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高效防治措施的实践经验总结
作者: 朱世鹏
庐江县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区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当地四季分明、冬寒夏热、春秋温和、阳光充沛、无霜期较长、梅雨特征显著,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生产。庐江县作为安徽省农业生产大县,同时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等。近年来,随着庐江县农业结构的调整,玉米生产期间病虫害的发生量、危害程度显著提升,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为有效防控玉米病虫害,本文将基于笔者多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宜在庐江县应用的高效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一、玉米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1、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1)发病特征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在玉米种植整个生长发育期均有发生,其中以苗期发病最多,危害最重。玉米感染此病毒后,植株生长至3叶期开始表现出受害特征。感病初,玉米心叶基部叶脉处有多个椭圆形褪绿色病斑,并沿叶脉排列条状分布;感病中期,病斑逐步扩展至整个叶片,叶片上有黄绿相间的条纹状分布;感病后期,受害叶片从叶尖部位出现紫红色条纹病斑,最终叶片干枯,受害植株发育缓慢、瘦小、植株矮化显著。
(2)发生规律
玉米矮花叶病毒致病菌在冬季在田间杂草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季温度回升逸出侵染玉米,为主要传染源。同时,带毒的种子在播种后幼苗易感病,且会发生为中心病株,传播病毒危害。病毒的传播以虫媒为主,田间玉米蚜虫的发生量越多,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的发生愈加严重。庐江县在5-7月期间,当年降雨量较少的情况下,蚜虫迁飞至田间玉米植株上刺吸汁液传播病毒病,会造成病毒病的发生与流行。
(3)防治措施
①适期播种,庐江县玉米播种时间通常为4月中下旬春玉米播种或6月上中旬夏玉米播种,玉米蚜虫迁飞高峰期为6-7月份,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对幼苗侵染较为严重。因此,在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发生较多的区域,建议采取春玉米播种方式,错开蚜虫迁飞传毒高峰期,避免玉米感染矮花叶病毒病。
②及时拔除中心病株,一旦田间出现感染矮花叶病毒病的玉米植株,及时拔除带离田间集中销毁,以降低田间该病的蔓延传播。
③此病通常与田间蚜虫同时发生,因此在防治期间,可采取杀虫剂杀菌剂复配使用,提升防治效果。使用24%混脂·硫酸铜水乳剂2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混合叶面均匀喷雾,每间隔10-15d使用1次,连续使用2次即可。
2、玉米小斑病
(1)发病特征
玉米小斑病从玉米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其中以抽雄期、灌浆期发病最为严重。发病后,可对玉米的叶片、叶鞘、苞叶、果穗等部位造成侵染。叶片受害时,从下部叶片开始,从下往上蔓延危害。发病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扩大为椭圆形、长圆形的同心轮纹状病斑,轮廓清晰,病斑边缘颜色较内部深。发病后期,病斑中央转变为暗褐色,空气环境湿度水平较高时,病斑上会有黑色霉状物分布。
(2)发生规律
玉米小斑病病菌在冬季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残体、土壤、玉米种子中越冬,其中带菌病残体及带菌种子为翌年玉米播种后的小斑病最初侵染源头。病菌在侵染玉米植株后,会繁殖出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从玉米叶片气孔处侵染感病,形成侵染循环。玉米小斑病的发生时间对比大斑病较早,在庐江县地区以6月中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发生较重,进入8月中旬后,温度上升、空气干燥,发病情况较缓。通常在地势低洼、密度过大、连作时间长的玉米生产区该病发生较多。
