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麦种植技术的完善和现代化病虫害防控手段应用
作者: 马爱芹小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同时也是我国的第一粮食作物,促进小麦增产增收,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种植户经济收益有着很大帮助。当前小麦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很多种植会一直沿用传统的种植理念和种植方法,栽培管理期间如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种植技术,则会导致小麦病虫害呈现出加重发生流行的趋势,严重威胁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不利于提高种植效益和种植质量,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从优化小麦种植技术和加强病虫害防治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做好小麦新品种的筛选和推广应用,做到精细化整地,优化耕作模式,实施经量播种,合理密植,注重做好田间管理,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常见病虫害流行特点的调查和分析,明确病虫害防治期间的用药误区防治误区,要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诸多现代化防治技术充分应用其中,以此来提高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成效,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一、小麦种植技术
1、品种的选择与处理
①优质小麦品种的选择
在小麦品种选择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种植制度,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具有较高产量潜力、品质较好、抗病虫害较强、生长周期适中的品种,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当地推广应用较好的高产小麦品种有伟隆169和徐麦35。
②种子精选与药剂拌种
在播种之前,要做好种子的精选和药剂拌种工作,首先进行发芽试验,以检测种子的发芽率。待播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时,可按预定播种量播种,一般发芽率在85%~90%之间的可适当增加播种量,发芽率在80%以下的则要更换种子。在发芽率试验结束之后,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精选机进行精选,将碎粒、瘪粒、杂物等清理出来,如果没有条件,可以使用筛选、风扬等方法进行清理。在播种前10d,将种子摊放在苇席或防水布上,厚度以5~7cm为宜。连续晒2~3d,随时翻动,晚上堆好盖好,直到牙咬种子发响为止,注意不要在水泥地、铁板、石板和沥青路面等上面晒种,以防高温烫伤种子,降低发芽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做好药剂拌种,为了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多种病虫害,每10kg麦种可用辛硫磷100g,兑水1kg拌种,堆闷3~4t,晾干后干拌15%粉锈宁200g。在干旱和干热风常发区,用抗旱剂1号50g/667m2加水1kg/667m2拌种,可刺激幼苗生根,有利于抗旱增产。在高水肥地播种前用0.5%矮壮素浸种,可促进小麦提前分蘖,麦苗生长健壮,并对预防小麦倒伏有明显效果。在缺某种微量元素的地区,因地制宜,用0.2%~0.4%磷酸二氢钾,0.05%~0.1%钼酸,0.1%~0.2%硫酸锌,0.2%硼砂或硼酸溶液浸种。
2、选地整地
安徽省蒙城县小麦种植模式一般采用玉米-小麦种植制度,玉米收获之后及时进行土壤翻耕然后种植小麦,翻耕深度在20~25cm,要打破犁底层,松土透气,有利于小麦的生长。翻耕时可将玉米秸秆切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施入适量的有机肥和化肥,施入有机肥2000~3000kg/667m2,如鸡粪、牛粪、猪粪等,同时加入氮、磷、钾等化肥,保证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针对土壤中可能存在的酸碱度不适、盐分过高、土壤板结等问题,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可施用适量的石灰、石膏等物质,使用量控制在30~50kg/667m2,调整土壤酸碱度,降低盐分,改善土壤结构。必要时在翻耕整地前,可以使用10%硫酸铜溶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将药剂与土壤混合均匀后,进行翻耕。
3、精量播种
①播种时间的确定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在确定小麦播种日期时,要关注当地的气温、降水和湿度等气候条件。一般来说适宜的小麦播种时期应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6~18℃的范围内,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结合当前的种植制度,蒙城县小麦播种日期一般在玉米收割后的10月份进行小麦播种。
②精量播种
小麦机械化精量播种的关键在于行距、深度、播种量的精确控制,以及机械设备的选择和操作规范。在机械化播种过程中应根据小麦的种植密度、品种特性以及土壤条件来确定,通常为15~20cm,播种深度在3~5cm为宜,精量播种量在10~15kg/667m2。播种前可以选择具有播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稳定、覆土良好等特点的精量播种机,常见的精量播种机有气吸式、勺轮式、外槽轮式等,播种机的行数应根据拖拉机功率和种植要求进行选择。播种前对机械设备进行详细检查,确保各部件正常运转,根据土壤条件和播种要求,调整播种机的工作速度、播种深度和行距,在播种过程中,注意观察播种效果,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播种结束后,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如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③封闭除草
