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高产栽培的选种与种子处理的相关技术分析
作者: 蔡中雨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10
马铃薯是一种高产、稳产、高效的经济作物,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马铃薯具有耐旱、耐涝、耐瘠薄、适应性强等特点,适宜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马铃薯种植技术是保证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关键。为了实现马铃薯的高产栽培,需要采用合适的选种和种子处理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并促进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一、马铃薯高产栽培中开展选种和种子处理的重要性
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种植者收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马铃薯种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和地理条件存在一定差异,所以马铃薯在品种选择上也存在一定差异。马铃薯生长需要良好的土壤条件,必须要有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但是在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土壤贫瘠,缺乏灌溉条件,而且气候干燥,这些都不利于马铃薯的生长。所以说选择适宜的品种是马铃薯栽培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另外,马铃薯品种不同,其产量、质量以及口感也都不一样。在选择马铃薯品种时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高产品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高产高效。马铃薯适宜生长在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条件较好、有充足光照和良好通风条件、有机质含量较高、 pH值适中和偏酸性的地方。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马铃薯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种植人员在开展马铃薯高产栽培过程中需要对选种和种子处理工作引起重视,种子质量会直接决定马铃薯后续生长水平。科学合理的选种工作能够在极大程度上规避传统种植过程中的问题,从根源上提高马铃薯种植质量,并且种植人员开展有效的种子处理工作,能够降低种子出现病虫害的概率,为后续生长奠定基础。
二、选种技术
1、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品种
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特性,包括抗病性、生长期、产量和质量特点。首先,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马铃薯品种是种植者在品种选择时的首要考虑因素。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异巨大,因此选用适应性强的品种能够提高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例如,在寒冷的高山地区,种植者可以选择耐寒的马铃薯品种,而在炎热干燥的地区,抗旱品种可能更为适宜。其次,抗病性也是品种选择中的重要因素。马铃薯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因此选择具有一定抗病性的品种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各品种在抗病性方面存在差异,种植者需要了解当地常见的病虫害,并选择相应的抗病性品种。生长期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品种的生长周期不同,有早熟和晚熟的品种可供选择。种植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种植计划和市场需求来选择适合的生长期品种。早熟品种适用于短周期种植,而晚熟品种则可以延长供应时间。产量和质量特点是另外两个需要考虑的因素。种植者通常希望获得高产量的马铃薯,但同时也要关注品种的质量特点,如马铃薯的口感、颜色和适用性。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口味也会影响品种选择,因此需要考虑产量和质量的平衡。
2、选择抗逆能力强的品种
由于马铃薯的抗逆能力较弱,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选择抗逆能力强的品种。马铃薯是一种喜温作物,而且具有一定的喜光特性,在我国北方地区种植过程中,都会选择种植一些能够抗冻、抗热、抗病虫害的品种。例如费乌瑞,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马铃薯品种,而且属于中晚熟类型。这种品种在我国北方地区种植过程中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我国北方地区种植过程中,只要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土质疏松的沙壤土或者是壤土进行种植,都能够取得很好的生长效果。如果当地气候比较干旱,那么在选择品种时就需要选择抗旱能力比较强的品种。
3、种薯质量
