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应用
作者: 张长旭 郭百松在寒地水稻栽培中,病虫害防治是贯穿于栽培全过程的重要工作,通过加强病虫害科学防治,能够为寒地水稻高产稳产打下坚实基础。寒地水稻常见病虫害包括恶苗病、立枯病、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细菌性褐斑病等病害,以及潜叶蝇、二化螟、负泥虫、稻螟蛉、稻飞虱等虫害,在病虫害防治中要综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技术,这样才能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带来的影响,从而为实现寒地水稻产量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一、寒地水稻常见病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1、恶苗病
(1)发生规律
恶苗病主要危害寒地水稻苗期,是寒地水稻栽培中的常见病害,可造成寒地水稻减产15%以上。恶苗病的病菌从秧苗的伤口处或者芽鞘处侵入,当发生恶苗病时,秧苗的高度明显高于健康苗,出现徒长现象。病苗的叶鞘高出健康苗1/3左右,叶色较淡、细长,根系发育不良,可导致秧苗枯死。枯死的植株表面会生出分生孢子,继续传播恶苗病,可造成苗床上大面积秧苗感染。当大棚内温度在25℃-30℃之间时最易于病菌繁殖与入侵,并且恶苗病病菌会潜藏在种子内部越冬,次年继续传播恶苗病。
(2) 防治技术
①寒地水稻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咪鲜胺等药剂的抗药性有所增强,在防治恶苗病时不能单一采取包衣的防治措施,而是需采取包衣+浸种的方式实施双重防治。包衣剂选用氟环·咯·精甲、精甲·咯菌腈、精甲·嘧菌·戊唑醇、恶霉灵·精甲霜·氰稀脂等药剂,按照各种药剂的使用说明配制成药浆,将种子混入药浆中均匀搅拌,再阴干12h,最后浸泡到药液中7d左右。浸种药剂选用戊唑醇、种菌唑、氰烯菌酯、咯菌腈等药剂,药液温度控制在12-15℃,将种子完全浸入药液中,每日搅拌2次,以确保种子与药液充分接触。在种植寒地有机水稻时,可以选用1%的石灰水或寡雄腐霉1500倍液生物制剂进行浸种。
②在机播种子时,对不同批次种子每播2床后清洗一遍播种器具,可防止恶苗病菌交叉感染。
2、立枯病
(1)发生规律
立枯病是寒地水稻苗期经常发生的病害,其与床土酸碱度、播种量、品种、播种时间、喷灌以及棚内通风条件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当苗期温度变化较大、秧苗水分失衡、土壤粘性偏大、化肥施用过量、通风炼苗不及时时,易发生立枯病。立枯病主要发生在秧苗3叶期以内,发病秧苗茎基部腐烂,生出赤色霉状物质,秧苗逐步枯萎而死,降低了秧苗成活率。
(2) 防治技术
①对床土调酸处理,适宜的pH值范围为4.5-5.5,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土传病害。如果在苗期使用壮秧剂,需适当提高pH值,为6.0左右,调酸药剂为硝基腐殖酸或固体硫酸。
②播种前对床土消毒,消毒剂选用氰霜唑+噁霉灵、精甲·噁霉灵等药剂,可以适量掺入一定比例的壮秧剂,拌入床土中,不得在床土表层喷施药剂,以免产生酸害。
③在大棚育苗阶段加强苗床管理,做好防寒、控水、控温工作,以培育壮苗,提高秧苗自身抗性。当秧苗1叶1心期时通风炼苗,降低棚内温度和湿度,控制秧苗徒长。通风时采用渐进式通风,以提高秧苗对温度的适应性,一般在早上6点左右通风炼苗,待秧苗2.5叶期后要及时对床土补水,以满足秧苗生长需求。
④立枯病的初期防治中,要在秧苗1叶1心后喷施氰霜唑+噁霉灵、精甲·噁霉灵+芸苔素内酯进行防治。秧苗在进入到3叶期时容易发生立枯病,此时可以采用枯草芽孢杆菌进行防治,对发病较为严重苗床灌水,水层高度达到苗高2/3左右,施用枯草芽孢杆菌消除病菌。在发病初期还可以使用氰霜唑、甲霜灵、硫酸铜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3、稻瘟病
