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
作者: 孙海艳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加深,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农业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其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伴随着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对土壤、水源造成污染,还威胁到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因此,绿色植保技术应运而生,为农业生产转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绿色植保技术旨在通过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手段,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农业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依赖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来维持产量,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加剧了环境污染,还导致生态失衡,影响到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植保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绿色植保技术以生态学、生物学等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采用生物防治、农业生态工程等方法,旨在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保障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绿色植保技术,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保障人类健康福祉具有深远影响。
一、绿色植保技术概述
绿色植保技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一种新兴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具体来说,这种技术基于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指导,通过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农业生态工程、环境友好型农业投入品等手段,旨在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从而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
与传统的植保方法相比,绿色植保技术更加注重长期效益和生态安全。它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病虫害的防治,而是从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优化农田生态环境、增强作物自身的抗逆性、利用天敌等自然因素进行生物控制,以达到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
在农业生产中,绿色植保技术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气候、作物品种等多种因素,以及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通过推广和应用绿色植保技术,农业生产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压力,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从而推动整个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意义
1、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绿色植保技术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意义尤为突出。传统植保方法往往依赖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而绿色植保技术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手段,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此外,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伤害,维护生态平衡。因此,推广绿色植保技术不仅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避免有害生物传播
有害生物的传播不仅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引发人类和动物的疾病,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绿色植保技术通过综合运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方法,能够显著降低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并阻断其传播途径。相比传统植保方法,绿色植保技术更注重预防和综合治理,旨在构建一个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从根本上减少有害生物的滋生和传播。这种以生态为基础的防控策略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对环境安全无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提升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市场竞争力。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绿色植保技术通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品质的负面影响,从而显著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同时,由于绿色植保技术强调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调控,这也促进了农产品在口感、营养等方面的品质提升。因此,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是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农产品品质的有效途径。
4、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从而直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随着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认可度的提升,这类产品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场价格,为农民带来更为可观的利润。此外,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还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三、影响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因素
1、认知障碍与知识匮乏
绿色植保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普及和接受程度受到人们对其认知的限制。然而,农业生产者中普遍存在对绿色植保技术认知不足的问题。许多农民对于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存在依赖心理,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缺乏了解和尝试的意愿。这种认知障碍导致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阻碍。
2、政策引导与推广力度不足
目前相关部门在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方面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的不足限制了技术的研发、示范和培训活动的开展。同时,缺乏有效的推广机制和渠道,使得农业生产者难以获得准确、及时的技术信息,进一步制约了绿色植保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3、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现阶段,一些绿色植保技术仍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技术稳定性和效果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导致农业生产者对其持谨慎态度。再者,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同技术之间的差异性和可比性难以判断,增加了技术选择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制约了绿色植保技术的广泛应用。
四、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绿色植保技术是一种环保型的植物管理技术,它通过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农业有害生物。首先是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其次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并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此外,还需要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这些措施可以人为提高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自身抗病虫害能力。
1、加强抗性育种
在农业生态学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农作物种子的选择被视为基础且关键的决策环节。农作物的适应性、产量以及应对环境的压力都与种子选择有着直接的关联。考虑到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农药使用所带来的生态压力,农作物种植者在选择种子时,应当倾向于那些具有显著抗性的品种。这种倾向不仅是绿色植保技术的基石,也是构建可持续、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关键步骤。
为了推进这一绿色转型,各地不仅要重视,更要积极加强抗性育种的研究与实践。抗性育种,作为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育出能够抵御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农作物品种。然而,由于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各地的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程度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这就要求抗性育种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避免“一刀切”的策略。在实施具体的育种计划之前,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深入、全面调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培育出的农作物品种不仅具有强大的抗性,还能完全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
从长远来看,强化抗性育种不仅能有效提高农作物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进而保障农作物产量的稳定,更能在减少农药使用上发挥巨大作用,有助于减轻农业活动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持续加强抗性育种不仅是农业科研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整个农业生产体系向更加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的关键所在。
2、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系统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若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不仅会减产,还可能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赖于化学农药,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长期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基于此,建立健全绿色病虫害防治系统显得至关重要,其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确保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此,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构建病虫害防治系统:①定期田间调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了解其种类和数量,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②生物防治方法。利用天敌、生物农药等手段,可以在不使用或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例如,某些昆虫可以捕食害虫,而某些微生物可以分泌化学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③推广抗病虫品种也是绿色病虫害防治系统中的关键环节。通过选育具有优良抗病虫性状的作物品种,可以提高作物的自然抵抗力,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此外,合理的轮作制度、科学的施肥管理等农业措施也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它对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不合理使用农药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给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推广精准施药技术。无人机施药、静电喷雾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农药使用的精准度和效率,减少农药的浪费和流失。新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还能有效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②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替代品。通过推广环保型的农药品种,可以逐步减少对传统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也至关重要,让农民了解农药使用的安全知识和技术,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③建立农药使用档案管理制度。通过记录和追踪农药的使用情况,可以确保农药使用的安全和有效。对于违规使用农药的行为,应依法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近年来,科研人员在推动我国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健康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通过创新“零农残”绿色植保技术,构建了柑橘零农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苹果零农残绿色免套袋技术体系及草莓(经济作物)零农残绿色植保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体系不仅能够高效防治多种病虫害,还能有效控制不良自然环境对植物生长的伤害,替代常规化学合成农药使用率85%以上,生产成本节约40%以上,达到绿色食品乃至有机食品的检测标准。
五、绿色植保技术推广策略
1、做好科学培训提高植保人员技术水平
植保人员是实施绿色植保技术的核心力量,植保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直接影响到防治效果和农产品质量。为了提高植保人员的技术水平,科学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培训内容应涵盖绿色植保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操作规范、安全用药知识等方面。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植保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绿色植保技术的核心要点,确保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此外,培训还应注重培养植保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让植保人员深刻认识到绿色植保技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方式,让植保人员了解成功应用绿色植保技术的实际案例,增强植保人员的信心和积极性。在科学培训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植保人员的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植保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定期举办技术研讨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植保人员可以共同探讨绿色植保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分享成功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大资金投入注重技术研发
由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绿色植保技术才得以不断进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政府和企业作为技术研发的重要推动者,应加大对绿色植保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这不仅包括对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支持,也包括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通过资金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展绿色植保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在研发方向上,应重点关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生物农药和天敌的使用不仅能有效防治病虫害,还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绿色植保的理念。此外,智能化、精准化病虫害防治装备的研发也是重点方向。通过智能化、精准化的装备,提高防治效率,减少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对环境和农作物的负面影响。
基于此,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通过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同时,合作也有助于促进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推动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绿色植保技术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将得到显著提升。这将进一步激发农业生产者采用绿色植保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总之,绿色植保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其环保、高效、可持续的特点,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还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然而,要推动绿色植保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户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以共同构建一个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植物生长,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从而能够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地优化绿色植保技术,合理地运用在农作物生产中,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