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未来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基本内涵、逻辑思路与实践路径
作者: 张嘉凌 杨小能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首个推进共同富裕的试点省份,浙江省提出未来乡村建设进而加快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一愿景。以未来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遵循理论、现实、实践的三重逻辑。本文基于现实情况,提出依托村庄特色、结合“两山”理论壮大集体经济,唤醒村庄文化、构筑未来乡村的精神家园,基层党建引领未来乡村的有效治理,坚持“两山”理论、打造生态环境优良的未来乡村四个方面探究未来乡村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未来乡村;共同富裕;浙江省;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省承担起成为在省域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的标杆的重任。
改革开放发展至今,中国的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城乡分离”“城乡对立”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公布了第一批共100个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为乡村建设的“未来”探路。由此,标志着浙江省将以“未来乡村”政策为抓手,探索乡村发展新思路,这也是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的试点省份,为实现共同富裕采取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一、未来乡村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未来乡村的内涵
未来乡村描绘了乡村发展未来的形态特征,勾画了村民未来生活的状态。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的规划,未来乡村建设要坚持以基层党建为统领,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建设主体,努力实现人本化,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吸纳优秀人才加入未来乡村建设的队伍行列,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与治理活力;要以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为建设途径,努力打造拥有九大场景、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未来乡村建设不是城市版未来社区的照搬,而是以“一心三化九场景”为主要目标,以数字化为主要工具,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打造物质富裕、农民精神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的新型乡村社区。因此,未来乡村更像是未来社区的延伸,不仅在城市社区要实现未来的场景,更要打造现代化的农村形态,这也折射出浙江省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传统农村优秀文化结合现代化技术所做的努力,着力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迈进。
(二)未来乡村的基本特征
第一,未来乡村具有“智慧感”。未来乡村以数字化为主要工具进行管理、为村民提供服务,吸引高素质的新乡人、归乡人、原乡人作为建设主体。未来乡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在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信息技术。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建设数字化平台,方便村民获取信息以及服务,拓宽村民、当地企业参政议政的渠道,真正实现多元主体参与村庄的治理。同时,未来乡村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文化类公共服务,提供更便捷的平台使村民获得信息、知识,带领农民学习新技能、新本领,解决就业,宣传优良乡风……未来乡村中的村民是精神饱满、思想充盈的,村庄将呈现出“智慧感”。
第二,未来乡村具有江南韵味。生态宜居是未来乡村的一大亮点,浙江作为江南水乡拥有充沛的环境资源,未来乡村的发展必然要把握这一优势,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作为纲领,实现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循环,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所得收益反哺生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不仅如此,未来乡村的环境一定是结合本村庄自然禀赋的,具有本村特色,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村落的环境发展模式。因此,未来乡村将会呈现出别致的江南韵味。
第三,未来乡村具有参与感。未来乡村的场景中包含着邻里互助友爱、亲人其乐融融、村庄一片和气的景象,村民们互相帮衬,参与村中、家中的大、小、难事,将中华民族中传统的仁爱、和谐根脉代代传承下去。在村庄治理层面,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调动政府、市场、农民主体参与政治、经济、生态、公共服务供给层面治理的积极性,通过三方的有效沟通、资源的有效协调,结合三方的智慧,实现资源、利益的共享。
二、以未来乡村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思路
浙江省以未来乡村为抓手促进共同富裕,遵循、体现了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理论逻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一)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同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之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主要表现,两者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两大重要层面。物质文明具有基础性作用,精神文明的发展反过来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后,我国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公共图书馆的兴建、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建设、义务教育的普及等基本满足了农民获得基础知识的渴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保障,开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表现出对“富脑袋”的极度渴望。
未来乡村建设描绘了一个物质富裕、农民精神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的新型乡村社区蓝图。具体来讲就是以基层党建为统领,吸引人才来乡就业,结合本土特色,兴旺农村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现代化技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政策设计角度出发,未来乡村建设通过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丰富乡村的物质文明;完善基础设施包括文化活动室、图书馆、红色文化馆等设施,在物质层面为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条件;弘扬本土优秀文化,进而潜移默化地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总之,未来乡村的建设在政策设计层面上着重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这与实现共同富裕是相耦合的。
(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逻辑