(1)发生规律
寒地水稻栽培中常见的稻瘟病主要为叶瘟和穗颈瘟,病菌在空气湿度较高、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分生出孢子,短时间内形成附着孢入侵水稻植株。当选用抗病性较差的水稻品种时,一旦达到发病条件,即便在前期发生过叶瘟,后期也可能发生穗颈瘟。寒地水稻叶瘟病多发生在7月下旬-8月上旬,此阶段降雨量多且温度偏高,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当水稻进入抽穗扬花期后易发生穗颈瘟,可导致水稻产生大量白穗或者瘪粒。
(2) 防治技术
①种植抗病品种,在天气和栽培条件适宜发生稻瘟病的情况下,要积极施药1次。如果选择种植抗病性较差的品种,则要根据天气和栽培条件适当施药2次,以降低稻瘟病的发生概率。
②叶瘟防治要提早,在发病初期及时打药。穗颈瘟以预防为主,需在破口期、齐穗期各喷药1次,也可以根据寒地水稻品种和穗颈瘟发病风险等级、栽培条件以及天气状况等确定喷药次数。选用药剂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春雷·寡糖素、多抗霉素、春雷·井冈等生物药剂,或者选用甲硫·戊唑醇、稻瘟·氟环唑、嘧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吡唑·氟环唑、甲苯·嘧菌酯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对于部分极易发生穗颈瘟的地块,可将防治穗颈瘟的药剂与稻瘟灵配合使用,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纹枯病
(1)发生规律
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寒地水稻叶鞘和叶片上,在纹枯病病菌感染水稻植株初期,距离水层最近的叶鞘部位出现水渍状病斑,病斑从暗绿色发展成灰绿色,导致叶片腐烂,穗茎部受到病害影响不能正常抽穗,千粒重明显下降。纹枯病的菌核可藏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成为初侵染源,当水稻进入孕穗期前后,纹枯病受高温高湿影响会加快病菌传播速度,可导致大面积水稻植株受害。如果在水稻种植中偏施氮肥、过于密植或连续深水灌溉,则会加重纹枯病的危害。
(2) 防治技术
①在稻田整地灌水后,使用工具打捞漂浮在水层上的菌核,将菌核集中带离水田处理干净,之后才能移栽秧苗。
②纹枯病防治的重点时期为水稻分蘖期到孕穗期,在此期间如果发病率超过20%,则要在防治穗颈瘟的同时兼防纹枯病,向田内喷施井冈·蜡芽菌、申嗪霉素、多抗霉素、井冈霉素A等生物药剂,或者选用无毒高效的化学药剂,如氟环唑、井冈·三环唑、稻酰·醚菌酯、噻呋酰胺、四氟醚唑·嘧菌酯等化学药剂。
③为提高水稻植株的抗倒伏性,可在水稻拔节前喷施可溶性无机硅防治纹枯病。
5、稻曲病
(1)发生规律
近年来,寒地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范围有所扩大,对水稻产量带来的影响越来越严重,需对已经发生稻曲病的地区重点进行病害防治。稻曲病主要发生在水稻穗部,对谷粒造成危害。受害谷粒内部组织出现膨大的菌丝块,逐步破裂,散发出墨绿色粉末,导致水稻千粒重下降。当气温为24℃-32℃且连续阴雨天气时易发生稻曲病,根据水稻品种不同,发生稻曲病的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如果在大田栽培期间偏施氮肥、深水灌溉、过于密植,则会增加发生稻曲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2) 防治技术
水稻破口期是稻曲病防治的关键时期,需在水稻破口前7d进行喷药。如果在喷药过程中或喷药后短时间内发生降雨,则要在7d后补喷。在喷药时可以选择井冈·蜡芽菌、井岗霉素A、申嗪霉素等生物药剂,也可以选择稻瘟·氟环唑、嘧菌酯·戊唑醇、碱式硫酸铜、戊唑醇、井冈·三环唑、苯甲·丙环唑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6、细菌性褐斑病
