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造林抚育创新技术管理应用实施

作者: 汪胜辉

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造林抚育创新技术管理应用实施0

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能否尽快实现,安全着陆,对农村地区经济、生态以及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强化造林抚育技术的应用,既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实践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造林抚育是林业产业规模健康可持续扩大的重要手段,合理运用育苗生产技术、幼苗施肥管理技术以及灌溉管理技术,为林木生长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将促使林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有助于林业产业经济良性发展,继而在经济基础与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核心,结合地区林业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运用造林抚育技术,营造健康生态环境,是当前各地区开展造林工程活动的重要工作思路。相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大造林抚育技术研发力度与投入,持续结合地区实际创新造林抚育技术,以保证全国范围内同步提升造林抚育、营林生产管理水平,夯实林业可持续发展根基。

根据相关等文件规范了科学合理进行森林抚育,提高森林抚育质量,加强检查验收等相关规程,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制定了营林抚育技术保障;这些无不体现国家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视,将林业发展置于国家战略规划当中,从大局出发思考造林抚育技术应用及林业规划生产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乡村振兴等战略目标的实践要求,更应将林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成果的进一步夯实等联系起来,从农林合作等角度,拓展造林抚育新路径,如林下经济虽为一种经济形式,但确为造林抚育提供了另一条出路,可辅助造林抚育工作进一步开展,在森林空间利用、抚育施肥等方面提供更优解,辅助提高森林抚育质量,推动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造林抚育技术方法分析

造林抚育要从整地、种子处理等准备工作入手,进一步完善育苗、田间管理等环节内容,对整个育苗生产过程加以强化,营造良好的种植生长环境,确保林木能够在相对更加适宜生长的环境中茁壮生长,提高造林抚育的效果。

1、准备工作

造林抚育准备工作,主要从选地整地、种子处理等角度出发,为种子发芽、苗木生长创造相对更好的条件。

①选地整地

整地是为确保种植土壤条件,为林木营造健康生长环境。整地可结合地块实际情况,采用人工整地方式或者机械整地方式进行。如若地势较为平坦,则可选用机械整地的方式进行,若为山地,且地势起伏相对较明显,则可采用人工整地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栽种苗木的类型,适当施加相应的基肥,一般以生物肥料为主,注意控制好使用量,以免出现“烧苗”等情况,对苗木生长不利。

此外,还应注意翻耕深度的把控,不宜过深或者过浅,同样应结合种植苗木的特点进行。要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病菌入侵。为进一步保证施肥效果,还可利用相应的检测技术,对土壤中所含营养成分进行有效鉴别,对比苗木生长所需,合理施加相应的肥料,保证肥效均衡。

②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主要为出苗率、苗木正常生长等准备。除营造良好育苗环境的角度,注意对土壤环境进行调整外,还需对林木种子本身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控,以确保种子质量,保证种植生长质量。种子处理可以从优选和处理两个角度出发,首先结合地块土质、气候环境特点,选择适宜栽种的林木种子,再运用生物方法、物理方法以及化学方法等,对选定的种子进一步做筛选及处理,以保证提高种子整体的抗性。如以热力处理法进行处理时,利用温度进行选择性杀菌,能保证杀菌效果,又能保证不损伤种子。

具体处理种子过程中,一般需要经过精选、晒种、浸种以及拌种、催芽等几个阶段,与农作物种植相似。晒种可借助太阳光紫外线消毒,浸种同样具有消灭病原物效果,且可以促进种子发芽。清水浸种或者药剂浸种都可以,具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拌种则是为壮苗做准备,利用带有相应抗性的药剂拌种,可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林木种子抗性;干拌、湿拌以及包衣都可以。

2、育苗管理

育苗管理主要围绕“育苗”出发,开展各项工作,强调予以各方面的把控。

①时间管理

播种时间的确定,要依据树木种类及树种生长的具体需求,如对气温和水分、土壤温湿度等的需求。一般气温相对低的地区,会在春季进行播种,如北方多数地区。多数情况下,南北方都会选在开春后播种,主要是因为春季最适宜树木生长,对树种的发芽、成活最有利;部分选择在秋季、冬季播种,但具体还需结合树种生长特点及气候环境等的情况进行,以最大限度保证苗木成活。

