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乡村治理的“两创”探索与思考
作者: 李曰春 贾冬梅摘 要:儒家“和合”思想在乡村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启示和现实意义。山东省汶上县作为孔子初仕地和儒家文化实践地,具有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如今,汶上县杨店镇将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乡村治理中,探索出一条“和美”档案积分治理的路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其实践启发我们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两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两创”目标方向;立足文化资源,探索“两创”实践载体;支持多方参与,形成“两创”治理合力;加强党的领导,夯实“两创”组织保障。
关键词:儒家“和合”思想;“和美”档案积分;孔子宰中都;乡村治理;杨店镇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儒家文化作为古代治国理政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和合”思想发挥了重要价值引领作用。作为儒家文化创始人的孔子,一直寻求从政的机会以实现自己重振天下秩序的理想,但直到51岁才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孔子初仕,为中都宰”,“行之一年,四方则之”。“中都”即当今汶上县,“中都宰”即中都的地方长官。孔子是《汶上县志》记载的第一任“县长”。汶上县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实践地。孔子宰中都,实际上开创了运用儒家“和合”思想进行乡村治理的历史,对于汶上的地方治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至今在汶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留有深刻的烙印,尤其在乡村治理方面,孔子儒家“和合”思想的“两创”实践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汶上县杨店镇“和美”档案积分治理尤为典型,被多家媒体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一、汶上县杨店镇“和美”档案积分治理的经验做法
汶上县杨店镇“和美”档案积分治理自2022年3月初开始启动,由党支部主导,发挥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优势,建立“和美”档案,以网格为单位实施积分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美”积分标准
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科级干部为组员的工作专班,结合儒家“和合”治理理念,确定以户为单位建立村民“和美”档案积分治理模式。研究制订《杨店镇关于建立村民“和美”档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实施办法》,明确积分标准、工作流程和兑换细则。“和美”档案积分由“和美”积分、“和美”加分、减分项3个部分构成,村民只要满足各积分项和加分项的标准即可获得相应的分数。同时,建立转化机制和自主赋分项目,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杨店镇政府联合汶上农商银行,制定“和美积分贷款”信用政策,根据“和美”积分档案管理标准,农商银行给予最高3万元初始额度,“和美”积分每增加1分对应增加1万元贷款额度,最高授信不超过10万元。参与“和美”积分,村民获得贷款总数达30余万元,满足了生产经营需要。
(二)坚持试点先行,逐步实现全镇覆盖
杨店镇选定班子强、素质高,能干事、想干事的于村、张楼村作为试点,为其他村工作开展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取得良好成效。目前,于村已经打造了“信用+”志愿服务管理站、“和美”积分兑换超市以及“和美”文化广场,迎接了市县各级领导检查指导10余次。同时,杨店镇充分借鉴济宁市任城区郗庄村、前双村先进经验,注重一村一特色,村民全参与。例如,于村打造幸福食堂,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饮食服务。陈堂村突出旅游采摘,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反哺“和美”档案积分工作。沟头村突出党员带头,组建红先锋、巾帼美、好青年等志愿服务队服务村民等。目前,全镇25个行政村、6 000余户常住村民全部实行“和美”档案积分管理,初步实现“档案助力换新颜,共治共享春满园”的目标。
(三)建立管理台账,打造“和美”档案阵地
以村为单位,首先组织包村干部、村组干部进行地毯式入户摸底,采集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政治面貌、家庭成员关系、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信息,建立常住村民档案。在此基础上,各村高标准、严要求打造“和美”档案室,收集整理常住村民家庭档案,建立6 000余户常住村民信息管理台账,并以档案盒形式进行展示。打造村级“和美”积分档案室,规范管理常住居民家庭积分档案。室内设置“和美”积分兑换处,悬挂管理制度和积分兑换细则,摆放常用积分兑换物品。室外设置“和美”档案积分宣传栏、信息公开栏,张贴信用积分二维码,一人一码记录个人信用积分变化情况,接受广大村民的查询、监督。
(四)开展“和美”+志愿活动,实施服务积分制度
为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多挣积分,杨店镇建立了活动发布—培训动员—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积分兑换—信息公示“六步工作法”,组织各村开展多种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和美”+人居环境整治、“和美”+疫情防控、“和美”+孝老敬老、“和美”+社会公益等,活动积分实时记录在个人“和美”档案之中。“和美”档案积分每月审核一次,每季度兑换一次,村民可凭积分到村委会兑换物品,体现“诚信有礼、信用有价”。
(五)强化积分激励,构建“和美”治理长效机制
实行物质奖励同精神奖励并行的积分运用模式。每季度村民凭积分可在超市、药店和联通、移动、电信营业厅等合作商家领取代金券兑换商品。每年年底,对各村年度积分排名前10名的村民,除给予广播表扬、公开栏红榜展示、颁发证书等精神鼓励之外,还给予他们免费体检、免费逛景点、免费乘公交等物质待遇。目前,有2 000余名群众享受了免费体检服务,2 500余名群众获得免费乘坐公交待遇。特别是将所有村民“和美”档案纳入村史馆、家风家训馆进行展示,发挥教化引导作用,真正让村民既享“福利”又长“面子”。
二、汶上县杨店镇“和美”档案积分治理的工作成效
(一)村民主体意识明显增强
杨店镇的“和美”档案积分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里事”,将“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真正解决“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形成先进激励后进、后进赶超先进的良性循环,也有效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开启了乡村治理共建、共管、共享新格局。
(二)村干部干事创业精神明显提升
杨店镇各村把积分制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村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组织实施,扎实推进,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同时,杨店镇注重双向激励,将“和美”档案积分工作评估督查结果与政策资金支持直接挂钩,运用到党员干部评先评优中,对成绩突出的典型进行表彰,对没有完成任务的,按照奖惩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大大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三)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村干部带头组织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志愿服务等活动,并将活动换成积分记入信用档案,激发了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村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在2023年上半年济宁市社情民意调查中,杨店镇荣获济宁市第8名(全市156个乡镇)、汶上县第2名的好成绩。