(1)发生规律
细菌性褐斑病主要危害寒地水稻的叶片、叶鞘、茎秆、穗部,发生病斑部位逐步变成灰褐色,对水稻植株组织造成破坏,导致谷粒受损。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生与插秧密度大、氮肥用量高、连续阴雨、土壤水分含量高等因素有关,尤其对于长势过旺的稻田,如果遇到阴雨低温天气,则会加速病菌传播,可同期发生稻瘟病,并加重病害。
(2) 防治技术
①选种抗病性良好的品种,及时清理稻田边上的杂草。在大田管理期间,采用浅湿交替灌溉方式,应控制氮肥用量。
②在阴雨天气过后,全部喷施叶枯净胶悬剂、叶枯灵可湿性粉剂或消菌灵可湿性粉剂兑水配制的药液,用于预防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生。
③如果同时发生细菌性褐斑病和稻瘟病,可以采用噻霉酮、噻唑锌、终生菌素、氯溴异氰尿酸等药剂进行防治,分别在水稻抽穗前和齐穗期各喷施1次药剂,可达到同时防治两种病害的效果。
二、寒地水稻常见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1、水稻潜叶蝇
(1)发生规律
潜叶蝇是黑龙江地区寒地水稻种植过程中最为常见的虫害之一。通常情况下,1年4-5代,以成虫的形态潜藏于稻田内或是田边的杂草中越冬,翌年4月,成功越冬的潜叶蝇成虫开始活动,在杂草的叶片上产卵,幼虫孵化后,危害杂草,第2代幼虫危害水稻。
(2) 防治技术
①加强田间管理,采取浅水勤灌的方式,大雨过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稻田内水深过大,造成淹苗的情况,由此能够使潜叶蝇的落卵量大幅度减少,从而达到降低虫口基数的效果。
②插秧前48h左右,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剂,对苗床进行覆盖性喷施。秧苗移栽前的5-7d,向苗床喷施噻虫胺,并加入适量的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这样能够使缓苗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返青期将会缩短。
③当田间水稻受害株率超过5%时,可选用以下化学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丙吡醚等,以喷雾的方式防治,能有效杀灭潜叶蝇幼虫。
2、水稻负泥虫
(1)发生规律
负泥虫在黑龙江地区1年1代,成虫会潜藏于田边的杂草内越冬。成虫会将卵产于秧苗叶面靠近叶尖的位置处,每个卵块内卵的数量为1-27粒不等,孵化后的幼虫会以群集的形式危害叶片,防治不及时,会造成水稻减产。
(2) 防治技术
①在黑龙江地区寒地水稻稻田内,负泥虫的幼虫通常在每年的6月盛发,此时可向田内灌水,使水深达到秧苗尖端以下,以确保苗尖露于水面之上,待到清晨时,将幼虫扫落至水中,随后将水快速排干,以此来消灭幼虫。
②秧苗移栽前5-7d,喷施噻虫胺,用药1次能够对负泥虫起到60天左右的防治效果,并且还能兼防潜叶蝇等害虫。如果稻田内每百株的负泥虫幼虫超过30头,则应选用如下药剂:甲维盐、噻虫胺等,以喷雾的方式防治,用药时应当控制好浓度和剂量,以避免产生药害。
3、稻螟蛉
(1)发生规律
稻螟蛉是黑龙江地区寒地水稻种植中的次要害虫,最近几年呈现出高发的态势。通常1年2代,第一代幼虫很少发生在稻田内,第二代幼虫对水稻的危害比较严重。幼虫具有假死性,受惊后,会跌落水中,之后会上其他稻株危害。气候条件对该虫害的发生具有直接影响,6-7月份若是阴雨天多,会增大二代幼虫的发生量。
(2) 防治技术
稻螟蛉具有趋光性,可以在稻田内布设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当稻田内平均每穴的虫量超过10头时,可选用适宜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以喷雾的方式给药,可提高药效。幼虫处于低龄期时,可以用生物药剂防治,药效比较好有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等。
4、水稻二化螟