②密度管控

密度控制主要在于保证树木正常生长,保障苗木生长可充足吸收养分,而过密或过稀,都会造成不利影响,过密则苗木养分竞争、营养吸收不充足,过稀则土地、空间资源浪费。且播种密度越大,森林郁闭越快;播种密度越小,相对郁闭越迟。造林密度关系整个森林群体结构,合理的群体结构,才能达到造林目的。因此,还需结合树种生长营养所需及对光条件的需求,合理控制播种密度。

③方法选择

合理选择种植方法,同样是保证播种质量、林木健康生长的关键。对于条播、撒播等方式选择,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定播种方式、实际开始播种后,需要及时覆土,以达到一定的保温、保湿作用。若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则需要重视调节地表温度,改善苗木生长环境,促使成活率提升。覆土厚度的确定,则要与条播、撒播或者点播等相适应,以保证适宜种子生长发育,尽早发芽、成活。

从技术形式上区分,还可从胚苗、育苗等角度出发,选择不同的造林抚育方法。用育苗容器培育林木苗木过程中,要注意水分管理、养分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可以将其看成造林抚育的一个“缩影”,即将整个森林林木培育的过程,集中在种子育苗的过程,通过为其提供适当、足量的抚育措施,促进其发芽、生长,形成相应的苗木后,再移栽至具体位置。

若以“穴盘苗”的方式畸形种植,则需注意浇水方式方法及具体时间,谨防出现干燥的情况。水分也不能过于饱和,以免出现根部缺氧、烂根等情况。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只要保证穴盘环境的科学控制,就能够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提高育苗整体质量。

体胚苗技术是以优质的针叶树种为原料,结合先进体胚发生系统,培育体胚,再按照相应标准严格筛选,保证体胚规格基本一致,运用包衣技术处理,制成人工种子,直接在温室环境或者大田种植,方便快捷且成活率相对较高。但是过程中要注意对工作人员操作能力的培养及规范,保证相应操作合理,可以运用相对完善的体胚苗生产技术,实现林木种植生产目标。而由于技术特点的限制,目前尚不能够完全应用于大规模生产过程,在小规模生产中建议使用。

3、幼林抚育管理

幼林抚育管理主要包括除草、灌溉、施肥、补植以及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①除草灌溉

除草的目的是为集中营养供苗木成活利用,确保土壤中的养分能否最大化被苗木吸收。不仅如此,还需保证合理灌溉,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灌溉,如喷灌、滴灌以及渗灌等方式,这些方式各有利弊,秉承“节能减排”原则,几种方法似乎都适用,但在具体选用时,还需充分考虑地势条件、水文环境以及林木生长所需。

灌溉的目的是促进苗木水分吸收、养分吸收,需要对水分供应过程进行有效监测,定时评估水质,测定灌溉需求,以合理控制水分供应计划实施,保证实施效果。应尽量“少量多次”地进行渗透式的灌溉,以保障苗木充分吸收水分,促进苗木健康生长。

此外,在灌溉过程中,还要做到边灌溉、边松土,以保证苗木生长周围的土壤通透性更强,更利于借助氧气等的输送,促进苗木对水分及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保证苗木健康生长。

②施肥与补植

施肥:间苗期间,需结合当前的土壤肥力及苗木生长所需,合理确定施肥类型及各类元素的施加量进行施肥,以保证施肥合理,切实满足苗木生长所需,促进其健康生长。不同时期的苗木,需肥类型及需肥量不同。因此,要充分结合林木的需肥量施加相应的肥料,以保证林木健康生长。如针对生长中期的种苗,可在根部施加生根粉,提高成活率、保存率;对生长后期种苗追肥,提供足量营养,促进种苗茁壮成长。

此外,还应注意对有机肥、施肥时间等进行有效控制。有机肥要确保施用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以免烧苗。且腐熟的有机肥可杀灭病原体、细菌等,有效提高抗病效果。施肥应在“晴天”进行,保证土壤干燥,以免肥力流失。同时,施肥时要避免肥料沾染苗木的枝叶,施肥时间不宜过迟,以保证苗木木质化效果。

补植:在造林后的1-2年内,应对造林成果进行检查验收,依据成活率,合理采取补植措施,保证林木种植密度、种植数量达到造林要求。对成活率在85%以下的幼林,需立即进行补植处理。具体可依据林地的树种分布情况及具体要求,确定补植方法,如均匀补植、群团状补植以及林冠下补植等方法选择。对成活率在40%以下的幼林,则要适当选择重新造林,并对重新造林过程予以严格把控,总结本次造林失败的原因,对关键环节予以充分管控,以此确保二次造林的效果。

