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与装备性能优化技术手段分析

作者: 杨婷婷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有显著提升,目前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农田整地作业中,深松整地技术因良好的土壤改良效果和作物产量提升而备受关注,深松整地作业落实后,可以有效打破土壤硬层,并能改善土壤通气、渗水性能,同时还可保证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以此来为作物的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积极推动农机装备发展,提高深松整地作业的效率,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推动可持续发展农业有积极作用。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现有的深松整地机械多存在作业效率不高、能耗大等问题,这无疑会限制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并且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将现有先进技术同深松整地装备进行结合,并以此为基础提高作业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现状分析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其在应用后可通过深层次破碎土壤的方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并提高土壤的透气性、蓄水能力,以此来保证作物的根系发展,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当前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被广泛应用,但其在作业效果、装备性能、作业效率仍存在一定不足。在作业效果方面,由于深松作业深度、宽度以及破碎土壤均匀性等问题,难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这会导致深松效果无法得到充分保证。而在装备性能上,现有的深松机械还会存在能耗高、耐用性不强等问题,这会增加农民使用成本,并且会影响深松作业的普及率。另外在作业效率上,部分深松机械设计并不合理,同时作业速度较慢,导致其无法充分满足大规模农田的作业需求,限制了深松技术的推广。因此,优化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和装备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通过对深松机械进行技术改进,如采用高效能动力系统、优化深松刀具结构设计等,能有效提升深松作业的质量与效率。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深松作业的精确控制和管理,提升作业效率以及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深松整地作业的成本较高,尤其是作业过程中能源消耗较大,所以广大小规模农户难以负担。故而,在优化装备性能的同时,通过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推动农机装备的应用至关重要。

二、 农机深松整地装备的性能优化需求分析

1、农机深松整地装备作业效率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所以提高装备作业效率尤为重要。所以从实际层面出发,性能优化需要充分考虑便捷性、适应性。其中,农机操作的环境复杂多变,既包括平原麦田,同时也涉及不规则的丘陵地带,这需要装备可以适应不同的地形、土壤和条件,故而优化时应考虑引入灵活的悬挂系统,并保证可调节作业深度、厚度。同时先进技术同装备性能的衔接也十分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智能化控制系统整合到农机深松整地装备中,能切实保证精准作业,如通过导航系统控制作业路径,减少重复作业和遗漏区域,以提高作业效率。并且通过应用土壤检测技术,保证作业参数的自动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土壤硬度、湿度,确保作业效率,提升整体作业效率。

2、农机深松整地装备适应性

适应性涉及装备在不同土壤条件、作物需求以及气候环境中的应用效能。首先,土壤条件的适应性是关键,因为不同的土壤类型、含水量以及硬度等因素,对深松整体性能有直接影响,所以装备的设计需要适应沙质土壤、黏土等不同类型的需求,同时在机械结构、功率输出以及工作深度等参数上应要进行适应性调整,以便能够适应土壤的物理性变化。其次,不同作物对土壤翻松深度、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如根系深的作物需要更深的翻松,反之根系浅的作物若进行过深翻松往往会影响其根系生长。因此,需要深松整地作业的装备可以根据作物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满足不同作物的土壤处理需求。最后,降雨量、温度等,均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与土壤的处理时机有直接影响,在雨季作业时,装备应能保证防滑能力以及适应湿润土壤的能力,而在干旱、高温环境作业,装备应用后应能减少土壤水分流失,并能更好地适应硬化的土壤等。

3、农机深松整地装备耐久性与可靠性

耐久性是农机深松整地装备在长时间运作过程中,能持续稳定执行其功能,且不会出现性能衰减的问题。就实际情况而言,良好的耐久性能最大限度减少维修次数,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从而帮助使用者减少维护成本。而要保证装备的耐久性,则需要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选择高质量材料,并要对关键部件进行加固,并最大限度提升装备的抗磨损、抗腐蚀能力,保证装备的耐久性。另外要注意的便是可靠性,可靠性是指农机深松整地装备在特定条件、规定时间内,能完成既定任务的概率,并能最大限度规避设备故障,继而减少生产延误发生的概率。通常情况下提高装备的可靠性,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设计、制造、使用以及维护等方面,具体设计应在注重性能的同时,保证装备的简洁性、功能性等,避免过度复杂繁琐的设计,增加故障的发生概率。