(3)防治措施
①合理轮作,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水稻-玉米合理轮作,减少田间致病菌基数,降低玉米小斑病发生严重程度。
②播种前拌种处理,使用30%戊唑·嘧菌酯悬浮剂100mL,拌玉米种子10kg,拌种后摊晾干燥后再播种,可以有效防控玉米种子带菌致病的风险。
③当田间出现玉米小斑病时,可使用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250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2000倍液或24%井冈霉素水剂2500倍液茎叶喷雾,每间隔7-10d使用1次,连续使用2-3次即可。
3、玉米疯顶病
(1)发病特征
玉米疯顶病在玉米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当玉米植株感病后,植株生长至20-30cm高度时,形成大量分蘖,单株可出现分蘖6-10个;叶片窄化、质地坚韧;雄穗叶出现增生,花序分化为变态小叶,为刺猬状;部分受害植株雄穗上方正常,下方变态叶为绣球状,心叶卷曲为牛尾巴状,植株无法顺利抽出雄穗,顶部出现疯长;雌穗发育不良、花丝变态为叶片,无法结实。
(2)发生规律
该致病菌多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种子也可带菌为侵染源。在翌年温度回升后,病残体上的病菌会繁殖出孢子囊,随空气、雨水传播,再次侵染玉米植株危害。玉米植株感病后会不断地繁殖出孢子囊,形成侵染循环。玉米疯顶病多侵染苗期植株,致病菌从芽管、气孔等部位侵染,在玉米叶肉细胞中不断扩展,随叶鞘进入茎秆,在茎顶端寄生危害。当田间低洼、积水多、连续阴雨天多、土壤湿度大的情况下,玉米疯顶病发生概率提升。
(3)防治措施
①加强玉米种子检疫工作,对于调入庐江县地区的玉米种子做好批次检疫管理,避免带菌种子进入本生产区,播种后造成植株感病。
②玉米播种前,做好田间清理工作,将田间的病残体、杂草等统一收集销毁或堆肥发酵,减少田间致病菌基数。
③做好田间排灌管理,降雨后及时清理沟渠,提升排水效果,降低田间湿度水平。
④拌种处理,玉米播种前,使用25%甲霜灵乳油100mL或50%福美双乳油80mL,拌种玉米种子10kg,拌种后堆闷4-8h后再进行播种,减少种子带菌播种率。
⑤当田间出现玉米疯顶病初期,可使用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茎叶喷雾,每间隔7-10d使用1次,连续使用2-3次即可。
4、玉米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名青枯病,属于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致病菌为多种镰刀菌、腐霉菌等,在连作较多的区域发生严重,在全县各地均有发生,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影响严重。
(1)发病特征
玉米茎腐病在庐江县发生高峰期为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从玉米灌浆至乳熟期开始侵染感病。受害玉米植株叶片表现为青枯状,外观似开水烫过,少数表现为黄枯病症,从下部叶片往上逐渐扩展受害,最终全株植株表现出症状,易倒伏枯死。该病发生蔓延速度快,从发病初期至全株表现出显著症状仅需1周左右,危害严重。发病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毛细根少、主根短,且伴有黑化腐烂的现象。患病植株茎基部软化,髓部出现中空,根、茎系及髓部由于受侵染的致病源不同,所表现的霉状物形态有差异性,有红色状霉层或白色绒毛状霉层。感病后植株遇风吹易倒伏。
(2)发生规律
玉米茎腐病致病菌在土壤中、病残体中越冬,直至翌年温度回升后,从玉米叶片的气孔或伤口处侵染,造成玉米感病。因此,当年玉米棉铃虫、玉米螟、蚜虫等虫害基数大、发生严重时,玉米茎腐病发生严重程度随之增加。当种植环境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入过多等情况下,该病的发生概率与危害程度增加。
(3)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宜庐江县地区种植生产、抗逆性强、抗病虫害强的优质玉米品种,例如,常见的苏科玉1705、丰大709、金优189等品种。
