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中原粮仓 建设和美乡村
作者: 本刊综合报道
编者按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2023年11月23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河南农业农村及乡村振兴领域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方面的进展情况和成果成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作主发布,介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总体情况。他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农村大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提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的殷殷嘱托,立足河南实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牢守住确保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第一,坚定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头等大事,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保障,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1 300亿斤,小麦单产、总产稳居全国第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61亿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 330万亩,让更多“靠天田”变成了“高产田”。2023年在全国率先探索“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市场化推进模式,到“十四五”末要建成1 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目前已建成292万亩,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配套融合,预计可增加粮食产能33亿斤以上,力争到2025年粮食产能跨上1 400亿斤新台阶。2023年河南遭遇与夏粮成熟期高度重合、多年不遇的“烂场雨”和秋粮收获期的“华西秋雨”,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攻坚克难、抗灾保粮,奋力实现了夏粮产量710.02亿斤、仍处于历史高位水平,秋粮增产夺丰收行动效果明显,秋粮产量预计超600亿斤,全年粮食总产预计将继续保持在1 300亿斤以上。截至2023年10月底,全省能繁母猪存栏385.3万头、居全国第一位,处于农业农村部规定的绿色合理区间,前10个月累计外调生猪2 862.6万头、全国第一,蔬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
第二,坚定抓好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做足做活“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召开了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大会,出台18条措施支持绿色食品业加快发展,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被认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32个、居全国第二位,累计创建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构建12个国家级、100个省级、274个市级、278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9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8个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 495个,在稳定牧原、双汇等行业旗舰优势的基础上,又培育出蜜雪冰城、卫龙等一大批新锐企业,持续巩固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全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的支柱地位,植物工厂、认养农业、AI农业等新业态百花齐放,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方便酸辣粉市场份额占全国80%以上,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和乡村旅游人数基本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第三,坚定抓好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方面,用好科技这一利器。种业振兴成效显著,小麦、花生育种水平国际领先、供种能力全国第一,中原农谷建设成势见效,初步构建了“1+1+1+2+N”政策体系和“管委会+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运作模式,53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74家种业企业已入驻农谷,成功举办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加快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中原农谷和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科技城一起构建形成了全省“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技术装备加快迭代升级,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5G+智慧农业、智能灌溉、苗情监测等一大批数字农业场景加快呈现,中原传统农业正在向智能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另一方面,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省农村集体资产3 934.2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 209.5亿元、占比30.7%,有经营收益的行政村占比达81.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3万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6.5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2.6万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
第四,坚定抓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设计河南、美丽乡村”为引领,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人居环境常态化整治提升为主抓手,启动“千村万户”乡村设计精品示范行动,创建20个乡村建设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 000个示范村,兰考县、长垣市等10个县(市)获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树立运营前置、经营乡村、农民主体理念,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新改建农村公路8 576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3.8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2%,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6.3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5%,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和97%的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7.7%,乡镇和农村热点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深化“五星”支部创建和“三零”创建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创建,乡村治理体系得到持续完善,广大乡村的发展潜力正在被不断激活,2023年河南新增返乡创业16.38万人、累计55.33万人,新增带动就业99.47万人、累计269.15万人,形成了“凤归中原”促振兴、返乡创业奔共富的生动局面。
