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科学应用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作者: 张成森

在北方地区,水稻种植中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发挥高产栽培技术价值,提高作物品质产量,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结合北方水稻栽培实情,针对高产栽培技术中相关要点进行分析,从科学选种、种子处理、育苗栽插、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着手分析,加强不同阶段的管理,促进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在水稻栽培中,通过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整体栽培水平,水稻正常生长期间,病虫害等因素产生的影响也可明显减少。作物的品质、产量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而种植者也可通过水稻栽培,提高自身经济收益,甚至能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整个水稻种植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随着农业不断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快速扩大,农户在种植时,更应该重视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通过技术辅助,让水稻栽培真正实现高质,推动整个产业,实现持续发展。

北方地区农业发达,而在各类农作物中,水稻属于重要的一类,不仅关乎粮食安全,还与粮食储备战略密切相关。近几年各地更加重视水稻栽培,比如位于辽宁中部的灯塔市来说,水稻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55%。灯塔市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常年平均气温8.8℃,年平均无霜期171天。雨量充沛,主要集中在夏季,年总降水量平均为686.0mm左右。这里土壤肥沃,水质清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和淡水鱼养殖基地,主产稻谷、玉米、高粱等。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更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实际种植中需注意,水稻栽培会受各类因素影响,导致最终品质、产量降低。在水稻实际栽培中,通过高产栽培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研究及辅助,在产量提升的同时,提高了稻米的品质,同时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

一、科学选种与处理

1、科学选种

无论任何作物进行栽培时,都要将选种工作作为重点,选择的栽培品种,能够快速适应当地情况,并保证种子的优质性,这样能让整个水稻栽培真正实现优质、无公害。对栽培品种进行选择时,要选择抗性强、株型紧凑、抗病能力好、品质高的品种,还要保证生育期适宜,促进日后实现高产稳产。在种子的挑选中,要确保整齐度,还要重视种子水分含量、净度、发芽率等参数,选择上乘种子栽培,避免影响产量。

2、种子处理

①晒种

种子处理中,晒种处理方法,主要让种子在光照下得到充分晾晒,通过晒种使其成活率提高。实际进行晾晒时,需要放置在阳光下72h左右,期间要确保种子均匀摊铺,并在此期间,翻动1~2次左右。翻动时要保证动作轻柔,避免因为力度太大使种子出现破损。完成晾晒工作后,其内部的淀粉,可顺利转化成可溶糖,可显著提升种子成活率。通过适当晾晒,还能将种子表面病菌灭杀,显著增加了种子的抗病能力。

②种子消毒

对种子进行消毒时,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首先,物理法。等离子处理、温汤浸种,都属于这种措施。其次,药物浸种。实际进行催芽播种前,作物种子可通过药剂进行消毒,利用这种方法,可对常见病虫害进行预防。进行浸种时,用氰烯菌酯2000~3000倍液浸种2~3d,再以此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如果想将发芽率提升,还要在其中加入适当比例三十烷醇微乳剂。捞出后,种子包衣。用40%水稻苗病清或水稻灭枯净50g拌湿籽12.5kg,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防治多种病害。在这些病害中,主要作用于立枯病等土传病害,同时对青枯病有预防效果。

二、苗床处理与育苗

首先,将苗床处理工作加大重视,并将此工作做好。对苗床土壤充分了解,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通过相关仪器,土壤情况及苗床平整度进行检测。选择优质肥沃无盐碱无草籽的园田土或旱田土,通过培肥和粉碎以及过筛等过程制成营养土。配制营养土期间需要按照每300kg土+50kg人畜腐熟粪肥进行粉碎过筛;同时还需要应用壮秧营养剂以及调酸营养剂根据每180kg营养土+4kg壮秧剂混拌,在这样的应用配比下可以确保实现幼苗生长,减少苗期生长期间有病害问题出现。

三、水稻苗期管理关键技术

1、苗期水分管理技术

水稻出苗阶段,做好水分的调控较为关键,土壤相对含水量需要超过80%。因育苗温室内温度较高,蒸发量大,所以每天都要进行补水作业,但在阴天时则可以不进行补水。幼苗长出以后盘土是否发白以及秧苗是否存在卷叶为标准,按需随时进行补水。每次补水期间都需确保秧盘土水分饱和,可应用微喷技术完成喷水作业,一般标准是棚室中央水分合适后,棚边最好人工补水,做到棚内水分均匀。

