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及具体操作举措

作者: 勾慧娟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及具体操作举措0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生产方式正在经历着技术变革,传统的种植模式,由于其局限性,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于高效、生态、规模化的需求。因此,寻求新的种植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种植模式,它将大豆和玉米以带状交替种植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两种作物的生长特性和互补效应,提高了光能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总产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还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与单作玉米相比,能够实现玉米单产基本不减少,多收一茬豆。应用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因此,探索新的种植模式成为当前农业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融合我国传统的旱地间套多熟种植经验与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该模式通过科学的大豆与玉米带状间作套种方式,将两种作物的生长优势有机结合,实现了在同一块土地上两种作物的和谐共生与高效产出。这种布局既保证了两种作物各自生长所需的空间,又充分利用了光能、水分和土壤养分,让农户可以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科学选择大豆和玉米品种,确保两者的生长期相互匹配,从而达到最佳的共生效果。该种植技术利用了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间,通过调控行株距,实现玉米种植密度与净作相当,大豆种植密度达到净作的70%,达到稳玉米、扩大豆的目的。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摒弃了传统的单行玉米配单行大豆的种植方式,而是采用多行配置。在此模式下,玉米带与大豆带的行数和种植密度经过多次试验,以适应各自作物的生长特性。通常,配比大豆是4-6行,玉米2-4行。这种布局方式充分挖掘了土地的生产潜力,促进作物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整体产量。河南省主推4∶2、4∶4 、6∶4三种模式。

1、行比4∶2模式

一个生产单元4行大豆、2行玉米,宽度2.7m。大豆行距0.3m,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0.7m,玉米行距0.4m。该模式有利于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玉米和大豆产量较高,但2行玉米的作业效率较低,应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实现两种作物一体化播种。

2、行比4∶4模式

一个生产单元格4行大豆、4行玉米,宽度3.9m。大豆带行距0.3m,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0.7m,玉米实行宽窄行种植,中间行距0.8m,两边行距各0.4m。该模式有利于提高玉米和大豆的机械作业效率。

3、行比6﹕4模式

一个生产单元6行大豆、4行玉米,宽度4.5m。大豆带行距0.3m,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0.7m,玉米带实行宽窄行种植,中间行距0.8m,两边行距各0.4m。该模式可利用现有谷物联合收获机收获大豆,作业效率较高,生产成本低,可获得较高的大豆产量。

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具有的特点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能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和大豆固氮肥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条件、提升土壤肥力,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综合效应,是稳玉米、扩大豆的有效途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互补作用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氮转化与磷活化量增多,根瘤固氮量增加,植株氮磷吸收能力增强。大豆和玉米根系分布不同,大豆深根系能够利用深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玉米浅根系则善于吸收表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两种作物的种植可以互相补充,达到优化土壤资源利用的效果。

2、化学除草

按照治早治小的除草原则,采用播后芽前封闭除草和苗后茎叶处理除草相结合的方式防除杂草,优先选用封闭除草方式。

3、增加经济效益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4、生态效益

大豆和玉米的套种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间套作2年亩减纯氮4kg。

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举措

1、选择适宜的品种,确保产量基础

为确保适宜性,要明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核心原理——“高位(玉米)主体,高(玉米)低(大豆)协同”。在种植过程中,玉米作为高位作物,应占据主导地位,而大豆作为低位作物,需与玉米协同生长。对于玉米品种的选择,优先考虑那些在高密度种植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产量的紧凑型品种。这类品种具有较小的叶夹角、适中的株高和穗位高,以及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此类特征让玉米在带状复合种植系统中能够利用好光能,减少光资源的浪费,提高整体产量。而大豆则应选择耐阴性好、抗倒伏、中早熟且高产的品种。这样的品种能够在玉米的遮蔽下,依然保持较高的产量。在选择品种时,农户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41′-36°21′,东经113°38′-114°59′,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农户应挑选那些能适应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壤的农作物品种。基于自己的种植经验,以及市场需求,选择那些在市场上受欢迎且价格稳定的农作物品种。玉米和大豆品种选择及其特点见表1。

2、精细播种,确保出苗整齐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开始播种前,为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性,农户应采取一些必要的种子处理措施,如晾晒和拌种等。在播种过程中,农户需要严格遵循预先设定的株行距进行播种,确保播种的准确性和均匀性。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效益和产出。紧凑型品种需合理密植以实现增产,每亩种植密度玉米应达到保苗4500株,大豆应达到保苗8000株。为实现精准播种,推荐使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并安装北斗导航。若采用改造后的现有播种机,这些播种机具满足玉米最小行距40cm,大豆最小行距30cm的要求。具体来说,对于行比4∶2模式,玉米株距控制在9-11cm,大豆株距为10-12cm;行比6∶4模式,玉米株距为11-13cm,大豆株距为9-11cm。这样的配置既保证了作物的生长空间,又有利于出苗整齐。在播种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播种量和播深。玉米平均种植密度约为5000株/亩,大豆平均种植密度为10000粒/亩。大豆播深控制在3-4cm,玉米播深为4-5cm。玉米播种机和大豆播种机要提前将播种深度调整到位,以免影响出苗。