(四)村务支出有效节省
杨店镇强化资金保障,拓宽募集渠道,实行镇级补助、村组织运转经费列支和社会人士捐赠三方结合模式,着力解决资金投入后顾之忧、干部思想后顾之忧。目前,全镇各村累计开展“和美”+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招募志愿者5 000余人,节省村级支出20余万元,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
(五)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
结合“和美”档案积分,精心打造家风家训场馆。2023年上半年陆续开展了“诵家风”“写家训”“晒家谱”“传家书”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采取“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收集手抄报、作文等学生作品1 500余件,在全镇掀起了正家风、立家规、传家训、严家教的“和美向上”热潮,在全镇汇聚起强有力的精神道德力量。
三、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乡村治理的“两创”思考
(一)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两创”目标方向
近年来,杨店镇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农村人居环境抓起,从乡村环境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等方面入手,扎实做好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全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卫生乡镇、省级美丽宜居小镇等荣誉称号,成功入选济宁市精致城镇试点和乡村公共能力提升示范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正在把和美乡村的“施工图”变成美好生活的“实景图”。
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群众自觉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通过健全村规民约落实了村民主体责任,但是受多年生活习惯影响,群众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堆乱放等破坏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群众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群众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影响缺乏认识,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个别群众甚至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因此成了环境整治工作的旁观者、局外人。三是村庄基础保障欠缺。部分村庄集体经济收入较少,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后期维护,农村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村庄脏乱差问题反复出现。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杨店镇党委反复思考研究,认为光靠外部约束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从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入手,提高群众乡村治理的主体意识,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这才是治本之策。明确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再加上到先进地区学习经验,杨店镇决定从本地儒家文化资源入手,深入挖掘儒家“和合”思想的精髓,把儒家“和合”思想同建设“和美”乡村有机结合起来,把历史智慧和现实治理结合起来,激活广大群众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把其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正能量和内驱力。目标方向明确了,一场传统文化和乡村治理的双向奔赴便启程了。
(二)立足文化资源,探索“两创”实践载体
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乡村治理要善于借助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乡村作为各种传统文化的“栖息地”,蕴含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杨店镇在实施“和美”档案积分治理之前,就组织本地的新乡贤深入挖掘村情村史、优秀家风家训、农耕文化和历史名人等传统文化资源,注重对文化遗址、老街坊、老房子、老树木、老农具的保护修缮,建立了家风家训馆,让村民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
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乡村治理要善于创新实践载体。杨店镇将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乡村治理,就是通过建立“和美”档案积分这一载体,把儒家的“和合”思想具体化为村民的日常行为规范,并以量化积分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实现了儒家文化的“两创”。例如,作为孔子故乡的曲阜市,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把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实践创新。一是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出台《关于开展“做尚德党员、创孝和之村”活动的实施意见》,推行“1+N”工作法,围绕尚德党员服务体系一个核心,综合运用四种载体、五大服务平台、六支队伍建设,强化党员“崇孝尚和”,形成“尚德治村”的浓厚氛围。坚持“六个融入”,即儒学融入个人自学、日常行为、组织生活、家风建设、廉洁自律、服务群众,常态化开展“尚德党员”评选活动,引导党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将弘扬崇德向善的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党员党性修养。二是把儒学融入村庄治理之中。充分发挥“和为贵”文化的熏陶、教化、凝聚作用,在村(社区)和重点行业部门建设483家“和为贵”调解室,推进村级“和为贵”调解室与村党支部一体建设,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格局。
(三)支持多方参与,形成“两创”治理合力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相关部门要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包括组建传统文化专门宣讲团队、专门研究人员、专项研究基金以及活动组织经费等,促进儒家思想在乡村的深入有效传播。比如杨店镇组建富有特色的乡土讲师团、表演剧团、青年宣讲队等,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人才培养等工作,传承、发展、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结合传统节日、民间特色节庆、农民丰收节等,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