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农村家风建设的若干思考
作者: 李守杰摘 要:农村家风建设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力量,其在培养优秀人才、涵养社会风气、激发内生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农村家风建设面临主体缺位与素质不高、现代化冲击下的价值观变迁、家风建设资源内容有待挖掘等挑战。要汇聚多元力量,坚持立德树人,深挖家风文化,以数字赋能创新农村家风传承方式,促进农村文明和谐。
关键词:农村家风;乡村文化振兴;时代困境;实践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独到见解,更内蕴着以家风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切期许。乡村要振兴,文化必先行。加强农村家风建设不仅关乎家庭和谐、子女成长,更关系到整个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因此,要深入挖掘农村家风建设的重要价值,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农村家庭氛围,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一、农村家风建设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家庭作为乡村社会的基石,是构成乡村文明的基本单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深厚的价值底蕴。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篇章,寄托着广大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与不懈追求。而加强农村家风建设,无疑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一环,具有三重深远的意义。
(一)筑牢子女人生之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孩子能力培养与道德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风熏陶的价值尤为突出。其一,农村家风建设在提升子女能力与素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家风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和传承正确的“三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千百年来,家风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刻字”等早已深入人心,同时,《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氏家训》等优秀家风典籍更是传承了“严于律己、自强不息、爱国诚信”等精神内涵。其二,农村家风建设在提升主人翁意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农户致力于培养子女对集体的关爱之心、乐于助人的品性以及不忘根本的初心,使他们更加珍视并热爱自己的家乡,培育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热情与创造力。当其意识到自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投身于各类文化活动,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其三,家风熏陶对于唤醒子女热爱家乡之情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人的乡土情结素来是厚重的,家风如细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播撒下热爱家乡的种子。无论未来他们身在何方,那份对乡土的深情厚谊始终如影随形,难以割舍。浓烈的爱乡之情能够激发子女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满腔热情与无私奉献,他们深爱着自己的故土,倍加珍惜和保护农村文化遗产,踊跃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从而有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发展。
(二)涵养社会风气
农村家风建设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起着涵养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农村家风不仅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和风气,更是农村社会风气的缩影。良好的家风对于塑造农村社会的道德风尚、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一,农村家风建设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土壤。张富清出身农村,在刚正不阿、淡泊名利的家风熏陶下,坚守共产主义信念,以身作则,扎根山村,以老兵的赤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引领乡风文明、涵养社会风气的榜样。其二,农村家风建设是维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山东省莱芜区清泉岭村的“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彰显了好家风对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历经十余载,薪火相传,2023年度更是评选出42位“好婆婆、好媳妇”及35户“星级文明户”,彰显着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中华美德。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总结经验,广泛发动群众,深化榜样力量,传播和谐乡风,让好家风深入人心,使得农民们更加团结互助、友爱互信,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三,农村家风建设有助于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好的家风引领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风却会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从近些年查处的案件来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在良好的家风影响下,农民的文明素质得到提升,农村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也相应提高,更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创新家风建设
其一,农村家风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自信,还能进一步加强农民的归属感。农村和家族历史文化的独特风貌和思想内涵,成为农民自信力的重要根源。世世代代,农民们扎根于农村土地,对家风的坚守与认同宛如对待传家之宝,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通过家风建设,我们得以深入挖掘并传承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农民更加珍视自己的乡土身份,自豪于自身的文化传承,从而主动承担起乡村文化振兴的历史使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发展。其二,农村家风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农村地区深厚的家风资源,不仅为文化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创造力。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家风资源的创新也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新时代下,要将现代文明理念与时代精神融入其中,精心打造既承载传统文化精髓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型家风,为农村文化的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从而推动乡村文化在持续发展中不断创新,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二、农村家风建设的制约因素
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不仅为家风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也带来了新挑战。受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冲击以及农村文化水平的制约,农村家风建设在实践中遭遇了多重困境。具体而言,家风建设主体的缺位与素质不高、现代化冲击下的价值观变迁以及家风建设资源内容有待挖掘等问题逐渐凸显,这无疑对当前农村乡风文明的发展、乡村文化的振兴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构成了阻碍。
