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棚蔬菜种植的因素及有效解决方法探究
作者: 刘爽 梁明霞 周雪珂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18
目前在大棚蔬菜种植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也对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大棚蔬菜种植生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不断创新和优化,进而为大棚蔬菜的质量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
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突破了蔬菜种植在地区和季节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对蔬菜的多元化需求。为了进一步提升大棚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增加大棚蔬菜的产量,提升大棚蔬菜的品质,需要加大对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实现对大棚蔬菜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促进大棚蔬菜种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1、大棚蔬菜种植环境的选择
大棚蔬菜种植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大棚蔬菜种植环境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在选择大棚蔬菜种植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对土壤因素、天气因素、温度因素、空气因素、湿度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其一,掌握好土壤因素。在大棚蔬菜种植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广阔平坦的地区作为种植地。选择与人们居住的地方比较远的地区搭建蔬菜大棚,以免后续大棚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大棚蔬菜种植地确定之前,需要对目标种植地的土壤成分进行检测,避免土壤中含有过高的盐碱成分和重金属成分不利于后期蔬菜的正常发育。同时,还要确保选择的蔬菜种植地具有稳定的土壤结构以及良好的保水保肥和透气性能。其二,掌握好天气因素。大棚蔬菜种植生产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当地的气候环境进行充分考虑。比如南方地区温度比较高,太阳直射的时间比较长,蔬菜大棚内的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比较低。而北方地区比较偏冷,阳光直射时间比较短,雨雪天气出现的概率比较高。以上天气因素都会对大棚蔬菜生产活动的开展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所以在蔬菜大棚地址确定之前,还需要对蔬菜大棚所处地区的气候进行详细全面的了解,掌握当地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以及种类,并提前制定好相关应对措施。其三,掌握好温度因素。适宜的温度有助于大棚蔬菜的健康快速生长。因此在大棚蔬菜生长过程中,还需要对大棚内的整体温度进行有效控制。如果蔬菜大棚内的温度比较高,那么土壤的温度也会持续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棚内蔬菜根系的呼吸效果,严重时还会导致蔬菜根系出现死亡或者失水的现象。如果大棚内温度比较低,蔬菜的生长速度比较慢,种子的发芽率比较低,严重的影响了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其四,掌握好空气因素。与露天蔬菜相比,大棚蔬菜的生长空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蔬菜大棚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就会导致大棚内空气不循环,不利于蔬菜的健康生长。需要提前做好相关的通风措施,加速空气的流通速度,提高大棚内氧气的含量,实现对棚内空气环境的调整。以免大棚里氧气含量过低,积累更多的有害气体,增加病虫害发生的概率。种植户可以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对大棚内的空气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优化蔬菜大棚内的空气环境。其五,掌握好湿度因素。大棚蔬菜种植生产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大棚内的空气湿度进行严格控制。如果棚内湿度比较高,蔬菜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根部腐烂情况。如果棚内的湿度比较低,蔬菜在生长过程中就会出现根系缺水的情况,不利于蔬菜品质的提升以及蔬菜口感的保持。
2、大棚蔬菜种子选择与处理技术
在选择大棚蔬菜品种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市场调查工作的开展,了解经济效益比较好的蔬菜品种以及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蔬菜品种,为后续蔬菜的销售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从多角度出发,对水分因素、土壤因素和气候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确保选择的蔬菜品种,不仅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果大棚蔬菜的种植区域天气比较冷,可以优先选择抗寒能力比较强的蔬菜品种。如果大棚蔬菜种植区域降雨比较频繁,温度比较高,可以优先选择耐涝性能比较好以及抗热能力比较强的蔬菜品种。此外还要确保选择的蔬菜品种是经过相关部门备案过以及审核证明过的。为了证明选择的蔬菜品种在后续种植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生长情况还可以深入种植基地对该品种蔬菜的生长情况进行实际考察,确保挑选的蔬菜品种在后期种植过程中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益。