第五,坚定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推动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兴产业促就业,加快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实施帮扶产业项目3 914个,持续强化农民技能增收、经营增收、财产增收、转移增收,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聚力打造“豫农技工”“河南护工”等“豫字号”品牌矩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52.2万人次,新增持证技能人才403.2万人,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618元、同比增长6.8%、高出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农村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汽车39辆、空调135台、热水器84台,全省4 000多万农民群众正在意气风发地奔向共富新征程。
加快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万里介绍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开好局、起好步,我们系统谋定“1716”工作抓手,奋力开创河南“三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一,编制“一个规划”。就是《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规划》,这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部署的具体行动,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强省建设,目前正在按照相关部署稳步推进规划编制。
第二,实施“七大行动”。一是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3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00万亩,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农业机械得到落地推广。二是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中原农谷”建设为主抓手,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成投用,中原农谷累计培育新品种122个,“新麦26”推广面积超过600万亩,居全国超强筋小麦种植面积第一位。三是实施万亿级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聚焦建设地力“加油站”、推进种养“一体化”,建设绿色种养循环示范产业园,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聚焦小麦、生猪、肉牛、食用菌、中药材等20个优势特色,推进延链增值、赋能增效,抢占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行业新赛道,建成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四是实施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行动。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建设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五是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当前,我们正在研究制定现代设施种植、畜牧、渔业建设三个专项实施方案,推动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着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六是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以13个专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提高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示范创建参与度,新创建5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累计达10个。七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培育,新增国家示范社123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7 769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 100家。
第三,坚守“一条底线”。就是坚决守住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慎推进农村改革、防止规模性返贫、涉农领域安全生产等红线底线。
第四,打造“六大平台”。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为基础打造大良田平台,以“中原农谷”建设为牵引打造大科创平台,以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打造大产业平台,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重点打造大服务平台,以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为内核打造大数据平台,以“设计河南·美丽乡村”为引领打造大乡建平台。
“中原粮仓”粮食生产实现稳产增收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杨玉璞表示,在2023年河南夏粮成熟期遭遇多年不遇的“烂场雨”情况下,省委、省政府锚定全年粮食总产目标,把秋粮单产提升作为“以秋补夏”、守牢底线的重要抓手,形成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局面。聚焦关键作物、重点环节,早谋划、早布局,抓好关键措施落实,有效推动秋粮单产提升,成效明显。目前,秋粮已丰收到手,全年粮食总产预计继续稳定在1 300亿斤以上。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好秋粮生产。
一是立足打牢基础,狠抓密度提升。组织省种业服务中心、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专家,根据生产实践和品种表现,筛选出一批耐密玉米、大豆品种,推介给各地。在全省18个省辖市征集近年来玉米密植高产典型,详细列出种植品种、种植密度、行距株距、管理措施等,提前发放到全省各地,为增加密度提供参考。2023年全省玉米平均种植密度4 500株,较常年提高300株左右,示范区种植密度5 000株以上。
二是立足由点带面,强化示范引领。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做法,统筹利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绿色高产高效行动、规模粮油主体单产提升等资金4亿多元,支持15个玉米县、5个大豆县整建制开展创建,建设一批百亩试验区、千亩高产区、万亩示范区;在55个粮油生产大县,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通过项目带动,引领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豫北豫中豫南等地多个高产示范区玉米单产突破1 000公斤。
三是立足均衡增产,抓好配套技术落实。成立18个秋粮专家指导组,分包18个省辖市,建立“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模式,做到专家到田、技术到人、良法落地。抓住玉米拔节期,对高密度玉米地块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块,普遍开展化控,尤其是密度超过6 000株地块,落实两次化控措施。指导农民在玉米喇叭口期普遍进行追肥,对实施单产提升的地块,利用水肥一体化设施,以水带肥分期分3次追肥。省财政安排2 00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提前下达4亿元“一喷多促”资金,并利用规模经营主体粮油单产提升项目资金2 000万元,集中采购药肥,以玉米南方锈病防控和后期“一喷多促”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统防统治,有效遏制病害流行蔓延、防止玉米早衰。
2023年全省小麦面积持续稳定在8 500万亩以上。下一步,全省上下将把小麦冬前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一是着力抓好冬前管理。以培育冬前壮苗为目标,及时查苗补种,确保苗全、苗齐、苗匀,突出抓好晚播弱苗促弱转壮和旺长麦田控旺转壮,努力培育冬前壮苗。二是加强病虫草害防控。利用冬前化学除草有利时机,在气温适宜情况下,适时开展化学除草。同时,做好病虫害监测防控,压低冬前病虫基数。三是强化寒潮天气防范。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潮来临之前根据土壤墒情情况及时浇水,防止冻害发生。总之,要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小麦安全过冬,为2024年夏粮丰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