知、并直接受影响的第一现场。
草莓的忧愁
今年初,“草莓价格跳水”的消息,一度登上各大互联网平台的热议话题榜。与此同时,1月22日,丹东郊野连片的温室大棚中,草莓果农正在经历忙碌的下果期和艰难的抉择。
2023年10月,丹东草莓的农场收购价是120元/斤左右。3个月后,这个价格降到了15元/斤左右。而市场零售价根据果子大小、平台不同各有差异,1月中旬,正常大果普遍售价在40元/斤左右,省外邮费10元-20元/箱不等。
收购价格大幅波动是正常的。草莓越早下果越贵,除了稀缺以外,头茬果无论香气还是甜度,都是当季最佳。只是,令莓农们措手不及的是,今年的降价速度比以往都要快,30-40元/斤的价格区间没有维持多久,就迅速落到20元内。
果农赚不到钱,果蔬商也不好受。在穿越椅圈镇的201国道边,占地2000余平的东裕果蔬包装车间,几十个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分拣草莓。但管理人徐先生眉头紧锁,今年上游要价压不下来,下游市场价格又低,他所在的车间很可能要“亏本经营”。
市场疲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全国的草莓产量在逐年增长,江苏、安徽、河北各地开始大批量种植红颜草莓。这也滋生了部分乱象,2022年,一位微博大V曝光了“丹东草莓”的造假骗局,引起轩然大波。
今年,丹东草莓受气候影响产量下降。但在1月底,远隔2000多公里的南方某城市,短短300米的街道,有两个小型水果店及一个地摊,都将鲜红的草莓盒子摆在外围,打出丹东草莓特价出售的标签,却并没有出示相应的产地证明文件。
如过水大闸蟹一般,在市场行情普遍走低的情况下,丹东草莓略高的发货价,吸引了大批外地商户将草莓输送至丹东,摇身一变成为“丹东草莓”,再发至全国各地。虚高的丹东产量和参差不齐的品质,让丹东草莓的整体口碑受到影响。
不过,衣晓伟也指出,打击虚假销售过后,形成良性竞争是好事,他每年都会接待不下10次来自全国各地的草莓学习班。这一季的丹东草莓,最大的挑战并不来自外部,而在于当地气候。
2023年,秋天热气不散,冬天温度骤降,一系列的“异常”,直接导致丹东草莓产量下降、甜度降低、畸形果概率增加。
2023年11月1日,东港、凤城两个气象观测站测得最高温均越过了20摄氏度,突破了当地11月极端最高气温历史纪录。潮湿和高温,极大地影响了草莓的前期生长。
东港市优禾源鲜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于泽民,手中管理了100亩温室大棚,往年草莓头茬果每亩能收3000斤至4000斤,这次每亩只收了1000余斤。拥有9年草莓种植经验的果农梁勇也发现,今年他所在区域的畸形果和空心果比往年要多,甜度也明显下降。
秋天的湿热过后,12月下旬至元旦期间,东北又迎来温度骤降,雪天频繁。在游人如织的文旅城市,雪景是金子般的卖点,但在农民眼中,隐忧悄然而生。衣晓伟所在的东港市农业农村局立刻派专家下到棚区,或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为果农讲解冬季防寒增温的技术。但对于3万农户而言,收效仍然是有限的。
种种因素叠加,使得丹东莓农,在这个属于东北的热闹冬天,走到了一个相对忧愁的关隘。
关于莓农的小事
一个“好消息”是,在东北迎着严寒种出一颗代表春天的好草莓,从来都不容易,丹东莓农早就知道这回事。所以,仅凭一些外部因素和变化莫测的气候,想要彻底击垮他们,也没那么简单。
正因为这千丝万缕的命运纠葛,草莓一旦发生市场异动,这里也将会是首先感知、并直接受影响的第一现场。
草莓种植看似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规律劳作。每年10月开始,丹东最早一批夜冷草莓上市。一直到次年6月,草莓季尾声到来,几乎同期,新的草莓苗开始下地。在穿越东港市的大洋河沿岸,农户们在一个个大棚中完成美味的轮回。
1月22日,丹东当地气温为零下18摄氏度,在4级西北风的加持下,体感温度为零下29摄氏度。早晨9点,日出近两小时后,阳光才缓缓挤出深重的冷空气,洒向这片大地。但当你走出室外,想要感受晴空,不出两分钟,鼻头就会通红,眼镜蒙满了雾气,耳朵像被刀割一样,太阳穴开始不受控制地疼痛。
这时,我才理解了,出租车司机为何对我打算步行一公里的计划感到荒唐。
但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每一个草莓农户都要精准计算,怎么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阳光。早上,需要掐准时机,迅速将温室大棚上覆盖的棉被卷起来,让草莓享受充分的光照。下午,气温下降,他们再将棉被铺下去,把白天积攒的热量牢牢地存在棚内。
好在,现在卷被这一环节已经有了机器辅助,但把握时机仍是每一个果农的功课。这道计算题没做好,成本会大幅攀升,草莓也不够甜。卷得早了、收得慢了,大棚立刻结冰。
梁勇告诉我,在相对温暖的江苏,一个膜、一个拱,就能种上草莓,一亩地成本约莫投资1万元,而广州的一些果园甚至不需要大棚,露天种植。但在丹东,一亩地需要10万元左右的启动成本。
除了利用自然热量以外,温室大棚里还配备了自动控温设备。正常情况下,梁勇的两个大棚每月电费在7000元-8000元,但今冬极寒,2023年12月,梁勇交了16000元的电费,而他们使用的还是极其便宜的农业电。
既要“计算”,也要“舍得”。梁勇、于泽民、衣晓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丹东草莓的一个种植秘诀—“疏果”。
一个草莓花枝正常会结出3朵花左右,丹东莓农会人工掐去两个,确保养分能最集中地输送到唯一的“潜力股”身上,这就是“疏果”。用产量降低,来赌品质提升,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只有这样,草莓才好吃。”
这就是丹东莓农所做的一些小事。他们耐得住漫长岁月,将酷寒化为清甜,并对“好吃”有着纯粹的追求。而这样的精神,早已能够帮助他们抵御重重风险。

一个有利于老百姓的产业
1979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正芳在丹东举办告别演出《百花赠剑》,挥别了这个永远会为她安排最好的班底、对她真心实意的城市和人民。她曾以为丹东只是漫长旅途中的一站,但却在这个城市待了整整25年。
一座城市是否真心,她的人民一定有所感受。一颗小小的草莓,是如何被种下,又怎样被卖出?在这个链条背后,首先是莓农的努力付出,但整个丹东城,也在努力成为这株小小草本植物的后盾。
2019年,丹东争取到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项目;2022年,“东港草莓”纳入首批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这些资源支持,既得益于草莓产业的“争气”,也滋养了草莓行业的继续生长。
这是一个真正有利于老百姓的产业。与其他批量收割的经济作物不同,草莓需要精细化照料。夫妻档合作,既省掉了高额的人工成本,又能确保草莓得到最精心的照料,收获最高的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