4、优化农机深松整地装备能源效率

能源效率的提升不仅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也有利于节能减排,并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其中,优化农机深松整地装备的能源效率对于提升使用效率尤为重要,在实际操作中,深松整地装备在应用时会造成大量能源消耗,这需要在装备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如通过改进装备的动力传输系统,并使用高效的发动机、优化机械结构设计等,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同时在促进能源效率的优化上,还应考虑装备的维护、管理,良好的维护可以延长装备使用寿命,并能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防止因设备老化、故障,所造成的额外能源消费。另外,装备的节能减排问题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目前农机深松整地装备在运行过程中,能源消耗过高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会增加生产成本,同时也会加剧环境污染。针对这一现状要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优先考虑采用轻质高强度新材料,减轻设备重量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如通过改进工作部件结构的方式降低土壤阻力,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先进材料的应用,提升设备的耐用性、可靠性,以减少维修频率,降低整体能耗。并且随着近年来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积极推广绿色能源应用,替代传统化石燃料驱动的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促进装备的绿色化、低碳化运行同样有积极作用,故而应加以关注。

三、 农机深松整地装备的性能优化的技术途径

1、农机深松整地装备结构优化

在结构设计的优化上要提高其土壤破碎的效率,减少土壤的压实,所以可通过调整深松装备刀具布局,亦或是其他方式实现。例如可以对深松刀具的间距、深度进行合理确定,以此来有效破碎土块,并减少机械土壤的压实作用,并且还可运用锥形或螺旋形的深松刀等,从而在减少阻力的同时,保证土壤的翻动、松散效果。同时要对装备的适应性进行充分考虑,农田的土质、作物种类以及耕作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所以深松整地的装备应具有良好的影响,以满足不同情况的作业需求,这需要在装备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宽度、深度等参数,如可以设计具备调节功能的深松刀架,以确保装备能阻止土壤硬度、作物类型灵活调整工作深度。还可以通过应用高强度、低重量的新材料,对整地装备进行轻量化设计,以此来降低能耗,提高装备的机械性。

以可调节深松装置为例,可调节深松装置包括深松铲体、深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与力传递系统组成。其中深松铲体由高强度耐磨材料制成,深度调节机构和角度调节机构允许操作者根据作业需要,准确调整深松铲体的深度、进入土壤的角度,力传递系统则负责将力传递到深松铲体,确保作业的连续性、稳定性。这套可调节深松装置的技术中,深度调节是通过液压或机械师调节系统达成,角度调节则可通过改变深松铲体和地面的相对应位置实现,以此来适应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要求,力传递系统可通过强力的液压泵,保证动力的有效传递、利用。就实际情况而言,此种可调节深松装置的设计,能使农机深松整地装备在作业过程中,保证更灵活的适应性,从而显著提升作业效率,保证土壤整理的质量,并且这种设计还可以减少作业深度、角度不当所导致的机械损耗,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等,而通过优化后的深松铲体结构、材料,能显著提升耐磨性与抗冲击能力,继而适应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提升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整体效率,以此来满足客观需要。