健康的种薯是成功种植马铃薯的基础,这意味着种薯应该没有携带病虫害。使用患有病虫害的种薯会导致疾病在整个种植期都会有染病或传播,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要选择块茎产量高的种薯,如单株生产能力强,具有块茎个大,单株结薯个数适中等特点。还要选择块茎性状优良的薯种,具有薯形好,芽眼浅,耐贮藏等特点,所选薯种最好干物质高,淀粉含量高,食用性好,大中薯率高,商品性好。
4、留种技术要点
自留种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在马铃薯种植田相应留出部分田块作为来年的种薯来源,尽量选择离自家地块较远的种薯,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病虫害的再度发生。留种的马铃薯花色要整齐一致,植株长势一定要旺盛以及没有病虫害。加强种薯田的栽培管理,要进行高培土,最好培土2次以上,来实现减少病原菌与薯块接触的几率。在种薯收获前15-30天之间进行一次药剂防治。若在种薯田发现细菌性病害,最好在病株周围直径2m以内的薯块都不能作为种薯所使用,收获时需要注意,不用弄破薯皮影响种薯质量。收获后的种薯要求表皮老化程度好、适宜长期贮藏。种薯贮藏时也需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种薯适宜在通风较好、微光和干燥的地方存放,需要同大量商品薯进行分别放置,避免在贮藏期遭到病害的侵扰。这样的马铃薯最适合作为下一年生产用种。
三、种薯处理技术
1、晒种
因马铃薯具有休眠期的特性,所以马铃薯播种前一定要进行晒种处理。如果马铃薯在休眠期未结束就拿来直接播种,通常会出现出苗晚或出苗不整齐的后果,会造成种植期不好管理,最终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为了打破马铃薯的休眠期,使种芽生长整齐一致,种植者通常会采用人为的方法(晒种、催芽)来打破马铃薯的休眠期。马铃薯晒种的方法是:在马铃薯播种前,将马铃薯种薯放置在温度在15~25℃左右,并有散射光的地方晾晒15~20天,通过晾晒可以使马铃薯薯块的呼吸和生理代谢作用得到增强,进一步促使幼芽幼根的萌动,种薯经过晾晒然后进行处理、切成块状催芽。
2、种薯处理
①切块
种薯切块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这涉及将种薯切成小块,每块包括一个或多个芽眼。该操作可以增加植株的数量,提高马铃薯的产量。由于每个芽眼都有潜力发展成一个新的植株,因此一个种子块可以支持多个植株的生长,最终增加了收获的数量。此外,切块也可以帮助均匀分布植株,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切块时间。通常选择在2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切块要根据种薯大小和种薯中的顶芽多少而定。切块刀具准备。切刀最好选用锋利、无伤口或伤口较少的刀具,也可用利刃,但忌用菜刀。切块要根据种薯大小、重量和顶芽多少而定,一般以50g以下的小块作薯,50~100g的中等块作薯,100~150g的大块作薯为宜,大块切面应为方形,并不得有缺口。切刀要用75%酒精或2%福尔马林液浸泡消毒,以免引起种薯腐烂。切刀应在切面上沾有少许药液或农药,以防切面伤口感染细菌而腐烂。切块时要尽量使切口平滑整齐,切口下端要呈“十”字形或“井”字形。切刀应尽量靠近种薯的芽眼,以防切伤种薯芽眼或腐烂。切刀在切面上不得有交叉或重叠现象,以免造成感染细菌而腐烂。每块块茎重量应不少于50g,且无虫口、无病斑、无破损、无虫害和机械损伤。同时每块茎上至少应有1个顶芽或1个侧芽,如果只有1个顶芽或1个侧芽,则要在块茎上保留2~3个芽眼,且每个芽眼上的芽数应不少于2个。切块要整齐、均匀,每刀应切成一块完整的薯块,切块时应尽可能使薯块均匀分布,切块时要尽量减少与土壤和其他植物材料的接触,以免造成污染和病害。
②种薯浸泡
种薯浸泡是一种重要的处理方法。浸泡可以有效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和有害微生物,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植株的健康和生长速度。此外,浸泡还可以激活芽眼,促使它们更早地发芽,从而缩短了生长周期,提高生长潜力。最后,种薯防病处理也是不可忽视的,包括使用适当的农药或生物农药来处理种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病虫害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3、植株间距
植株间距的合理确定需要考虑马铃薯品种、土壤条件和种植目标。首先,不同马铃薯品种可能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和株型,因此,种植者需要根据具体的品种来确定适当的植株间距。对于茂密生长的品种,需要加大间距,以确保植株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发展;而分散生长的品种则可以缩小间距,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其次,土壤条件也会影响植株间距的选择。在肥沃的土壤中,植株可以更紧密地种植,因为土壤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供应。然而在贫瘠的土壤中,植株之间的间距可能需要加大,以允许根系更好地获取养分。种植目标也是确定植株间距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种植者追求高产量,可以选择加大植株间距,有助于植株充分生长,形成更多的块茎。如果种植者希望生产较大的块茎,则可以选择较紧凑的植株间距,从而使得植株更多的养分和能量到单个块茎的生长中。最后,气候条件和降水量也会在植株间距的选择中发挥作用。在干旱地区,加大的植株间距可以减少植株之间的竞争,有助于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供应。在湿润地区,植株之间的紧凑间距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4、施肥
