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着力点

作者: 张继红 江宇 李晓洁

摘 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稳定扩大内需、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突出成效,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但总量大、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制约着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深入剖析内在原因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城乡融合、扩大消费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推动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关键词:县域经济;提质增效;新发展格局;河南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根本上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新征程上,河南积极探索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发展之路,持续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有力服务了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河南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重大意义

(一)县域经济是河南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近年来,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地缘冲突加剧,经济复苏乏力,冷战思维回潮,贸易保护主义泛起,国际竞争白热化,全球经济周期呈现下行趋势,河南经济深受影响。海外市场中,出口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到达瓶颈期,河南“买全球、卖全球”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新的考验;国内市场中,居民普遍预期减弱,主动消费降级,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总体消费疲软。而县域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消费均低于城市,市场潜力大、基础好,具有广阔的投资消费增长空间。同时,随着大中城市的极化效应减弱、扩散效应增强,技术外溢和人口回流促使大城市反哺县域,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县域经济成为挖掘新的增长点、扩大内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重要一环。

(二)县域经济提质增效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县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耦合点。纵深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县域经济提质增效,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物质基础。

(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最大难点和最艰巨任务在农村。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稳居全国第一,“三农”始终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绕不开、躲不过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更加明显,并且差距仍有继续扩大的风险,直接影响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参与感。“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某种意义上,没有农村农民的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优化城乡经济机构、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县域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河南县域经济的生产总值达24 167.39亿元,2022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1.4%。县域消费总量上升,2021年全省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2 708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2.55%。河南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20年达35 241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5.9%。民营经济活力四射,截至2023年6月底,河南民营企业超260万户,食品制造和装备制造产业突破万亿元大关。

(二)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产结构由2012年的12.4:51.9:35.7调整为2022年的9.5:41.5:49.0,第三产业占比接近50%。工业产业基础持续夯实,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产业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制造业与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加深。农业科技进步对生产的贡献率达64.1%,“中原农谷”助力河南的整个食品产业形成闭环发展,县域粮食年产量达6 000万吨,扛起了粮食生产的重大责任。

(三)“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成效显著

开发区是县域产业发展的主平台。河南现有“一县一省级开发区”102个,已经成为产业集聚、整合、共建的重要载体,也是产业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平台功能区。2022年全省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和工业利润占全省的比重均超过60%,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其中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等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2022年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3年1—7月,全省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超过全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8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6.2%,为河南经济稳定向好、提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2021年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6.7%,县域内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 459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590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2.11:1下降到2021年的1.9:1。交通、水利、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全省县域内的道路总长度、人均道路面积、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公共供水普及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多项指标不断提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站)实现县域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7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显著减少。持续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城市更新行动,大力推进科教文卫事业,公共资源配置优化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产业支撑不足

产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命脉所在。河南县域经济潜力尚未充分激发,县域的土地规模、人口数量和经济贡献程度不成正比。2021年河南县域常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3%,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5%,但县域经济产值仅占全省总产值的61%。一是产业基础薄弱。河南县域经济历史上一直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产业积累不足。大量革命老区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粮食保障功能县等存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县域产业位于各种产业链的中低端,传统产业多,转型升级任务比较艰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县域创新体系不健全、不完善问题突出。二是产业结构不优。当前,河南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大多是“二三一”,呈现出一些结构性矛盾。第一产业占比较大,且发展方式比较传统、粗放,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发展不足,不能充分释放现代农业的经济价值。第二产业为主导,但传统型二产占比较大,新型二产培育不足,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且优质企业数量少、带动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属性较弱且企业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品牌塑造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对第二产业的支撑功能较弱。三是创新引领不足。部分县域产业存在跟风发展的现象,忽视自身规模和资源禀赋,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上马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高精尖”项目,导致脱离实际、贪大求洋、脱实向虚、闭门造车。部分县域产业发展定位不准,规划急于求成,没有深挖自身特色和优势,发展思路雷同,产业同质化严重,品质不高,如在农业资源、自然生态资源、旅游度假、民宿等项目的开发上重复建设,产品和服务单一,服务配套滞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人气不足、气场不够。有的开发区之间产业规划协调机制有所欠缺,出现了一些资源内耗、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二)县城集聚承载人口能力不足

综合来看,河南同全国其他省(区、市)一样,人口发展进入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新常态。河南部分县城作为县域城镇化重要载体的集聚效应不足,吸纳辐射能力不强,在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基础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作用发挥有限,导致县域对人口的保有能力下降,人口流失严重。从省级层面看,2021年河南县域人口相较于上一年减少89.8万,102个县(市)中仅有19个县(市)常住人口实现净增长,其他83个县(市)陷入负增长的困境。从户籍人口的流动看,仅有省会郑州周边的中牟、荥阳和新郑3个县(市)是人口流入地,而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地的县(市)人口流出率为20%~40%。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融合发展不足,城乡二元结构持续存在,城乡间要素流动的壁垒没有完全破除,县域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不足,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导致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不断从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且流动路径持续增加。由于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不够健全,农村生产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文化娱乐配套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在“城市买房定居”的观念引导下,大量农村资金随着住房投资单向转移到城市。

(四)县域消费潜力释放不足

尽管县域拥有作为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的流通基础的先天优势,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村消费偏冷等问题,阻碍县域消费扩容升级。一是消费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的末梢循环尚未完全打通,村一级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中尚处于薄弱环节,农村商贸中心、集贸市场、乡镇大集和新型便利店等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体系和农业发展融合程度不深。二是消费领域供给不足。随着交通物流的改造升级,县域消费和城市消费的界限逐渐消弭,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催生了新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但县域消费供给的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品质不高,“特色”商业街和商品缺乏特色,消费场景创新滞后,群众多元化高质量的消费需求难以满足,叠加电商发展对县域消费造成的冲击,导致中高端消费群体大量外流。三是消费金融支撑不足。传统金融机构在县域的布局较少,农村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种类少、手续繁杂,对农村商贸流通和居民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偏小。信贷规模较小,截至2021年年末,河南涉农贷款余额2.4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35.28%,其中农户消费贷款余额约占3%。农村信用建设体系不够完善,村镇居民征信记录偏少,合格抵质押物匮乏,风险管理难度较大,导致消费金融规模难以扩大。

(五)要素供给不足

一方面,县域建设资金缺口大。河南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县域存贷总额占全省存贷总额的34.6%,县域贷款余额仅占全省的27.4%。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高度依赖财政投入,2021年河南县城公共设施投资中财政资金占实际到位资金的比重高达97.34%。县(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远低于支出,县级政府债务负担较重,社会民间资本投资低迷。另一方面,项目建设用地紧张。由于前期发展方式粗放,许多地方的土地开发强度小、利用效率低,存在项目建设用地紧张情况,一些县(市)存在“项目等地”现象,也有一些县(市)存在土地承载能力不足与用地指标缺乏并存现象等。

四、河南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一)纵深推进县域经济“三项改革”

县域经济“三项改革”,是河南的成功实践,要认真总结,纵深推进,不断巩固、深化、提高改革成效,持续激活力、强支撑、增动力,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一是放权赋能改革要巩固成果。坚持应放尽放、收放结合、放权不放责,推动职权、资源、服务下沉,落实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权限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二是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要深化成效。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引导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强化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投资服务等职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解决开发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三是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要提高效益。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落实好“三保”要求,加强对创新、教育、人才等方面投入,推动政策向县域集成、要素向县域集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