在小麦播种到出苗前,大田封闭除草是一种有效的除草方法。针对小麦田杂草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常见的除草剂有乙草胺、甲草胺、杜耳、拉索、莠去津等。近年来,新型除草剂如459g/L双氟滴辛脂悬乳剂、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等也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效果。根据除草剂的说明书,正确选择使用浓度。一般情况下乙草胺、甲草胺、杜耳、拉索、莠去津等除草剂的使用浓度为150~200g/667m2。459g/L双氟滴辛脂悬乳剂使用40~50g/667m2,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用50~60mL/667m2。在小麦播种后出苗前,将除草剂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浓度和剂量,兑水均匀喷施于地面,进行地表处理,为提高除草效果,可在无风或微风天气进行喷施,避免药液飘散,或者在小麦越冬前和拔节前打除草剂。
4、田间管理
①科学冬灌
小麦冬灌是一种农业生产实践,旨在为冬小麦提供适当的水分,以保证其顺利越冬并促进来年生长。冬灌的适宜温度要求在日平均气温3℃左右,过早冬灌(气温较高,蒸发量大),起不到增墒作用,还可能引起麦苗徒长,过晚冬灌(气温偏低,土壤冻结),水分不能下渗,可能导致麦苗受冻或窒息死亡。一般情况下当土壤湿度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时,适宜进行冬灌,若湿度高于70%,可适当推迟冬灌或不冬灌,但需加强松土、保墒措施,提高地温,促使小麦根系下扎,培育壮苗。另外在进行冬灌处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苗情,旺苗一般不缺水肥,不必冬灌,弱苗(尤其是晚播麦、单根独苗)不宜冬灌,以防淤苗、凌台、受冻伤害麦苗。对于弱苗,可将冬水改为分蘖水,以水调肥,以肥攻苗,使麦苗由弱转壮。在灌溉处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好,灌溉量不宜过大,通常灌溉量控制在25~30m3/667m2。对于一些特殊的麦田例如下湿地麦田,土壤透气性差,冬灌后麦苗易发红、发黄,甚至窒息而死,这类麦田通常不考虑进行冬灌。
②中耕划锄
小麦返青期是指小麦从冬眠状态恢复生长的一段时间,此时小麦植株开始拔节、返青,需水量较大。中耕划锄技术是小麦返青期田间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破除板结、增温保墒、促进根蘖发育、减少水分蒸发和防止冻害。中耕划锄时机一般选择在最高气温超过5℃且麦田解冻后进行,以免造成麦苗机械折断,此时小麦植株已开始恢复生长,土壤也已解冻,适宜进行中耕。在操作过程中深度一般为3~5cm,不宜过深,以免伤害小麦根系,春季小麦返青期可进行2~3次中耕,首次中耕一般在小麦返青初期进行,后续中耕间隔时间可根据土壤板结程度和水分状况适当调整。在小麦返青期,采用圆盘耙、齿耙等中耕工具进行划锄,尽量保持土壤松散、均匀,在降雨后进行中耕,可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③合理灌溉施肥
小麦返青之后会迅速进入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这两个时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相对较高,同时也需要大体保持合适的水分,如不做好科学的水分管理工作,势必会影响到植株的正常生长。所以在小麦返青之后要结合植株生长情况做到合理的水分管理,通常情况下,应该注重做好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的科学追肥,并在这几个阶段要求田间的持水量能够达到60%~70%,每次灌溉量一般控制在30~35m3。在小麦的拔节期、运穗期结合植株生长情况,通常追施尿素5~8kg/667m2、8~10kg/667m2。灌浆期为了预防干热风的发生流行可以选择使用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5~20kg进行叶面喷洒间隔7~14d,使用一次连续使用1~2次,增强叶子光合作用能力,预防干热风。
二、病虫害防治
1、物理防治
①杀虫灯防治
杀虫灯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应用原理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通过特定频率的光波引诱害虫靠近,然后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或击死,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虫口密度,长期控制害虫危害,同时对天敌杀伤力较小,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和虫害发生情况来确定杀虫灯的设置数量。一般而言, 设置1盏杀虫灯/20000m2~33333m2,灯间距离为180~200m,呈棋盘式分布。杀虫灯离地面的高度一般为1.5~1.8m,这样可以确保灯光能够有效地吸引害虫,同时避免对人类和车辆造成安全隐患。开启时间一般为傍晚时分,此时害虫活动最为频繁,关闭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一般建议在早晨日出后关闭,在虫害高发期,可以适当延长开启时间。杀虫灯在安装过程中应该确保位于电源稳定且安全的地方,避免安装在潮湿、易受雨淋的地方,以免影响使用寿命。接通电源后,不要触摸高压电网,以免发生触电事故,雷雨天应暂停使用杀虫灯,每间隔1~2周清理高压电网上的虫垢,以免影响杀虫效果。
②粘虫板防治
粘虫板是一种生物防治工具,其应用原理是通过吸引和黏附害虫,降低害虫数量,从而减轻小麦病虫害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粘虫板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通过涂覆有黏性的物质,吸引害虫飞向板子,并粘附在板上,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害虫对小麦的侵害,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粘虫板的设置数量需要根据小麦种植面积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来确定,通常小麦种植地设置粘虫板20~30块/667m2,如果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可以适当增加粘虫板的数量。粘虫板应设置在距离地面1.5~2m的高度处,这样可以确保害虫更容易发现并飞向粘虫板。粘虫板的有效期受气候、害虫种类等因素影响,小麦生长周期内更换3~4次粘虫板。