3、科学除草,减少杂草危害

杂草对于农作物而言,不仅是养分和光照的竞争者,还可能成为病虫害的传播媒介,严重威胁农作物的生长。农户应采取科学合理的除草措施,将杂草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在田间除草方面,推荐农户在玉米大豆播种前或播后苗前进行灭茬和杂草封闭处理。其中,封闭除草剂可选用异丙甲草胺、乙草胺等。在喷施除草剂的时期上,一种是在玉米、大豆播种前,先喷施一遍灭茬除草剂,施药3-7天后,再进行作物播种,播种后即可进行封闭除草剂的使用。另一种是在玉米、大豆播种后,出苗前,将灭茬除草剂与封闭除草剂一起喷施。精准把握除草时机的同时,为了提高除草效果并保障作物安全,应建立提前除草意识,强调除草要除早除小;在喷施封闭除草剂时保持地面土壤湿润;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适当调整除草剂的使用量;在播种和喷施除草剂之前清理田间残留秸秆以减少遮挡;避开高温时段使用除草剂以防药害等。

4、病虫害防治,保障作物健康

加强虫情病情测报,尽可能按照农艺、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控原则进行治虫防病。可利用智能LED集成波段杀虫灯和性诱器诱杀害虫;化学防治可采用植保无人机统一飞防或定向分带植保机施药,药剂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阿维菌素等杀虫剂和醚菌酯、丙环唑、戊唑醇等杀菌剂。玉米苗期重点防治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棉铃虫、黏虫、灰飞虱、蓟马等害虫,穗期重点防治玉米螟、顶腐病、褐斑病,花粒期重点防治玉米螟、蚜虫、南方锈病、弯孢霉叶斑病等。

大豆在苗期、分枝期、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期重点防治食叶性害虫、刺吸式害虫,开花结荚期重点防治霜霉病、细菌性斑疹病、食心虫、豆荚螟等。

大豆症青防控以防治刺吸式害虫为核心。具体做法:播前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每50kg种子用62.5g/L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0ml+30%噻虫嗪悬浮剂200ml兑水150ml混合均匀后用大豆专用包衣机械进行包衣;出苗后15天左右亩用12%甲维·虫螨腈悬浮剂40ml或20%甲维·甲虫肼悬浮剂25l+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10l兑水均匀喷施,防治鳞翅目、刺吸式、叶甲类害虫;在开花初期、结荚初期、鼓粒期亩用12%甲维·虫螨腈悬浮剂40l或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20l+10%虱螨脲悬浮剂20l+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10l兑水均匀喷施,防治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豆荚螟、蓟马、烟粉虱、点蜂蝝蝽、双斑萤叶甲等害虫。

采用植保无人机喷施时,植保无人机沿玉米带飞行,飞行高度距离玉米冠层1.5—2m。使单幅喷洒范围覆盖该玉米带、两侧大豆带,以及相邻玉米带的临近单行。3级及以上风力(风速≥4米/秒)时,不得进行飞防作业。喷后6小时内遇雨,可在雨后重喷。

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效

1、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升

大豆-玉米通过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成功地提高了大豆的种植密度。在这种模式下,大豆的种植密度达到了8000棵/亩,而玉米的种植密度也稳定在了4500棵/亩。这种种植模式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前提下,实现玉米不减产、亩多收 100 kg以上大豆的根本保障。这意味着在同一块土地上,能够在不牺牲玉米产量的同时,额外收获一季大豆,实现单位面积内作物产量的最大化。

2、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通过科学的行比配置和精细的空间布局,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高。以行比4∶2模式为例,该模式在一个生产单元内配置了4行大豆和2行玉米,总宽度为2.7m。这种布局使得玉米能够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增加了光照和通风,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大豆也在这一布局中获得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尽管两行玉米的作业效率相对较低,但通过使用专用播种机,实现了大豆和玉米的一体化播种,节约了生产成本和时间。行比4∶4模式和6∶4模式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在这两种模式中,大豆和玉米的带宽得到了合理分配,既保证了作物的生长空间,又便于机械化作业。尤其是玉米实行宽窄行种植,中间行距较大,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了光能利用率。通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土地生产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以6∶4模式为例,一个生产单元内种植了6行大豆和4行玉米,总宽度为4.5m。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下,经过实打实测产,玉米亩产557kg,大豆亩产112kg,实现了“一季双丰收”。由于该模式可利用现有谷物联合收获机收获大豆,作业效率较高,生产成本低,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3、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销售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该模式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大豆的根系具有固土作用,可以防止土壤被风化和侵蚀;而玉米的秸秆则可以作为牲畜饲料或生物质能源,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大豆和玉米的轮作模式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从农业投入品的角度来看,大豆与玉米的轮作能够显著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频率及强度。这一变化不仅直接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还减轻了对环境的化学污染压力,符合现代农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该轮作模式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下通过合理的种植安排实现农作物秸秆、根茬等废弃物的有效利用,为后茬作物提供养分,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4、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具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该模式通过科学的作物布局和资源高效利用,培育农业产业集群。有效实现了高产、高效、优质和安全的农业生产目标。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广和应用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至关重要。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到采收期,应随时准备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并定期实地开展技术指导工作。政府应重视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并加强与农业相关部门的合作,以支持麦农有效地应对种植过程中的挑战和问题。政府还应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绿色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并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技术人员应不断学习新技术,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专业素质,共同为农户创造良好的种植环境和发展机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以适应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一项创新的栽培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该种植技术的出现,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还进一步促进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在这种种植模式中,农民将大豆和玉米在同一块农田内错位种植,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生态系统。它不仅能够迅速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优化产品质量,而且为农业种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采用这种复合种植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455000河南省安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