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植保技术的推广方法与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策略
作者: 张瑞青
农作物种植若想实现高产增收,有效应用植保技术是其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类先进种植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程度不断增强,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质的飞跃。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植保技术在增产增收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粗放向集约转变的重要转折期,各类农业生产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大力加强植保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效防止各类病虫害问题,必将直接提升粮食产能,提高作物质量,促进整个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一、农业植保技术的主要内容
所谓农业植保技术,指的是将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在充分遵循农作物生物属性、环境要求以及病虫害发生和防治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生物、化学等手段,可有效减少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几率,以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在当今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中,农业植保技术已是重要的技术内容,它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基础,有效融入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理念,注重在农作物健康生长和高效病虫害防治之间构建起生态环保的有机联系,以达到防治病虫害和实现增产增收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农业植保技术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探究农作物病虫害原理、检测有害生物、开展综合防治、提升农作物生长质量等内容。例如,以物理、生物和化学手段相结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通过改善肥料构成、优化灌溉技术来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采取科学选取作物类型等措施增强作物对于土壤环境的适应性;加强田间管理、用生态手段清除害虫、杂草以维护作物生长环境;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保证食品安全;通过农业科研部门的研发提高农作物各方面的抗性;利用生物链消灭病虫害,构建农田良好的生态系统等。
二、农业种植中发生病虫害的主要原因
1、未能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关系
生态平衡失调,指的是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具有的稳定循环关系被打破,从而致使整个生态系统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常态化的良性运行。具体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主要指的是种植区域内的生物链以及多样性遭到损害。例如在种植田里,土壤中含有各类细菌和真菌,它们通过对土壤的分解实现养分的释放,以供植物吸收使用。而植物也是一些昆虫和小型动物的食物来源,这些昆虫和小动物又同时被更大动物作为掠食对象。这种从小到大、等级分明的生态食物链关系,构建起一套稳定有序且不断循环的生态平衡系统。生态平衡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必然会对农业种植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极易导致病虫害全面暴发、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减质等等。所以,若想开展高质量的农业种植,就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平衡关系的维护工作,以此来保证整个生产种植系统始终处于良性运转状态。
2、种植密度过大
在农业种植中,种植人员多通过增加密植度来实现增收,然而一旦密植超标便会适得其反,传播病虫害。因此,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农作物的种植密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未能做到科学合理密植,则非常容易导致部分作物长速过快或停滞不前的情况出现。例如,如果作物间距过密,作物之间必然会出现因争夺营养物质而导致的土地肥力下降问题,影响作物高产;如果作物密度过大,作物的防虫害能力便会下降,杂草、害虫等便会广泛滋生,也必然会影响作物生长。因此,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必须对作物数量以及间距密度进行科学规划,实现合理密植,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从空间上为作物正常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3、作物种类易感性问题
所谓作物种类易感性,指的是在相同种植环境下,不同类型的作物对于病虫害的抵抗力也不尽相同。有些品种的作物对于病虫害的抵抗力很低,染病率非常高,例如一些高级水果和蔬菜,其茎叶等部位极易引来害虫啃食。影响作物种类易感性的因素较多,主要包含植物的生理构造、生长习性、遗传信息等几个方面。就植物的生长习惯而言,一些喜光类的作物因日常吸收的光照和热量很多,很容易招来有害的蚜虫和螨虫侵扰。可以说,因作物种类易感性不可避免的存在,一旦各易感类作物密植失调或生长环境质量下降,病虫害问题就会非常突出。
4、对种植流程的管理力度不足
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通过科学选择抗病类作物,强化对种植活动的管理力度,不但能够增强种植成效,也能提升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但是,当前很多种植户并未重视对种植过程的管理工作。这主要体现在:
①未能开展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在选种和选苗时忽视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②未能有效把握病虫害发生的客观规律,因此未能根据其重点内容有效避开病虫害高发期。
5、对综合发展农业种植不够重视
发展农业种植,应当以绿色生态和环保理念为指导,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断提升防治病虫害的成效。然而当前广大农业种植户在病虫害的防治策略上仍然较为简单传统。
①种植户对于农作物自身特有的生态调节功能缺乏了解,单纯依赖农药化肥和杀虫剂。
②因过于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却忽略了对于相关费用的控制,导致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影响了收益。
③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物理防控手段,导致对病虫害治标不治本,迟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三、有效应用植保技术防治病虫害的相关策略探究
1、增强病虫害防治意识
当前,农业种植可谓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种植户积极投身到农业种植中。但是,受传统农业生产理念的束缚,很多种植户并没有对病虫害防治投以足够的关注,且因为自身知识和经验不足,一旦出现病虫害问题,往往手足无措,缺乏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些种植户认为病虫害是作物与生俱来的弊病,人为防治效果很低;一些种植户仍然固执的在种植中施加大量化肥农药,导致土壤受到破坏,作物化肥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因此,如要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首先就必须让广大种植户加强对相关种植和病虫害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提升对于植保技术的应用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对于农业种植的认识。
2、加强田间管理工作
要想实现对于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就必须在应用植保技术的过程中不但要选择优良的作物品种,而且还要保持对农作物田间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在此过程中努力减少对农药杀虫剂的施用,以不断提升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水平。
①要积极营造健康无污染的种植环境。种植户在开展种植活动之前务必要进行对周边环境的考察工作,尽量远离人口密集区和工厂区,以从源头上提高土壤和水源等要素的无污染性,避免对种植区域内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②要做好对种植地的卫生维护工作。在种植过程中,种植户要对田间的卫生状况保持常态化关注,一旦发现枯枝腐叶和人为垃圾,要第一时间加以清理,以避免其腐败分解之后传播有害物质或渗入土壤危害作物。
③要对整个种植区域内的光照、透风、透水等指标进行科学调节,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优良的外部条件。
3、科学防治病虫害问题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大小小的病虫害问题,要实现高产增收,就必须通过科学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①要积极引进植保方式的防虫方法,相关的植保技术人员应当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以及病虫害问题,构建起相对完整可循环的自然生物链条,通过引入虫害的生物类天敌对病虫害进行控制,以此来尽力降低大威力农药杀虫剂的施用量。
