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玉米各环节栽培技术具体实施的广泛研究
作者: 田建峰近年来玉米栽培工作在我国各地广泛开展,多种不同类型的栽培技术也在随之广泛应用。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很多地区栽培玉米时,在玉米系列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方面仍存在欠缺。为改变这一现状,这正是本文围绕高产玉米栽培技术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高产玉米栽培技术应用价值
1、提升经济效益
在玉米的栽培工作中,不同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够促使农户不断提升玉米的专业栽培能力,保障玉米的产量获得有效提升。从而充分发挥出玉米的经济化栽培价值,促进玉米栽培的经济效益提升,农户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2、满足市场供给
高产栽培收获后,玉米作物具备耐储存、方便运输、环境适应能力强等多方面的优势特点。能够直接食用或加工成为饲料、药品、工业原料等不同的玉米产品,向市场源源不断供给,充分满足市场与群众对玉米的需求。
3、提高栽培效率
高产玉米栽培技术的应用,现阶段在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多方面,具有较强的现代化、科技化特点。将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不同的机械设备,与滴灌等先进的现代化栽培技术相结合运用,促进玉米的整体栽培质量与效率提升。
二、常见的玉米栽培技术
1、种子处理技术
玉米正式播种栽培前,需要对玉米种子进行合理的处理。首先,农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类型的玉米品种,如根据光照、气候、水源、地形、降水量等方面情况,选择中熟或晚熟品种。同时农户需要注意选择抗病灾能力较强的玉米品种,能够有效降低玉米后续生长时,产生病虫害的概率,有助于保障玉米实现高产。其次,选定玉米种子后,农户需要将种子进行拌制与浸泡处理。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按照一定的比例与水分均匀混合进行泡种,能够杀灭种子表面可能存在的细菌,提升玉米种子各方面的性能。最后,玉米种子充分浸泡一段时间后,农户需要进行晒种处理。选择栽培田中光照充足的区域或较为晴朗的天气,将全部的玉米种子均匀摊铺晾晒,充分吸收蒸发种子内部的含水量,提高种子的活性与后续生长时的发芽率。
2、整地技术
玉米种子处理后农户需要选择所在地土质较为肥沃、内部含水量与化学营养物质充足、透气性能良好的土壤地块,作为玉米的栽培播种地,选定后需要将土壤进行整地处理。可以采用旋耕或深翻的手段将土壤进行处理,或将土壤进行适当的碾压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土壤的板结程度,使土壤更加疏松。有助于玉米根系部位从土壤中充分汲取到养分茁壮生长,实现高产。整地过程中将土壤内部的树根、垃圾、石块等杂物进行彻底清除,使土壤处于光滑平整的状态,为玉米后续的播种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整地后农户可以将翻耕出的深层土壤进行晾晒处理,能够杀灭可能存在的有害细菌与虫卵。其次,在正式播种前农户可以使用专门的仪器,对土壤的营养物质含量、酸碱度、土质系数等方面情况进行再次检测,确保土壤状况良好适合播种。如果检测后土壤的各项性能指标不达标,农户可以适当施加有机肥料进行改良。
3、播种技术
玉米种子正式播种前,农户需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玉米的具体品种类型,选择合适的季节进行播种。如春玉米可以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阶段播种,对于夏玉米农户可以选择在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阶段进行播种。同时温湿度因素通常会对玉米是否能够顺利播种产生直接影响,农户在播种前需要对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天气状况等进行充分考虑,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播种。其次,玉米种子在播种过程中,农户需要注重将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播种时应避免过于密集,防止玉米后续生长空间不足,出现茎秆较细、容易倒伏等不良情况,无法有效达到高产栽培的目的。对于体型较大或叶片面积较大的玉米种子,播种时可以适当减少栽培密度,体型较小且叶片面积狭窄的玉米品种,农户可以适当扩大栽培密度。此外,播种过程中农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玉米种子的播种深度与间距,避免播种过浅影响玉米生长。
三、玉米高产管理要点
1、定期进行水肥管理
水分与养料通常属于玉米生长的必需品,为了保障高产,农户在栽培后需要注重定期加强玉米的水肥管理。
