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玉米关键种植技术概述及病虫害科学防治手段

作者: 关博

优质高产玉米关键种植技术概述及病虫害科学防治手段0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06

本文从玉米选种开始,主要对种子处理技术,整地方法,大田玉米播种期的确定,科学播种深度和密度数据分析、病虫害防治方法与技术、收获时期注意事项等关键种植技术的概述,目的为玉米种植者提供科学参考,以达到高产优质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玉米是我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处于我国众多粮食作物中的第二位,总产却位列第一。玉米具有高产、优质、低成本的优势,同时具有适应环境能力强、耐寒抗旱等特点,因此在我国种植面积比较广泛。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而言,玉米是我国农业种植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物,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上升,极大地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为了确保玉米作物稳定地产量,保障玉米作物的品质,必须要积极应用现代化的玉米高效种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把握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高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与扶持力度,尤其是针对玉米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应当加大重视,深入分析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及原因,采取科学的防治手段,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促进玉米增产增收。

一、优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

1、选种与种子处理

在玉米高效种植过程中,玉米的选种与种子的处理是保障玉米良好的品质与产量的重要前提,在玉米选种过程中需要基于种植人员的经验以及现代玉米种植技术,优先选择产量高、抗倒伏能力强、抗病虫害能力强、口碑较好的优良品种。首先,为了确保玉米稳定的产量,提高玉米作物的品质,在选种环节还需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考虑到不同区域下自然环境、气候、土壤、降水等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合历年玉米品种的产量及销售数据,选择适宜该区域种植的优良品种;其次,品种选好后,种植人员需要对玉米种子的外观进行观察,对比玉米籽粒的大小,将粒径较小、发霉、空粒、残缺的种子挑出,选择大小均匀一致、外观完整、光滑饱满的玉米种子,通过对种子进行仔细筛选,可以确保种子良好的出芽率,保障玉米种植的产量;再次,为了提高玉米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在种植前还需要对种子进行药剂包衣处理,将种子与药剂拌匀,再将种子进行晒干,彻底清除种子病虫害,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降低玉米种子,从播种至出苗期的生育过程中感染病虫害的概率。

2、整地

为了提高玉米发芽率,要选择透气并且有机质丰富的土壤种植玉米,土壤的pH值应控制在5~8。选地之后进行整地,采用深耕晾晒的方式能够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翻耕深度适宜在25~35cm。通过合理整地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减少土壤板结。在整地中可以加入肥料,配合施用农家肥和化肥,选择的农家肥必须经过发酵腐熟。如果有机肥不足,可以施用尿素和磷酸二胺,为玉米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整平土地的目的是疏松土壤,避免玉米种植区域存在较大土块。种植人员需对播种区域进行整地处理,优化玉米的生长环境,提高种子出芽率。整地时要清除土壤中的石块、草根等,避免土壤中含有过多杂物,影响玉米生长。如果种植区域曾种植过其他作物,需进行灭茬处理,并在冬季深耕。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深耕可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达到增产的目的。

3、适期播种,合理掌握播种深度和密度

播种时间对于种子生长及玉米产量影响极大。若播种时间过早,土壤温度较低,种子很难正常生长;播种时间过晚,种子容易错过授粉期,以至于无法达到预期产量。播种时间不能完全一致,不同种子品种及不同区域环境,在播种时间的设定上会存在细微差别。

①适宜大田玉米播种期的农业气象指标是: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0%~70%,春玉米播种下限温度6~7℃,适播温度10~12℃,5cm地温稳定在8~10℃。但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如辽宁省则是以气温稳定在8℃时播种。

②播种深度:播种时为了让种子健康生长,种植人员需根据种子的品种、特性,土壤情况,明确种子的种植深度。玉米播种在墒情良好的情况下,深度为3~5cm比较合适。具体的播种深度需要根据土壤条件来确定,粘湿土壤播种玉米,深度为3~4cm比较合适;沙性土壤播种玉米,深度为4~5cm比较合适;平地和背阴地块播种玉米,深度为5~6cm比较合适;坡地和向阳地6~7cm的深度比较合适。