(1)发生规律
二化螟主要危害寒地水稻叶鞘、茎秆部位,造成水稻枯心、枯穗。当稻田种植方式单一、秸秆还田量偏大、秧苗移栽过早、偏施氮肥、种植抗性偏低品种时,会为二化螟繁殖提供良好条件。在遇到连续高温天气时,水稻种植密度越高,二化螟的危害越大,并且药剂的防治效果也会减弱。
(2) 防治技术
①巡查稻田内的虫害情况,及时拔除被二化螟造成枯心、枯梢的水稻植株,带离稻田后集中销毁,以减少稻田的虫量。
②保护二化螟的天敌赤眼蜂,当二化螟繁殖到成虫盛期时,连续投放2次赤眼蜂,每间隔5d投放1次,投放量为每亩10000头,可以在稻田内设置6个左右的投放点。
③在二化螟成虫开始羽化时期,可在稻田内投放性诱剂,用于诱杀二化螟成虫,选用有效期较长的诱芯,定期更换诱芯。在田内可以悬挂干式飞蛾诱捕器,在稻田中间部位增加布孔密度,每亩放置2个。诱捕器距离地面0.5m,随着水稻植株不断增高,可适当提高诱捕器的高度,始终保持诱捕器的高度高于水稻叶尖10cm左右,持续诱杀二化螟2个月左右。
④在已经发生过严重虫害的稻田悬挂杀虫灯诱杀二化螟,每3公顷稻田安装1盏杀虫灯,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杀虫灯距离地面高度不得低于1.3m。在6月-8月中旬开灯,可同时防治稻螟蛉。
⑤水稻分蘖期是二化螟防治的重要时期,当水稻枯鞘率达到1%时,需喷施乙基多杀菌素、短稳杆菌或苏云金杆菌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治,或者喷施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单、四氯虫酰胺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5、稻飞虱
(1)发生规律
稻飞虱在部分寒地水稻种植区时常发生,但是虫口数量相对较小,对寒地水稻产量造成危害也相对较小。但是,从近年来寒地水稻种植现状来看,局部地区稻飞虱发生量逐年增大,需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稻飞虱主要分为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三种,黑龙江省地区寒地水稻虫害以灰飞虱为主,当气温升高、选种抗性较差品种、土壤偏酸性、滥用杀虫剂时,会增加灰飞虱的严重程度,受到灰飞虱危害的水稻植株会逐步枯死,可影响当年水稻种植产量。
(2) 防治技术
①在寒地水稻大田管理期间加强水肥管理,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适时追肥,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水稻出现徒长。
②保护稻飞虱的天敌稻田蜘蛛,利用蜘蛛降低稻飞虱在田内的数量。
③利用灰飞虱的趋光性进行杀虫,在田间安装LED诱虫灯,对灰飞虱成虫进行诱杀。对已经发生稻飞虱病害的稻田,可以采用金龟子绿僵菌、苦参碱、白僵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或者喷施呋虫胺、噻嗪酮、氟啶虫胺腈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总而言之,寒地水稻病虫害防治是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在病虫害防治中要实施科学的栽培技术,通过农业防治手段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当病虫害发生时,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防控病虫害,选用低毒高效、环境友好型化学药剂杀菌除虫,避免化学药剂产生药物残留。病虫害防治还要遵循统防统治的原则,采用“一喷多防”“一喷多效”的方法同时防治多种病虫害,从而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这样才能为安全生产寒地水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