第一,在玉米施肥前农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化肥,将玉米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成分,与栽培地土壤中包含的各类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比较存在的差异,选择最合适类型的肥料进行施加,并且可以对玉米是否需要施加底肥、追肥进行合理推断。例如,通过对土壤的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在养分含量较为充足的土壤地块中,农户可以施加合适剂量的钾肥、氮肥与农家肥。并且在后续施肥过程中,可以按照土壤的肥力等实际情况,将肥料类型进行灵活调整。
第二,农户在玉米的施肥管理中,需要根据玉米的具体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施肥量。在确保玉米栽培田地土壤水分充足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施肥量,并严格遵循少量多次的施肥要求。首先,在玉米生长至拔节期与大喇叭口期时,通常对养料的需求量较大,农户需要适当增强施肥力度,选择尿素等肥力较强的化肥进行施加,或将多种不同类型的化肥,按照合适的比例均匀混合施加,提升玉米的生长速度。如果施加多种化肥需适当减少施肥量,避免烧灼玉米植株。其次,在玉米的穗期,玉米迈入关键的生长时期,农户需要适当增大施肥量,保障养分供给充足,使玉米能够及时分蘖,农户可以将栽培地土壤进行中耕处理,之后施加专门的穗肥。
第三,玉米的灌溉管理中,农户同样可以根据玉米的具体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灌溉量。玉米大喇叭口期需要注意足量灌溉,玉米穗期需要提升灌溉次数与频率,避免出现水分短缺情况,对玉米的粉质造成不良影响,玉米容易无法实现高产。玉米中后生长阶段,需要根据玉米缺水情况控制灌溉量,如果玉米缺水需要及时灌溉,避免玉米出现过早衰老的现象,保障玉米果实饱满,为丰产收获做好准备。同时农户可以根据降水量与气候湿度,选择合适的玉米灌溉方法。在夏季等降水量高峰期,每次降水后农户需要及时、仔细观察玉米栽培田地情况,如果玉米田中存在大量的积水需要及时清除。对于部分地势低洼的玉米田,降水量较多时,雨水极其容易大量积聚,农户可以在灌溉管理时,修筑相应的排灌设施。
2、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
玉米栽培过程中除了播种与田间管理等,最终的收获环节同样可能影响玉米的高产,因此农户需要注重合理控制玉米的具体收获时间。
第一,通常情况下多数玉米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下旬左右,正式进入成熟期与收获期,农户为了确保玉米在该期间内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可以将收获时间进行适当延后,采用晚收的方法进行收割玉米,有助于玉米迅速灌浆与后熟,促进玉米内所含的水分降低,提升整体的产量。
第二,玉米的适宜收获时间,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温度情况进行判断。通常情况下,玉米的秋季收获期间,不同地区通常具有不同的温度,在收获过程中必须按照所在的实际温度情况,选择收获时间段。如果10月左右的玉米收获季节温度较高,农户需要注意将收获时间进行适当延长。并且如果所在地区收获时节的气候条件较为干燥,玉米栽培农户同样需要注意将收获时间,进行适当的延长处理。相反如果所在地区的温度较低,并且气候条件较为潮湿,农户需要注意将玉米的实际收获时间进行适当提前。降低不良天气条件,可能对玉米的顺利收获造成的不良影响,保障玉米有效实现高产。
第三,玉米的收获时间,可以根据玉米的实际收割方法进行判断。农户可以在玉米收获过程中,根据玉米在全部生长阶段中的实际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收割方法,保障玉米在收获时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同时在玉米的收获过程中,农户可以选择将玉米的果实籽粒,与玉米秆相互分离收割。采用专门的收割机、切割机、搅拌机等机械设备,借助机械的力量可以将玉米秆切割处理,与玉米籽粒进行分离。切割后可以将切割成不同段的玉米秆进行晾晒处理,晾晒时需要严格控制时间,确保玉米秆充分晒干。之后农户需要将晾干后全部玉米杆的剩余部分,利用粉碎机等机械设备,进行彻底粉碎处理。并且可以在粉碎后将废弃物进行再加工改造,制成牲畜饲料或燃料进行循环利用。
第四,农户可以根据玉米在成熟期的具体色泽变化,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实现高产。通常情况下在玉米的苞叶颜色出现发黄变化后,1周左右时间后,农户可以观察到玉米的籽粒,出现乳线消失的情况,此时可以对玉米进行收获处理。并且可以在玉米的成熟期间,根据玉米蜡熟期到完熟期的具体色泽变化规律,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玉米能够实现大幅度增产。
3、开展信息化栽培管理
在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农户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技术与相关的系统、设备,对玉米的高产栽培工作实行信息化形式的管理,更加高效便捷实现玉米高产。
第一,农户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结合先进的大数据库、大数据系统等,在玉米的水肥管理工作中,搜集整合与分析计算相关的参数信息。能够更加精准计算出玉米生长所需的水分与养料需求量,从而施加适宜量的水肥。同时农户可以在玉米的栽培过程中,与后续的相应田间管理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玉米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在玉米出现营养不良、长势畸形等不良问题时,大数据系统能够及时发现进行预警,并辅助农户查明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性采取补救处理措施。