③播种密度的确定因素: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情况具体分析。玉米如果播种过密,植株之间互相争夺水分、养分,导致长势不健壮,玉米抽穗、结实不好。到了中后期,还很容易发生倒伏。同时,播种过密的情况下,田间的通风性和透光性都减弱,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都会对最终的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播种过稀,则浪费土肥资源。如何确定玉米播种密度需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其一,品种因素。不同的品种,种植密度不一样,这是由于品种特性所决定的。如果是紧凑型、坚秆抗倒、抗逆抗病性比较强的品种,可适合密植,一般4500~5000株/667m2;相反,则需要适当稀植,一般3000~3500株/667m2。其二,土壤肥力因素。土壤肥力包含了自身的肥力以及化肥的使用量来决定。对于土壤比较肥沃的地块,可适当稀植,相反,对于土壤相对贫瘠的地块,可以适当密植。通过加大种植密度,来提高该地块的成株率。其三,用途因素。玉米有饲料玉米、青贮玉米、鲜食玉米等之分,如果种植的是青贮玉米,那肯定要密植,不用考虑玉米棒,适当密植能够增加收益。

4、控制植株密度

要控制植株密度,保证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更好地接受阳光照射,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春播玉米株间距离为33~40cm,行距为50~60cm;夏播玉米株间距离为25~33cm,行距为50~60cm。根据玉米的品种可以适当增大或者缩小种植密度。

5、苗期田间管理措施

①查苗和补苗

播种之后由于种子、墒情、气温、地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玉米缺苗断垅、出苗不齐的现象。在玉米出苗之后要及时查苗补缺,可以选择多余的健壮玉米植株进行移栽。如果缺苗现象比较严重,要尽早选择同品种的玉米及时补种。

②间苗和定苗

玉米出苗后在要及时间苗和定苗,玉米间苗时期为2叶1心期,定苗时期为3~4叶期。对玉米间苗的原则为去弱留强、间密存稀、留匀留壮。合理进行间苗和定苗能够实现玉米生长过程中对养分和水分的充分吸收,促进玉米根部正常生长发育。在间苗过程中应避免损伤幼苗根部,最好选择晴天下午进行间苗和定苗。

③适当蹲苗

苗期生长阶段对水分要求比较高,但灌溉过多会出现积水现象。在拔节之前要控制灌水,通过蹲苗控制地上玉米生长,促进玉米根部生长发育,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6、水肥管理

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所需的养分也有所不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施肥管理,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在玉米发芽后需要及时进行施肥,确保玉米良好的生长态势,一般而言玉米的生长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种植人员应当使用穴施法或沟施法等方法进行施肥,避免氮肥直接接触玉米根系引起烧苗;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也需要随时关注玉米生长的态势,制定科学的追肥方案,追肥一般使用氮、磷、钾等有机复合肥进行施加,可以使玉米根系强壮,枝叶饱满;如果玉米的长势过于旺盛,叶片过于肥大,则需要适当降低肥料的使用,种植人员需要结合自身的种植经验,科学合理地进行肥料管理。

此外,玉米的生长也离不开充足的水分,玉米生长期间需要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辅助人工灌溉,观察玉米的长势合理控制水量,尤其是在玉米灌浆的关键时期需要把握好浇灌量,避免水分过大对玉米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增加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在辽宁地区降水较少、气候较为干旱的时期,需要及时采用人工灌溉的方式进行浇水,种植人员需要考虑种植区域的降雨量制定科学的水分管理计划。同时要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避免与玉米植株抢夺水分和养分,在降水量过大的季节需要注意田间排水,以防根系腐烂。

7、控制玉米倒伏

玉米在生长后期容易出现倒伏现象,易造成产量损失。为保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种植户需要做好抗倒伏工作。抗倒伏措施包括选种、施肥、中耕培土等。首先,选择抗倒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可以降低倒伏的风险。其次,适量施肥可以增强玉米的抗倒性,但是过量施肥也会增加倒伏的风险。再次,进行中耕培土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抗倒性。种植密度过大也会增加玉米倒伏的风险,所以种植户需要提前预防。在玉米中后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预防倒伏,这些调节剂可以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增强其抗倒性。在玉米孕穗前喷洒50%的矮壮素水剂200倍液,可以防止倒伏。