②要科学选用农药杀虫剂类型,不能盲目依靠增加农药成分和用量实现杀虫目的,应当科学配比,有针对性的使用,在不得不用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农药对作物生长产生的副作用。
4、加强对优秀农作物品种的选育
选择最优质的农作物栽培品种,是提高植保技术应用成效的重要环节。开展此项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按照其种植区的客观环境加以选用。以河南的小麦种植为例,由于河南省区域居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区,地形条件复杂,天气变化多端,在该区域栽种稻茬小麦,不但可以适应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客观条件的要求,对于小麦的生产效率和产量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要选取具备抗病能力较强的作物品种。在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率较高,就必然会给种植人员造成频繁的困扰,使其不得不付出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以解决,这必然会影响种植效益的提升。
因此综合各方面因素,种植户应当在进行种植活动前选用抗病力强、存活率高、生长质量优秀的作物品种。
5、实现多样化种植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努力实现种植区域内农作物类型的多样化,对于有效防治病虫害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活动来说,同一区域内大多只种植一类农作物,使得这一区域未能构建起多元化的生态平衡系统,一旦区域内出现病虫害,则其自身毫无抵抗力,致使病虫害在短时间内出现大规模传播,严重降低了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和农产品产量,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绝收的重大损失。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应当在充分了解各类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安排同一种植区域内的农作物品种,努力构建起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通过植保模式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抑制,实现农业的循环化、高效化、持续化发展。
四、加强农业植保技术推广的相关策略探究
1、大力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推广农业植保技术
对于农业发展来说,积极开展各类先进的农业植保技术推广与应用工作,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下各类热门的媒体平台,加强对于先进植保技术的宣传推介工作,不断拓宽推广渠道。
例如,清丰县的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充分利用现下流行的互联网模式,在微信、抖音等媒体平台开辟专栏,直观形象的开展植保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此种方式,能够让很多农户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有效了解掌握最新的农业发展动态以及先进生产技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消化,农户就可以把所学技术有效应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中,最终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开展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很多农户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系列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相关部门也要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技术讲座和培训活动,例如聘请技术专家深入农村,向农户实地传授相关植保技术。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来说,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对此,各地政府的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在资金投入上对植保技术推广与应用工作予以有力支持保障,以有效推动此项工作的广泛开展。政府相关部门所投入的扶持资金必须具有鲜明的合理性与针对性,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发挥现实作用。对当前来说,政府进行资金扶持的重点领域应当是针对技术人才培养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普及等方面,通过这软、硬两方面的齐抓共管,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进一步加强对农田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在引导农户进行农业植保技术应用之前,应当重视对耕地土质情况的前期检测工作,以确保其不会对所种作物产生污染和破坏。
①相关单位应承担责任,加强监管,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单位和企业实施整治,不能处理的应立即停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
②增强土地与自然环境的保护,要使农户认识到土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便维护自身的田地,也可让其相互监督,防止在农田中倾倒垃圾、排出污水等状况的发生。
③强化对土地的管理。特别是对没有被污染的农田,应严格控制肥料用量,保持其质量。
4、选择多样化的技术推广模式
当前,很多优秀的农业生产技术之所以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普及与推广,其主要原因在于采取的技术推广方法较为简单。因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关注农业植保技术的宣传工作,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例如,在日常操作的流程中,必须以广大农户的具体生产需要为依据,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技术推广措施。相关部门要根据农户在运用植保技术开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大小问题与困惑,派遣专门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实地指导工作,以便把各项先进技术真正有效的推广到广大农户中。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当整合地方资源,适当构建若干的农作物植保技术示范区,定期安排广大农户入园参观学习,引导农户深入体会应用农作物植保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开展自身的生产活动。
5、加大创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
在植保技术推广工作过程中,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成效。根据当前许多基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质量普遍不高的突出问题,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采取积极措施招聘一些技术水平高、道德操守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逐步构建起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团队,以便切实增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成效。在实际操作中,各基层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农业植保技术推广工作,优化人员岗位设置,增加其编制数量,定期面向社区、农业院校和高职学校招收各领域人才,积极动员广大青年人才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同时,还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常态化的在职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农业知识学习以及新技术培训活动,帮助技术人员有效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以便逐步形成良好的服务团队,真正提升农业植保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民众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需求愈来愈高,这也是农作物种植活动的核心内容。因此,应当积极探究一系列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客观因素,应用绿色高效的植保技术以降低病虫害问题对农作物生长的消极影响,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于植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以此来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作用,让老百姓吃饱、吃好。
(作者单位:457300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