2022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0,在全国范围来看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的1.25相比仍旧存在一定差距,也说明城乡二元体制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因而通过未来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是当前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中,“不平衡”中的重要方面指的就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具体来讲,在经济层面,体现为城乡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缺少就业机会,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在基础设施层面,教育机构、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匮乏使得农民获取知识与城市相比更具困难性,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基础设施的匮乏也直接导致了农民物质、精神的匮乏。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解决当前主要的社会矛盾,激发民众对共同富裕的信心,这个愿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是可以实现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浙江新农村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丰厚的基础,与以往不同的是,未来乡村建设的开展,不仅要缩小城乡差距,而且要利用好乡村的自然禀赋,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发扬本村的优秀文化、集体经济,构建本土产业链,在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将更多的现代化意蕴嵌入数字化手段,营造数字化场景,利用智能的微场景让更多公共服务下沉到农村。因此,未来乡村需要通过不断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进而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式来提升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未来乡村建设通过推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激励农民创新创业,实现农民精神生活的丰盈,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浙江省以未来乡村为抓手促进共同富裕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逻辑。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共同富裕不仅是共产党人毕生的追求,也是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愿望。实现共同富裕是为了人民,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同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创造性。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与以人民为中心是有机结合的。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的发展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农民、农村的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浙江省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的过程表明浙江省坚定不移地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之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浙江省作为第一个共同富裕省域示范区,2022年农村常住人口1751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6%,振兴乡村是一个重点议题。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中,未来乡村依托高质量发展,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高质量发展不是片面地追求经济层面的增长,而是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前提,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也体现在教育、医疗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层面,更要将高质量发展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各个层面。未来乡村通过强化数字赋能,鼓励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来乡创新创业,实现创新创业的同时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促进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未来乡村贯彻“两山”理论,结合乡村特色,走生态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产生活,未来乡村力图打造生态环境优良、彰显江南韵味的新社区,满足人们对优良、宜居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底气,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民心。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推手,必须以人民为主体,激发其活力,实现共同富裕。未来乡村以数字化为工具,将人民作为治理的重要主体,遵从民众意见,结合实际情况,从而打造物质精神富裕、生态环境宜居的新型乡村,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推动实践的发展。
三、未来乡村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一)依托村庄特色、结合“两山”理论壮大集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物质富足是基础。未来乡村是浙江省为实现共同富裕提出的战略举措,促进乡村物质富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未来乡村中,应依托浙江省数字化优势,结合本村特点,盘活优势资源,创新经营模式,进行招商引资,打造特色品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如“集体经济企业+外包网络直播销售”等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时刻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例如,宁波市滕头村以“绿色”为抓手开发乡村旅游,建造了独具“滕头”色彩的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游客,不仅提高了村民收入,也使村民在更优的环境中生活。与此同时,基层党组织应大力培育能起到领头作用的“乡村能人”,提升广大农民的自觉参与度,提升集体经济治理的效能。
(二)唤醒村庄文化、构筑未来乡村的精神家园
未来乡村与共同富裕在本质上都要求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协调。当前,在乡村治理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缺位,年轻人大量流入城市,对于乡村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对建设家乡文化体系缺乏积极性。政府主体对于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乡村文化载体匮乏,有些地方随意拆除承载乡村文化的古建筑、轻视方言教育,导致年轻人听不懂方言、不会说方言,还有的地方在本土民俗中融入过多商业化元素,扭曲本土民俗的本质……受外来资本主义文化、传统文化糟粕等因素影响,乡土文化本身被解构,农民缺乏对乡土文化的自信,盲目追求以经济为导向的文化,导致传统的人情社会网络解构,一些乡村中存在不赡养老人、攀比等不良风气。
构建未来乡村的精神文化家园,首先,要吸引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力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才来乡就业,创造更多机遇的营商环境呼吁人才来乡创业。其次,人才来乡后要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完善各项供给的保障制度。政府作为主导者,应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结合村民意见,在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保护乡土文化的政策主张,与学校搭建合作平台以传承本土乡音,应用数字化平台宣传本村特色建筑及特色风俗等,构建本土化的乡村文化体系。最后,要增进农民对于本土文化的内在认同,培育其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打造村图书馆、村史馆、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使农民的生活处处包围着优秀文化,同时不断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剔除,借鉴“枫桥经验”,由村中能人带头调解村民矛盾,协助解决村内与人文伦理相悖的事件,将村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使村内的文明风尚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