8、玉米收获时期的管理

玉米收获时机十分关键,及时收获成熟的玉米可以促使籽粒的品质更好。玉米完熟期是收获最好时期,此时秸秆变黄,叶片枯萎,果穗茎白色,干枯松散,籽粒坚实发亮,呈现品种色泽。收获后要及时摊开晾晒,以防堆积过程中籽粒发霉变质。在收获后可以将秸秆粉碎作为牛羊饲料,也可以直接粉碎还田。

二、病虫害防治

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技术是玉米病虫害防治中最为常用的绿色环保技术,应用物理防治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可以使用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对玉米种植区域进行巡查,监测玉米的生长情况,对病虫害进行预警,如果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病虫害,可以使用除草机、药物熏蒸机、捕虫机等设备进行病虫害的扑杀,在夜间可以利用昆虫趋光性的特点,使用黑光灯、诱捕灯等扑杀害虫;在气温较高时也可以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对玉米螟进行诱杀。使用物理防治手段的成本低、污染小、安全可靠,对于绿色农业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生态、生物、化学防治技术

为了降低病虫害造成的减产影响,可以采用生态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等进行病害的防治和预防。生态防治技术是从保证外部的种植环境、种子自身的成活能力两个方面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利用生态防治的方法提高玉米种植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构建食物链的原理,培养虫害的天敌,对其进行捕食,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化学防治技术是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玉米螟、红蜘蛛、蚜虫是玉米常见的虫害类型,为避免这些虫害对玉米心叶产生破坏,影响玉米产量,种植人员应高度重视虫害防治技术应用过程。常见防治手段包括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药物防治时,种植人员可均匀喷洒阿维菌素乳油等药物,达到杀虫目的。在药物喷洒时,应调节好药物浓度,若药物浓度过高,容易影响作物生长,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在生物防治方面,通常可引入害虫的天敌,借助捕食的形式达到灭虫目的。在物理防治方面,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借助变频灯设施,有效吸引虫害,并完成集中捕杀操作。种植人员应综合利用多种防治类型,增强防治效果,有效构建综合型病害防治体系,避免病害对作物产量造成负面影响。二、三代黏虫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二、三代黏虫会在20~30℃的环境中大量繁殖,每一代生长周期为30~45天,可喷施多杀菌素、氟虫双酰胺、氯虫苯钾酰胺等化学药剂,有效毒杀黏虫幼虫。

3、农业防治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当中应用农业防治技术需要注意以下要点:首先,要加强玉米选种环节的质量控制,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质品种;其次,要做好玉米播种前的处理,在拌种时可以使用农贝得、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将药剂按照一定比例与水混合,之后与玉米种子进行拌和,可以提高玉米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此外市场上目前也已经应用了包衣种子,在玉米生长期间缓慢地释放药物,降低玉米被病虫害侵害的几率;再次,在玉米种植当中可以将玉米与其它作物进行间作套种等混合栽培模式达到增强玉米的抗病虫能力的目的,例如将玉米与甘薯、大豆等作物进行轮作,在收获后及时对土壤进行深翻,避免病虫害在土壤当中滋生繁殖,也可以起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最后,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加强对玉米生长态势的观察,不断积累病虫害防治的经验,借助于现代科技对玉米种植区域进行全面的监控,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及时识别病虫害的发展,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避免病虫害的大面积蔓延,当在玉米的根茎或叶片上发现少量虫卵时,需要立即喷洒药剂,剪除感染病虫害的枝叶,如果发现病虫害大面积蔓延的情况则需要加强重视,使用化学防治等手段进行防控,减少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其效果最快,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扩散。但是,在使用化学药剂时,我们也需要控制好药剂的类型和用量,选择毒性低、残留小、不易污染环境的化学药剂,以保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化学防治技术对于黑粉病、叶斑病、叶枯病等病害有着显著的防治效果。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进步,玉米病害的化学防治技术也在不断向着更加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提高了玉米种植的安全性,也减少了滥用化学药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实际应用化学防治技术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其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不能过度依赖化学药剂,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化学药剂的管理和监控,确保其使用安全和环境友好。在这样的前提下,化学防治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受到玉米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措施的影响。种植户应该高度重视玉米中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结合玉米的生长规律做好查苗、间苗定苗、中耕除草、水分管理、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确保玉米在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获得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推动我国玉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112003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清河大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