2、农机深松整地装备动力匹配与传动效率优化

动力匹配的核心在于保证深松整地装备的发动机、工作机构件,可以实现最佳的能量转换效率。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必须与整地装备的工作负荷需求进行匹配,所以可通过计算整地作业负荷的特性,结合土壤类型、深松深度以及作业速度等因素,评估所需的最佳动力输出,并通过调整发动机的功率输出,亦或是应用匹配的发动机型号,确保发动机在最经济的工作区间运行,可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而在传动效率上也应采取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传动系统是连接发动机和工作机构的核心,其效率会影响能量利用率、装备工作性能。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使用先进的变速箱技术、液压传动系统等,并且要对传动系统加以调校,减少内部摩擦损失,以提升传动效率,如优化齿轮设计、使用高品质润滑油等,均可以显著降低传动系统的能量损耗。另外随着现代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安装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方式,实时监测农机工作状态,并依据实时数据调整发动机输出和传动系统,这种智能调节的机制可以保证农机在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佳的动力系统、传动效率,以提高作业效率,减少能耗。另外,在能源效率的提升上也要从动力系统的优化入手,对现有的内燃机进行改进,并且要借助工作部件设计的优化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土壤阻力,降低能量效率,如采用高强度轻质材料,以减少整体重量等方式。

以液压无级变速技术为例,此项技术是通过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配合来达到无级变速。在这一系统中,液压泵的角度可以变化,并且能改变油流的大小,以此来实现输入功率的调整。在液压马达接收到不同的油流后,即可通过调整角度的方式,来改变输出的速度、扭矩,以此来达到无级变速的目的。此项技术的应用可确保农机在不同作业条件下,均保持最佳的动力状态、运行速度,以此来提高作业的效率。此项技术的优势在于,相较于传统的机械变速装置,其具有更精确地调节动力输出,并能减少能量损失,保证能效比。并且其在具体应用上也更为简单,操作者可对作业速度进行轻松调节,这能适应不同作业条件下的需要,且无需操作者频繁换挡,以此来减轻操作者的操作强度。另外,因此系统结构相对简单,且磨损更小,故而在日常应用中维护成本也更低,所以在进行设计优化的过程中可考虑应用更为先进的变速技术。

3、农机深松整地装备控制系统优化

深松整地装备控制系统的优化是保证土壤处理精准度、有效性的重要路径。首先,要注意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在实际作业中,土壤性质、湿度等参数会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控制系统能进行快速反应,以此来调整作业深度、强度等,并且通过提升控制系统的算法效率等,采用高效的信号处理和反馈机制,以此来显著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保证深松作业的连贯性、均匀性。其次,要保证对作业参数的精准控制,即根据土壤情况等,调整作业参数,所以可考虑集成土壤监测技术,以监测土壤硬度、湿度的变化,系统调整作业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土壤处理效果,并减少能源消耗和机械损耗。最后,要注意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耐用性,农业生产环境复杂,常要面对高温、高湿等情况,所以需要控制系统的组件、材料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耐用,这样方能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行。

目前高科技的智能化改造是保证控制系统可靠性、耐用性的常用措施,但为保证成本,实际上可通过有效的技术设计途径达成目标。以改进液压系统为例,在传统的农业深松整地装备中,液压系统是保证装备深松作业的关键,但高强度的使用会导致液压系统的故障率增加,导致其可靠性、耐用性下降。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多种技术途径的优化,保证其可靠性和耐用性。首先,可以使用高标准的原料制作液压泵、液压缸等,如采用耐磨性更强的合金材料,此种情况下的材料成本虽然更高,但长期而言可以有效减少维修频率和替换次数,并能降低使用成本。其次,液压系统的密封性会对可靠性带来影响,所以可以考虑采用双重密封结构和耐高温、高压的密封材料,来防止液压油的泄漏,避免外部污染物侵入,以此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等。此外,不合理的液压管路布局容易导致管路振动和冲击压力增加,并会导致管路磨损和损害,而通过对液压管路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设计,如减少管路弯折次数、使用更好强度的管夹固定管路和提升增加缓冲装置等方式,减轻管路的压力波动和振动,可以有效延长液压系统的使用寿命。基于上述技术优化,能极大提升可靠性、耐用性,降低维护成本,保证生产者的生产效益,提升整体作业效率。

综上所述,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需要建立在装备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深松装备的综合性能进行优化,可以显著提升作业效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作物产量,所以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技术进行优化处理。但要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我国农业在机深松整地作业与装备性能优化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如能源效率、技术推广等,所以未来还需进一步推动技术发展,探索更为高效的设计方案,以此来不断优化作业流程,实现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继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