(一)主体缺位、素质不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愈发明显。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选择前往城市打工,导致农村逐渐“空心化”。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失,导致农村家庭教育的主体力量主要是妇女和老年人,农村家风建设的主体缺失。妇女和老年人成为传承家风的重要角色,但他们的知识储备相对有限,文化素养有待提升,难以有效地承担起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更值得注意的是,隔代教育往往容易滋生溺爱,留守老人往往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缺乏合理引导和教育,孩子任性、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可见,农村家风传承主体缺位和文化素养不高对家风传承和乡村文化振兴构成了重大挑战。
(二)现代化冲击下的价值观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亦不可避免对农村家风建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农村地区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冲击,进而导致了家风建设的迷失与困境。首先,唯分数论的盛行是农村家风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农村孩子普遍被灌输了一种片面观念,即唯有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才能走出农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过度聚焦于孩子的学业表现,却往往忽视了对他们的品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育,导致了农村家风传承中德育元素的淡化,使孩子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阻碍了农村家风建设的深入发展。其次,利益至上的观念也给农村家风建设带来了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至上的观念逐渐渗透到农村社会的各个层面,导致人们在处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时,往往以利益为先导,忽视了家庭伦理和道德准则。这种功利化的倾向使得家风建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能变得冷漠,缺乏亲情和温暖。最后,网络的普及也给农村家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村家庭也逐渐融入了信息时代的浪潮。然而,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消费模式常常导致人们忽视深度思考和长期价值观的积累,从而影响了农村家风的有效传承。
(三)家风建设的宝贵资源有待挖掘
农村家风建设不仅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迅速发展的巨大挑战,还存在家风建设资源有待挖掘的突出问题。其一,文化活动匮乏和文化设施短缺是许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得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农村家风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推动力量,面临着“精神脱贫”的艰巨任务。其二,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家风建设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随着拆迁、重建的发生,一些古老的家谱、家训、家族故事等珍贵资料可能遗失,导致后代难以了解和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与和美家风。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传统的家庭活动和仪式逐渐淡化,家风建设失去了原有的载体和形式。年轻一代难以从亲身经历中感受到家风的魅力,与家族传统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较少。其三,缺乏文化自信也是阻碍农村家风建设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农村被视为落后、愚昧的地方,一些人对农村家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认为它们与现代文明相悖,不值得传承和发扬,这不仅会使一些宝贵的家风资源被埋没和遗忘,更阻碍了家风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农村家风建设的相关建议
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持续推进,农村优良家风建设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优良家风不仅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厚根基,更是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撑。对当前农村家风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其艰巨性和复杂性。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建设路径,从凝聚合力、加强德育、挖掘家风资源等多个维度入手,不断加强农村优良家风的培养和传承,使其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器”。
(一)汇聚多元力量,共筑农村优良家风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村家风的建设并非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务,而是需社会多方共同努力。首先,基层干部应当发挥其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基层干部应通过多种途径向农民普及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提供指导,从而增强农民对家风建设的认识。其次,父母应成为言传身教的楷模。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在家风传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应仅停留在口头教育上,而应通过实际行动,如制定家规家训、举办家风日等活动,将家风教育落到实处。最后,应充分重视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农村基层组织应深入挖掘新乡贤的优秀事迹和家风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宣传、展现新乡贤的风采。基层组织还应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新乡贤与农民深入交流,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事例,形成全体农民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家风建设氛围,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汇聚多方合力。
(二)德育为先,促进人的全面成长
品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道德低下的人难以在社会立足。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宗旨,党的十九大更是进一步强调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使命。因此,农村家风建设应将品德教育置于最核心的位置。首先,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导师,必须成为德育的典范,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更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勇于担当的榜样。父母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会深深影响孩子的品德形成,要切实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并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其次,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是农村德育家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家长应时常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通过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构筑起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让思想品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显成效。最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规家训,是农村家风德育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家庭环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依托的文化土壤,家规家训作为家庭文化的精髓,它规范了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要引导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农村家庭文明,促进乡村社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