②合理密植,合理调控玉米种植密度,将密度控制在4000-4500株/667m2,避免植株生长后期叶面积过大,田间环境郁闭,病虫害的发生加剧现象。
③精耕细作,玉米播种前翻耕土壤,翻耕深度25cm,晒田1周左右,借助光照减少田间致病菌基础。同时清洁田园,将田间病残体、杂草统一清理,集中焚烧处理,减少越冬病虫基数。
④种子处理,玉米种子播种前,使用38%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120mL,拌玉米种子10kg;或使用45%烯肟·苯·噻虫悬浮种衣剂120mL,拌玉米种子10kg,拌种后摊晾干燥后即可播种。
⑤当田间出现茎腐病时,可使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15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1000倍液灌根处理,单株灌药液50-100mL,每间隔15d使用1次,连续使用2次即可。
二、玉米常见虫害的防治措施
1、地老虎
(1)发生特征
地老虎属于地下害虫,目前在国内存有种类较多,在庐江县地区以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危害玉米较多。地老虎通常以第一代幼虫危害玉米植株,不同虫龄地老虎其生活习性、危害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1、2龄幼虫多于夜间活动,啃食玉米幼苗心叶、嫩叶组织;3龄后昼伏夜出,以啃食玉米嫩茎危害,造成玉米幼苗地上部分死亡。
(2)防治措施
当玉米播种后田间出现地老虎危害,可采取物理诱杀、清除杂草、毒土、毒饵诱杀等方式进行防治。
①物理诱杀,物理诱杀地老虎时可以借助其成虫的趋光性,在田间悬挂诱虫灯,每1hm2悬挂诱虫灯1-2盏,于成虫发生季节夜间开灯,有较好的诱杀效果。
②清除杂草,田间杂草是各种害虫成虫产卵的主要场所之一,幼虫在孵化后会从杂草上转移至玉米幼苗上进行危害。在玉米播种前,应当彻底清理田间杂草,将其集中收集带离田间,可以有效降低田间的虫口基数水平。
③毒土、毒饵诱杀,毒土、毒饵防治地老虎时,可以选择将其与玉米种子混合均匀后一同播下,或先撒播毒土后再播种玉米种子,也可直接将毒饵撒施在土表诱杀地老虎。
毒土的配制为使用2%杀螟硫磷粉或5%辛硫磷粉22.5-30kg/hm2,或使用25%二氯苯醚菊酯乳油750-1500mL/hm2,加入少量的水,混合细土或土粪300-375kg/hm2搅拌均匀。
2、玉米螟
(1)发生特征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危害玉米为主,为钻蛀性害虫,受害玉米植株心叶被蛀穿,心叶展开后有排状小孔分布。玉米雄穗抽穗后,玉米螟幼虫就会钻蛀至雄花内危害,造成雄花基部折断。玉米雌穗出现后,幼虫会转移至雌穗取食花丝及嫩苞叶危害,并在穗轴中钻蛀,危害玉米籽粒。玉米螟危害的植株籽粒不饱满、易早衰,严重影响玉米品质。
(2)防治措施
玉米螟防治主要以田间清理、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为主。
①田间清理,玉米螟幼虫多以玉米茎秆、穗轴叶上越冬,至翌年春季温度回升后化蛹危害。因此,在玉米收获后,可采取秸秆还田的方式,将玉米茎秆、叶片切碎至10cm以下的小段,抛撒还田。同时,在播种玉米种子前,旋耕整地,旋耕深度25cm,减少田间害虫虫口基数。
②药剂防治,玉米螟药剂防治多以玉米心叶期、吐丝期为主,当田间虫穗率达到5%以上时,可进行防治。使用1.5%辛硫磷颗粒剂与细煤渣以1∶15的比例均匀混合后撒施至玉米喇叭口内即可。
③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可分为生物天敌防治与生物药剂防治,两者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对比化学防治无残留、污染。生物天敌防治可于玉米螟产卵的始期、盛期、末期,分别释放赤眼蜂15-45万只/hm2,共设置放蜂点30-60个。释放赤眼蜂卵卡时,使用玉米叶将卵卡卷起,放置高度为距地面1cm最佳。生物药剂防治多以杀螟杆菌、白僵菌为主。
3、黏虫
(1)发生特征
玉米黏虫发生具有较强的暴发性与毁灭性,以幼虫啃食玉米茎叶危害。发生时,1龄期黏虫幼虫在玉米心叶、叶鞘中昼夜取食危害,取食量较小,将叶片叶肉取食后残留叶表皮,形成半透明状的小条斑。进入5-6龄期的黏虫幼虫为暴食阶段,取食量大,以叶片、穗轴危害为主。
(2)防治措施
玉米黏虫的防治可选用物理诱杀、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