2、苗期温度管理技术

水稻处于苗期阶段时在晴天状态下育苗棚内中午的温度最高可达40℃,对秧苗生长有较大危害,秧苗容易发病。进行降温处理时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通风处理就是关键内容,需要在晴天时做到早通风,通风要在温度升高之前完成,避免温差过大而出现苗期病害。还要注意补水工作,中午通过补水,能让温度下降3℃,这样可以保证棚内温度≤35℃。一般要求在水稻1叶1心时温度控制在25℃,2叶2心时温度控制在20~25℃,3叶1心时要控制在22℃以下。

3、苗期施肥技术

在1叶1心期喷施“断奶肥”,结合施用多效唑、尿素(1%)、磷酸二氢钾(0.25%)。2~3叶时苗床用硫酸铵50g/m2,追肥后浇清水洗苗。

4、苗期炼苗技术

通风是保障工厂化育秧的重要措施,可以换气也可以降温调湿,还可以炼苗。出苗阶段以闭棚为主,根据需要适当通风。1叶1心~2叶1心期,白天通风且夜间闭棚。2叶1心期之后,因为气温的逐渐升高,可以全天通风不闭棚已实现降温炼苗。

四、秧苗移栽

在水稻秧龄达到35d以上4片叶以后,即可进行移栽。在移栽作业中,本田和幼苗之间,如果有较远的距离,需要进行中途运输,此时就要将幼苗根部保护好,避免根系遭受损伤。对幼苗实施插秧时,要结合当地温度来进行,必须确保风力<3级,还要保证温度持续在13℃以上,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可正常进行作业。插秧期间,每穴种植株数要>3株,但最多要≤6株。如果没有合理控制插秧,就可能造成秧苗死亡。插秧的深度也要严格把控,一般要>1.5cm,最深需保证≤2.5cm。对于具体规格来说,行距通常为30cm。如果要进行大规模种植,可以通过机械设备辅助,实现机械化插秧,把各项参数设置好即可,这样还能减少缺苗问题出现。

五、肥水管理

水稻进行栽培时,要对叶片变化进行认真观察,结合具体情况,对是否缺肥、缺元素等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植株整体长速较慢,在分蘖期时分蘖受阻,此时说明作物缺氮。如果植株呈现直立状,同时叶片的颜色暗淡,此时说明磷元素缺失。进行作物栽培时,有两个阶段需肥量最大,首先是分蘖的前后期,其次为灌浆左右,在这两个生长阶段,必须将水肥管理工作全面做好,对水稻长势、长速进行控制。在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种植人员要控制好施肥量,一般稻田耕整前,按照每公顷的种植面积,有机肥应用2000kg、复合肥应用370kg,将其作为底肥施加。当处于分蘖期时,按照每公顷面积,氮肥为150kg、磷肥40kg、钾肥100kg进行应用。生长到扬花、灌浆期时,主要选择钾肥施加,这样能保证颗粒饱满。进行灌溉管理时,要将对应的计划制定出来,虽然水稻比较喜水,但也不能过量灌溉,只需保证生长所需即可。处于插秧时期时,整个水田要保证为浅水状态,这样才能对分蘖、活苗进行促进。生长到分蘖末期时,此时的幼穗逐渐分化,茎蘖数如果>80%,此时即可展开排水烤田,此类田间透光性、通风性进行推进,确保根部能够顺利生长,同时将抗倒伏能力增强。在具体操作中,可按照分批次烤田方式展开,田块如果已经出现裂缝,走进其中不陷脚,此时即可进行润水,持续展开3次左右到拔节期。为了避免颖花退化问题出现,孕穗开花时,要进行间歇性灌水,主要为3~6cm的浅水。

六、化学除草

水稻的栽培和生长,会遭受杂草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需要进行化学除草。即在水田耙地后移栽前48~72h,用12%噁草酮或60%恶草丁草胺类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水稻移栽后10~12d时应用69%苄嘧苯噻酰可湿性粉剂加丁草胺进行二次封闭处理,在分蘖末期时,可以应用五氟磺草胺加氰氟草脂或二氯喹酸等药剂进行茎叶处理即可,在喷药的前24h,要及时将排水工作做好,并在喷施的24h后复水,保水7d左右。