合理的施肥可以确保马铃薯获得足够的养分,从而支持其健康的生长和发育。关于施肥,种植者应根据土壤测试结果来确定合适的养分供应。首先,氮、磷和钾是马铃薯生长所需的三种主要养分,氮对于植物的叶片生长和叶绿素合成非常重要,磷促进根系发展和花果的形成,而钾有助于植物的整体健康和抵抗力。因此,在施肥时,种植者需要确保提供足够的氮、磷和钾,以满足马铃薯的养分需求。这可以通过土壤测试来确定土壤中这些养分的含量,然后制定相应的施肥计划。其次,除了氮、磷和钾之外,马铃薯还需要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锌、镁和硼等,这些微量元素虽然在植物中需求较少,但它们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同样至关重要,不足的微量元素会导致植物出现各种生长异常和疾病。因此,种植者应在施肥计划中考虑这些微量元素,确保植物能够获得全面的养分供应。此外,施肥的时机也非常关键。通常,马铃薯需要在生长季节的不同阶段获得不同比例的氮、磷和钾。早期生长阶段需要更多的氮,以支持叶片的快速生长,而后期生长阶段则需要更多的磷和钾,以促进块茎的发展。因此,种植者需要根据马铃薯生长的不同阶段来合理施肥,以满足植物的特定需求。最后,种植者还应遵循施肥的可持续原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过量施肥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养分流失到土壤和水体中,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因此,种植者应确保施肥量适度,避免过度施肥,同时还可以考虑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来提高土壤质量。
5、灌溉
首先,灌溉的时间和数量应该根据土壤湿度来确定。土壤湿度是决定是否需要灌溉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或定期检测土壤湿度,种植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以便及时调整灌溉计划。干旱地区或季节性降水不足的地区,通常需要更频繁的灌溉,以确保植株获得足够的水分。其次,植株的需水量也是灌溉计划的关键因素。不同生长阶段的马铃薯植株对水分的需求不同。例如,在生长初期,马铃薯主要需要水分来促进叶片生长,而在后期,水分更为关键,以支持块茎的发展。因此,种植者应根据马铃薯的生长阶段和需水量来调整灌溉计划,以满足植株的特定需求。此外,干旱条件下,灌溉可以有效减少产量损失。马铃薯植株在干旱条件下容易受到水分限制的影响,这可能导致减小的块茎和产量下降。通过及时的灌溉,种植者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帮助植株应对干旱压力,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发展。最后,灌溉时间还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效率。种植者应遵循高效灌溉技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例如,滴灌和喷灌系统可以精确控制水分的分配,减少蒸发损失和径流。此外,种植者还可以考虑收集雨水或利用其他可再生水资源,以减轻对地下水和河流的依赖。
6、病虫害管理
轮作和间作是一种可持续的病虫害管理方法,通过将马铃薯与不同种类的作物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在土壤中的积累,因为它们依赖不同的宿主植物。此外,间作可以混合植物群落,降低病虫害传播的机会,从而降低害虫和病原体的暴发风险。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抗病虫害品种具有更好的抵抗力,能够减少病虫害的侵害。种植者应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压力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以降低病虫害风险。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的病虫害管理方法,通过引入天敌或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害虫和病原体,这种方法有助于减少对农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保护植株免受害虫和病原体的侵害。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帮助种植者及早发现潜在的病虫害问题,通过定期检查植株和使用监测工具,种植者可以迅速采取措施来控制潜在的病虫害暴发,减少产量损失。
7、收获和贮存
在收获阶段,马铃薯应当达到适宜的成熟度,过早或过晚的收获都可能对品质产生不利影响。收获时,应使用合适的工具,如挖掘机或铲子,以减少损伤。避免粗暴地处理马铃薯,特别是在湿润的条件下,因为湿润的土壤可以导致块茎更容易受损。同时,避免过度阳光暴晒,以免引起块茎绿化。贮存时,应提供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马铃薯通常在较低的温度下(通常在4-10℃)贮存,以减缓新陈代谢过程,延长保质期。此外,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左右,以防止块茎脱水和减少失重。通风也是贮存的关键因素,以确保空气流通和排除二氧化碳。此外,定期检查贮存条件,及时移除腐烂或发芽的块茎,以防止病菌或虫害的传播。应使用适当的贮存设备,如通风窗、储藏室和适当的包装材料,以确保马铃薯的保质期。
综上所述,选种和种子处理技术在马铃薯的高产栽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选择合适的品种、提高种子质量、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可以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实现更加可持续的马铃薯生产。
(作者单位:110034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