③修剪

幼林修剪对象以病虫枝、衰弱枝以及徒长枝、细弱枝、过密重叠枝、交叉枝、下脚枝等“不良枝”为主。从树体上看,还应遵守“大空小不空,内空外不空,打阴不打阳,剪横不剪顺”等修剪原则,保证修剪后内饱外满、左右对齐、上下不重叠。与此同时,能够保证幼林内部通风透气。具体可采用先下后中上、先冠内后冠外等方法进行。同时要注意在修枝时,紧贴树干进行,且要保证切口光滑,剪去角枝时不能伤枝;锯掉残桩时不能藏蚁;剪去病虫枝时,要上控下促,保证树冠齐整。

④病虫害防治

以播种育苗技术营造林时,需注意病虫害的防治。一方面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时,可以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即用相应的药剂为种子披上一层外衣,帮助其提高抗性,防治病虫害。一方面是合理控制种植密度、灌溉以及施肥等环节,保证其营养均衡,且不至于过度旺盛,为相应的细菌繁殖创造条件。

一般情况下,病虫害防治在春冬两季,具体可依据不同季节,病虫害的类型及生长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有效防治。尤其预测病虫害暴发节点,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效果更佳。及时修剪病枝、枯枝等,也是有效防治的方法,适当喷洒化学药剂,消灭病虫害等,也较为常见。冬季病虫害多以卵、孢子等形态存活,且多藏于枝条和土壤中,适当喷洒消杀药剂,如波尔多液(无机铜素杀菌剂)等的使用,可有效杀死虫卵,避免病虫害侵扰。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中造林抚育技术应用强化的路径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还需注意从理念强化、抚育技术水平提升以及重视营造混交林等层面,加强科学育种,提高林木生长活力和抗性。此外,还应结合市场监管、政府监管等,防止滥砍滥伐等情况发生,保证林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行,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1、强化健康抚育理念

调整传统“自然恢复”理念,强调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的措施强化造林抚育效果,保证林木正常生长,以营造良好的种植生产环境,保证林木生长质量及抵御自然灾害等的能力提升。

2、提高育种技术水平

无论是育种技术的研发,还是对现有育种技术的升级改造,都应注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以地区土壤环境、气候条件为依托,充分保障育种过程中水分、肥料等的供应及有效控制,以此保证育种效果。同时重视运用营造混交林等方式,改善种植单一树种形成森林抗性差、病虫害易大发生等劣势问题,以提高林木适应能力。

3、规范林业管理行为

运用法律手段,依法严厉打击森林违法行为,将促使整体的林木生长及林业发展动力提升,对林业经济及生态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尤其在持续营造林工程中,应以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政策及行业规定等为依据和标准,开展各项造林抚育工作,是真正促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重视营造混交林

营造混交林,可改善单一树种种植存在的劣势,通过混交提高林木适应能力。单纯考虑林业经济效益,开展造林抚育工作时,杉树及松树等的种植越来越多,而单一树种种植的劣势非常明显,林木适应性下降,不能为林业产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病虫害防御能力也会下降。保证林木混交种植后,整体的抗病性、抗虫性等提升,能够有效抵御病虫害侵袭,保证整体的种植生产效率。

5、重视发展林下经济

从生态学的角度,可适当开展林下经济活动。如林下养殖具有保证物种多样性提升,整体提升林业产业经济、生态效益等优势。

综上所述,运用造林抚育技术,促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营造适合林木生长的生态空间,保证在短时间内,实现大面积植树造林,且能够保证造林质量,是将林业产业与生态空间构建相结合,营造适宜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应用育苗、幼林抚育等造林抚育技术,保证林木苗木生长相对更加健康、安全,可在实现恢复自然生态目的的同时,促进林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尤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要求,结合生态空间发展需求,从更高站位思考造林抚育工作,制定造林抚育目标及具体计划,将造林抚育与国家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促使造林抚育技术等的应用更具现实意义。此外,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及应用推广人员,需要在高站位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优化研究进程、应用推广进程,反向促进造林抚育技术优化,促进技术先进性提升,持续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技术支持,以助力早日实现生态恢复,构建生态宜居生存环境的目标。

(作者单位:243100 安徽省当涂县林业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