七、水稻病虫害防治

1、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水稻全生育期可感此病,且苗期、分蘖盛期、抽穗初期感病概率更大。主要因为稻瘟病的病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流行年份会减产10%~20%,严重的时候达40%~50%,局部地区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发生于3叶期~抽穗期且在分蘖期~拔节期,发病情况较为严重,根据叶片病斑不同可分为四类: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根据不同发病部位、发病时期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和穗颈瘟以及谷粒瘟。

发病条件:稻瘟病发病有利条件是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农户在插秧后盲目追施氮肥,加强水层管理,使水稻前期生长过旺,无效蘖多,田间透光性差、贪青,降低了水稻的抗病能力,人为地造成了稻瘟病发病条件。

防治方法:①精选抗病品种:如辽粳系列、辽星系列品种等;②清理田间:把田间稻草及时清理干净,田间稻草、稻茬进行充分燃烧,以此将田间的病原菌减少。③种子消毒:选用咪酰胺和菌虫清等药剂浸种。④科学管理水肥:增施磷钾肥并进行合理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方肥料。⑤加强药剂防治:稻瘟病发生初期需要使用13%春雷·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以及40%稻瘟灵乳油等喷雾。

2、纹枯病

在苗期~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会在接近水面部位出现暗绿色小斑,然后发展成椭圆形,或者云纹形,湿度比较低时,中部表现为淡黄或灰白色,边缘部位为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会融合成大病斑,严重时会造成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

发病条件: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

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

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加强栽培管理并施足基肥且做到追肥早施,不能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利用配方施肥技术确保前期不披叶,同时在中期不徒长,到了后期时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②药剂防治:抓住防治时期,分蘖后期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首选5%井冈霉素水剂兑水50L泼浇或30%苯丙甲环唑、噻呋酰胺等兑水喷雾。

3、稻曲病

稻曲病也叫做黑穗病和绿黑穗病,还有谷花病和青粉病称呼。这种病害只出现在水稻穗部,对植物造成影响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谷粒。

针对此疾病的发病田间进行分析在气温方面如果处于24~32℃区间内就会为病菌的发育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但最佳的温度为34~32℃。如果气温不足12℃或者在36℃以上就不会生长,疾病病菌在进行侵染时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般会以孕穗到开花时期内为主,在植株不断生长的情况下花器也会因此受到危害并导致谷粒因发病形成稻曲。

防治时所用的方法是选择抗病品种并避免病田留种,发病期间要及时摘除并销毁病粒。施肥技术也要进行改进并保证基肥要足且慎用穗肥,选择配方施肥的方式。

药剂防治:破口前用含有三唑酮类的药剂兑水喷雾。施药时可加入三环唑或多菌灵兼防穗瘟。

4、二化螟

二化螟俗名钻心虫﹐也叫蛀心虫或蛀秆虫。幼虫蛀食茎秆﹐造成枯心。是水稻的劲敌。二化螟以幼虫越冬并集中在稻内。辽宁地区每年发生2~3代。

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

农业防治是主要采取消灭越冬虫源、灌水灭虫、避害等措施。

药剂防治用含有氯虫苯甲酰胺成分的药剂每亩20~50g兑水喷雾,二次用药可全程解决二化螟的问题。

5、稻飞虱

稻飞虱这种害虫属于迁飞性害虫的一类,具有较强的趋光性,虫害在稻田中的出现和外来虫源进入当地时间具有一定关联。大部分种植地区害虫迁入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左右。当害虫迁入后数量也会随之不断增多。经过2个月左右的繁衍,可以出现第4代害虫。通常来讲,从迁入到回迁,一般会经历3个月左右,在第4个月左右时,到达了第6代鼎盛时期。这种害虫会严重伤害植株,会对叶片汁液造成吸食,如果无法及时管控就会导致产量降低。如在分蘖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10头、孕穗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5头时就达到防治指标了,该立刻喷药防治。防治稻飞虱宜选用噻嗪酮、噻虫胺、烯啶·吡蚜酮、吡虫啉等药剂。注意事项:①施药量要充足,每亩需喷足药液30kg;②喷药时要尽量对准稻丛基部(因稻飞虱多集中在基部为害);③喷洒要均匀;④施药时田间要保持一定水层(以保持5cm左右的浅水层为好);⑤补施药的田块应轮换喷施药剂;⑥高温天气期间应避免中午施药。

综上所述,对于种植人员来说,为了保证能够实现高产稳产,同时满足市场需求,高产栽培技术,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在水稻的栽培中,将其贯彻应用于生产中,通过技术辅助,提高水稻的品质、产量,以此确保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并推动产业实现持续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