其次,做好大棚蔬菜种子的筛选工作。选择好大棚蔬菜的品种之后就可以购买蔬菜种子了,在购买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具有独立包装的蔬菜种子,并对蔬菜种子的包装袋进行检查,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在种子购买之后,还需要对种子进行合理筛选。将种子中色泽不好、干瘪的籽粒挑选出来,以免后期蔬菜生长不良、体态过小,影响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再次,做好种植的晾晒工作。筛选完种子之后需要在种子播种之前对种子进行晾晒。晾晒一方面可以让种子的发芽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可以让种子进一步熟化,促进种子中的水分得到进一步蒸发,同时还可以将种皮上附着的微生物以及细菌等相关的病虫害消灭掉。在晾晒过程中需要在地表上平铺种子,并且要对其进行不断的翻动,确保阳光能够直射到每一粒种子。观察种子的外观变化,当其呈现出不饱满的外观状态时停止晾晒。最后,做好蔬菜种子的处理工作。因为大棚蔬菜的生长环境比较局限,在生长过程中容易滋生病虫害。因此,在播种之前还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这样不仅可以让种子的发芽率得到提高,而且还可以降低后期蔬菜病虫害发生的概率。种子消毒处理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采用适量的药剂对种子进行拌合。在拌合过程中需要将水与药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充分混合,利用混合液对种子进行处理,最后形成种子包衣,它能够保护蔬菜种子后期不受病虫害的侵害。二是,利用适量的液体对种子进行浸泡。需要采用适量的60℃的热水对种子进行浸泡,并且在浸泡过程中要对种子进行不断搅拌。随着水温逐渐下降直至冷却后,根据大棚蔬菜的生长需求选择适量的药剂添加在里面,浸泡时间要根据蔬菜品种进行合理设定,注意观察种子的外表变化,当其外观有略鼓的现象时就可以停止浸泡,并将种子取出。
3、大棚蔬菜整地播种技术
大部分蔬菜播种作业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严格落实。首先,做好整地工作。在种子播种之前,需要通过整地工作的开展将土壤中含有的杂草以及害虫彻底的清除掉,实现对大棚内土壤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为后续大棚蔬菜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生存空间。为提高整地的效率和质量,可以充分发挥先进整地设备的优势和价值,对蔬菜大棚内的土壤进行深松操作和深耕操作。对深松和深耕的深度进行合理把控。为了保障整地的质量还需要以相关的标准为依据对大棚内土壤情况进行检测,确保土壤达到良好的状态。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大棚内的排水系统和通风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其次,做好土壤处理工作。在播种之前还需要选择一定量的药剂喷洒在土壤中,消灭土壤中的病虫害。在处理完土壤之后还可以根据大棚蔬菜种植的品种选择适量的有机肥料和农家肥料,并将其与少量的细土进行充分混合后撒在蔬菜大棚内的地表土壤中,这样可以满足蔬菜种子在后续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再次,合理选择播种时间。在播种之前还需要对播种时间进行合理选择。无论是早播还是晚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续蔬菜的正常发育和生长。尽量选择晴朗的天气或者土壤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开展播种工作,这样有助于后续蔬菜种子根系的生长。一般大棚内的温湿度会影响蔬菜种子的生长,不同种类的蔬菜对温湿度等相关环境条件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播种之前可以将温室大棚进行封闭,封闭时长为期10小时,这样可以让温室内土壤的温湿度保持到稳定的状态,方便后续播种工作的开展。如果播种的蔬菜品种喜低温,那么在播种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控制棚内温度,避免温度过高影响后续种子的发芽率,增加蔬菜叶黄或者叶薄情况发生的概率。最后,严格控制种植密度。在大棚蔬菜播种过程中为了实现合理密植,还需要对种植密度进行合理控制。播种密度过疏或者过密都会影响蔬菜的总产量。如果播种密度过大,当蔬菜大棚里排气不顺畅时,棚内的氧气含量就会逐渐降低,导致蔬菜幼苗吸收不到足够的氧气,进而出现死亡或者变黄的情况。如果播种密度过小,虽然能够提高蔬菜的单产,但是最终蔬菜的总产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在大棚蔬菜播种的过程中需要在大棚蔬菜密度播种技术的支持下对蔬菜品种进行分析,对于播种密度进行科学计算,最终达到稳产优产的目的。比如蔬菜大棚内种植的蔬菜品种是黄瓜,那么1公顷种植地可以播种4.5万颗。
4、大棚蔬菜田间管理技术
为了保障大棚蔬菜健康高质量的生长,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还需要严格落实好大棚蔬菜的田间管理工作。首先,做好科学施肥工作。肥料是大棚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分。因为大棚蔬菜的种植空间比较小,环境比较密闭,增加了大棚蔬菜肥料管理的难度。为了满足不同品种的蔬菜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可以利用专业的测量仪器对土壤中的养分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开展科学的施肥工作。在选择肥料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分解效率高、颗粒小的有机分子肥料,比如氮、磷、钾肥等等。方便蔬菜在生长过程中进行高效吸收,提高蔬菜根、茎、叶的生长速度。同时还要对肥料的施用量以及次数进行合理把控。施肥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利于蔬菜的健康生长。为了确保施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在了解肥料性能种类以及蔬菜养分需求和实际生长情况的基础上,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对施肥计划进行合理制定,最大限度的满足蔬菜的生长过程中对于养分的需求。