第二,农户可以利用卫星监测形式的信息化技术,建立对应的卫星监测系统与信息化监测管理平台等,对玉米播种前土壤整地翻耕的栽培流程环节实行管理。土壤整地过程中,农户能够通过卫星监测系统的定位功能,结合管理平台,对玉米栽培田地土壤的翻耕深度、土壤疏松度、土质条件、土壤表面障碍物等方面情况,搜集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管。例如,农户在土壤整地过程中,能够通过卫星定位系统与平台,发现整地工作存在土壤翻耕过浅的问题,及时进行将土壤进行深翻处理,并将翻耕深度加以合理控制,营造良好的播种条件。同时农户可以利用卫星监测技术,掌握整体的土壤整地效果,可以从监测土壤表面杂物是否获得彻底清理、土壤内部有害细菌、害虫卵是否获得彻底杀灭等方面要素,进行判断与保障整地效果。播种过程中,利用卫星定位系统的监控功能,农户可以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与播种密度、深度。
第三,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农户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相应的智能化、自动化检测设备,判断检测所在的土壤、地质、水文、气候条件等方面信息,明确符合所在地实际情况的选种要求,科学合理选择出合适的玉米品种。同时人工智能信息化检测技术,除了选择玉米品种,还能够辅助农户对种子进行处理,能够在化学药剂泡种过程中,实现对玉米种子的浸泡温湿度智能化调控,并对玉米种子的具体浸泡时间、相应化学药剂混合调配比例、用量等,实行科学控制。在玉米种子浸泡后的晾晒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与检测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辅助农户,对晾晒时间、玉米种子催芽、催熟等进行控制。
4、强化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产生通常会对玉米的高产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需要利用防治技术加强管理。
第一,农户可以使用化学与物理形式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防治过程中根据玉米栽培地中病虫害的具体类型,选择出针对性的化学药剂。基于避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与空气质量的考虑,需要尽量选择低毒低害的化学药剂,并将化学药剂的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选择喷雾形式喷洒化学药剂,使用量更加精准合理。例如,在常见的螟虫类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玉米如果属于新叶生长阶段,农户可以选择苏云金杆菌类型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对于大喇叭口期的玉米,滋生螟虫时,农户可以选择合适比例的晶体敌百虫等化学溶剂进行防治。物理防治中农户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物理设备,对害虫进行诱杀。例如,使用频振式杀虫灯、紫外线杀虫灯等,安装在玉米栽培田地中病虫害易发区域,能够吸引具备趋光性能的害虫前往,有效实行诱杀。同时农户可以自行制作诱捕器,布设陷阱诱杀玉米田中的害虫。在诱捕器附近可以放置害虫喜爱的食物气味等引诱害虫,诱捕器上可以涂抹胶水,以便牢固粘贴吸引到的害虫。
第二,农户可以选择玉米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病虫害产生时进行实地调研,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料,明确害虫的具体类型与对应的天敌关系。之后根据害虫的生长周期、习性、飞行爬行规律等方面细节情况,将对应的天敌引入玉米田中,使天敌对害虫进行有效抑制,达成防治目的。同时农户可以使用先进的生物型药剂,进行玉米病虫害防治,具有污染小、不易造成农药残留、防治效果强、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方面的优势特点。
第三,农户可以采用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定期清除杂草,与开展水肥管理养护等农业形式的田间管理措施,在精心管理养护下使玉米更加健壮生长,提升抗病灾能力,降低产生病虫害的概率,达成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例如,农户可以采用轮作倒茬的农业防治措施。在玉米正式播种前,对于播种土壤,农户可以进行浅耕灭茬形式的处理,在清理土壤表面的杂物时,注重将田内的秸秆进行彻底清除。并且在玉米出苗后,农户同样需要注意将玉米苗周边区域中,存在的秸秆或其他覆盖物进行彻底清除,抑制有害细菌与病菌的滋生,做到从根源上扼杀害虫的生存环境。
综上所述,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直接影响玉米的整体栽培质量与产量。必须聚焦经济效益、市场供给、栽培效率等方面高产玉米栽培技术的应用价值,结合玉米常见的高产栽培技术采取相关高产栽培要点,保障系列玉米高产栽培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