③糖醋液防治
糖醋液应用原理是利用糖醋液中的糖、醋、酒等成分,吸引病虫害,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糖醋液中的糖、醋、酒等成分具有吸引病虫害的作用,甜酸味道和酒香可以吸引小麦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使它们飞向糖醋液,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糖醋液的配制比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糖∶醋∶水=1∶1∶10、糖∶醋∶酒=1∶2∶1、糖∶醋∶水=1∶4∶9。根据搭配方案,将糖、醋、酒等成分混合均匀,制成糖醋液。将配制好的糖醋液放置在容器当中,释放数量控制在20~30个/667m2,必要时将容器放置在距离植株20~30cm的位置,这样能够更好地诱杀害虫,每周检查一次容器并更换糖醋液。
④植保无人机防治
根据小麦种植面积和病虫害防治需求,选择合适的植保无人机,目前市场上主要有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和油动单旋翼无人机两种类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根据需要防治的病虫害类型,选择合适的喷头。例如,针对小麦蚜虫,可选择细雾喷头,针对小麦叶锈病,可选择雾化喷头,喷头要安装在无人机底部,以保证药剂均匀喷洒。应用之前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保证防治效果和环境安全。同时注意药剂的混合和稀释,以保证喷洒效果。同时,飞行作业前根据小麦种植区域的地形和病虫害分布情况,规划合适的飞行路线,保证无人机在喷洒过程中,能够覆盖所有病虫害发生区域。在设置好飞行参数后,操作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在飞行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喷洒效果,调整飞行参数,以保证防治效果。在无人机完成喷洒后,检查喷洒效果,确保病虫害防治达到预期。同时,注意药剂的施用量和施用时间,避免药剂过量施用和环境污染。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一种方法,它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生物防治的方法包括天敌昆虫、鸟类、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物等。利用天敌昆虫来控制小麦病虫害,如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等。例如,利用赤眼蜂来防治小麦条锈病、叶蜂来防治麦蚜等。也可以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防治小麦病虫害,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例如利用拮抗菌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必要时可以利用植物提取物来防治小麦病虫害,如大蒜提取物、苦楝提取物等。
3、药物防治
小麦常见病虫害主要包括了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条锈病,针对这些病虫害应该注重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针对性防范规范药物使用纪律,保证用药的针对合理。其中小麦白粉病可侵染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叶片和叶鞘受害最严重,病部出现白色霉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严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防控该种病害推荐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g/667m2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g/667m2,加水45~75kg/667m2常量喷雾。小麦纹枯病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严重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小麦拔节后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mL/667m2,加水50kg/667m2喷雾。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或橙色的斑点和斑条,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产量,防范病害要做到定期喷药,用20%三唑酮乳油50~70mL/667m2,加水50kg/667m2喷雾。
综上所述,要想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就需要加强小麦种植技术的完善,将关注重点放在小麦病虫害的针对性防控方面,对小麦栽培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化调整,最大限度地降低小麦病虫害对小麦植株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在完善种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的病虫害防治知识、防治理念和防治手段,引导种植户掌握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如此才能够实现小麦的增产增收。
(作者单位:233500安徽省蒙城县种植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