其次,做好科学的灌溉管理工作。当前在大棚蔬菜灌溉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比较精准的滴灌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蔬菜大棚的空间比较密闭,水分流失的速度比较慢。如果白天受太阳光直射,大棚温度也会不断上升,水分蒸发的速度也会加快,但是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和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因此,灌溉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特点,对灌溉工作进行合理调整。根据蔬菜的生长情况开展科学的滴灌工作,满足蔬菜在不同阶段对于水分的需求。实时监测大棚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情况,采取科学的措施对大棚内水分的蒸发速度进行合理控制。尽量在灌溉过程中采用膜下滴灌的方式将土壤水分锁住,实现对大棚蔬菜生长环境的改善,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最后,做好棚内温度的管理工作。大棚蔬菜种植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大棚内的温度进行严格把控。如果大棚内的环境温度比较适宜,那么蔬菜光合作用的效率也会提高,有助于蔬菜根系的良好发育。因此,在大棚温度控制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天气变化,以及棚外温度的情况对棚内温度进行适当调整。通常白天棚内外温度差在15℃左右,夜间棚内外温度差在3℃左右,要想规避昼夜温差给蔬菜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对相关的控温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可以根据昼夜温差的情况,一方面可以采用夜间盖膜白天揭膜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相关的遮阳材料为大棚蔬菜进行遮阳,以免温度过高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
二、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1、药物防治技术的有效应用
大棚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为了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需要充分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虫种类,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药物防治作为病虫害防治的常用方式,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选择适量的药剂喷洒在蔬菜上。不过药剂的喷洒需要对病虫害出现的时间以及具体的病虫害类型进行准确掌握。有的病虫害专门侵蚀蔬菜的种子,需要在播种之前利用药剂处理或者浸泡种子。有的病虫害专门出现在蔬菜的成熟期间,降低了蔬菜的品质和产量。比如出现概率高的害虫有蚜虫、食心虫、钻心虫等等,在防治过程中可以采用适量的菊酯类杀虫剂消灭害虫。
2、生态防治技术的有效应用
大部分蔬菜在生长过程中菜叶上会滋生很多种类的蚜虫。比如常见的蚜虫有萝卜蚜虫、豌豆蚜虫、桃蚜虫等等。这些蚜虫以菜叶为食。而蚜虫是瓢虫的主要食物。因此在防治蚜虫的过程中可以在蔬菜大棚内释放大量瓢虫达到消灭蚜虫的目的。根据害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天敌释放的时间、释放的次数。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消灭害虫属于一种生态防治技术,它充分的利用了自然生态关系,对于病害的防治既高效又节省了一定的成本,同时也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避免了过量喷洒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为大棚蔬菜的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物理防治技术的有效应用
大棚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种类的病虫害。其中部分病虫害还可以采用物理方法来进行有效防治。目前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物理防治方法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了,而且也收到了可观的成效。比如可以通过诱捕器、杀虫灯等相关物理工具的科学合理设置来达到清除病虫害的目的。也可以选择在蔬菜大棚的入口处或者蔬菜的外围位置设置防虫网,防止外界害虫进入大棚。也可以通过土壤的深耕翻整以及大棚内环境温度的调整,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综上所述,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突破了以往传统蔬菜种植模式的局限性,满足了人们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需要在大棚蔬菜种植生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要点,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提升和优化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严格落实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大棚蔬菜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提升大棚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1.274200 山东省成武县农业农村局;2.274200山东省成武县种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