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开发应用及提升经济效益分析

作者: 赵英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人力成本起到重要作用。《“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由此可见,机械化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推动力,有利于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升级,从而帮助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后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本质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帮助农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以高产、优质、高效为标准,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现代技术可以助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生产,提升农业水平。

而农业机械化是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利用机械化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帮助农业产业实现降本增效的手段。农业机械化涵盖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化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机械化技术主要依靠机械设备进行作业,而不是依靠人力来完成生产。现代化农业是传统农业的变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实行农业机械化,能够从根本上解放劳动力,降低人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对优化农业产业链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机械化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机械化技术随着不断推广和应用,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点,如在农业生产中,智能温控技术、无人机技术等的出现,实现了机械自动化、智能化作业,各种环保型的机器设备不断被开发和投入市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也在农业机械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这些机械化技术的投入,农业生产实现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因此,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过程。早期,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大量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然而,受制于高昂的进口成本和维护费用,这些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使得国产农业机械设备逐渐崛起,满足了国内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耕、种、收等,还延伸到了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如农产品加工、运输等。如今,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活动正逐步实现现代化。

二、农业发展中机械化技术应用的意义和作用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实现现代化管理。农业发展中机械化技术应用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生产效率

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主要动力是人工,由于人工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低,想要实现同等的生产总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机械化技术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在播种、耕种、收割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缩短农业生产周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2、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带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同时,依靠机械化技术,农民有了一技之长,其素质和工作效率得到了快速提高。机械化技术把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彻底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盘活了区域农业生态,让农业得以稳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

3、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巢”现象越来越多,“谁来种地”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出现,给了这道题完美的解答。无人驾驶的机械设备、无人机等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不但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还让种地实现精准化、无人化、自动化。农业机械化技术不但解决了种地问题,还实现了农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如无人机植保、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与传统作业相比,机械化运作可以减少农田扬尘35%,水蚀60%,风蚀80%左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三、机械化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主要应用

1、农作物的耕种收

机械化技术在农作物的耕种收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在土壤的翻耕方面,利用翻耕机、旋耕机等机械设备。旋耕机能够一次性完成耕地和平整土地。因其碎土能力强,能够切碎地表地下作物的根茎,利用旋耕机耕地之后土地平整松软,为后期的播种提供良好条件,因此,旋耕机在农业的耕种收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种植过程中,主要的作业流程包含了播种、施肥、种植、灌溉等几个方面,因此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也主要集中在这几点,使用的机械设备有播种机、施肥机、无人机植保、节水灌溉、智能温控、自动化种植设备等,这些设备可以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管理,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作物收获环节,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等,实现对农作物的快速、高效、安全收获,减少作物耗损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2、农作物管理与保护

农作物管理与保护,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的灌溉排水和病虫防害方面,机械化技术在灌溉与排水领域的应用,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作物生长需求。通过使用喷灌设备、滴灌设备等,实现对农作物的科学灌溉,保证水分供应,提高产量。在病虫害防治领域的应用,则利用无人机、喷雾器等设备,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植保无人机是利用无人驾驶飞机进行播种、农药喷洒等农业作业的机械化技术,主要由飞行平台、控制系统和喷洒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遥控,实现智能化作业,具有环保、高效、操作简单等特点。减少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

3、农业生产后处理

农作物生产后的加工与处理,包含了农产品加工、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农产品的深加工,主要的机械化技术是烘干机、榨油机、面粉机、脱粒机等等,通过农产品的加工,能够提高其附加值。另外,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设备,如秸秆还田机、农膜回收机等,秸秆还田机就是利用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将粉碎(或切碎)后抛撒在耕地表面的秸秆旋耕混埋在耕作层土壤当中。旋耕混埋还田的优势有以下三点:首先,适应性广,小型、大中型机具都能够进行作业。其次,能够使秸秆和土壤充分混合,有利于秸秆的快速腐烂。最后,可选择多种复式作业方式。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四、机械化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协调

山东是农业大省,不但拥有种植业、畜牧业,还有许多的特色产业,其区域内有平原区域、丘陵区域、城郊区域、沿黄区域等多种布局,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机械化技术。如在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大蒜、辣椒等作物,因此机械化技术和设备主要围绕这些产品进行开发和引进。如土地翻耕、节水灌溉、粮食收割、无人机植保、烘干机等;城郊区域主要种植蔬菜、果品等,根据农业发展规划,主要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主,其机械化技术要突出智能化、绿色化,因此,会运用到自动智能设备、信息化系统、特种机械化设备等;沿黄地区重点是要提高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的产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棉花、冬枣、水产养殖、藜麦、苜蓿等作物和水产,因此,需要根据这些作物进行机械化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提升区域农业生态高质量发展水平。

然而山东各个区域中,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不协调,如常规、低端的机械应用较多,高端机械化技术少,种植方面的机械技术多,畜牧、加工、林业等技术较少,平原地区的机械化水平高,其他区域机械化水平低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2、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也影响着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如很多区域地势、道路、土壤等问题导致机械化作业难,田地不成片、农户分散经营等问题,导致区域“有机难用”现象十分常见,让机械化技术无法有效运用。

3、开发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山东省在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开发中,主要采用农机作业补贴等形式进行,政策支持不够完善,且在机械化设备采购的信贷方面,银行、合作社等经营服务机构贷款手续复杂,门槛高,也导致机械化技术推广无法在区域内进行有效开展。

4、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不足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方面,由于推广体系和制度不健全,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缺失,导致推广不专业,工作人员无法进行有效的机械化技术科普,这也影响了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效果。

5、农民机械化生产意识薄弱

很多农民对于机械化生产意识薄弱,只会简单地使用一些低端机械化技术和工具,或者只将机械化设备投入到某一个农业生产环节之中,无论是对机械化技术的了解还是对机械设备的应用都相对落后。

五、应用机械化技术提升区域经济效益的具体策略

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区域经济效益,因此,只有保证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落实到位,其使用率大幅提升,才可以确保经济效率的提升。想要提升机械化技术的应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提升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效率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大幅减少粮食损耗率的关键。因此,需要提升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效率。从政策方面,需要为机械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及扶持,加速农业机械化和产业转型。通过农机作业补贴、信贷支持、配套设施完善等方面,为机械化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合作社、农场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为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创造条件。

2、完善机械化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配套

完善机械化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配套,需要从体系建设、农机采购、维保服务体系、区域道路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要建立区域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站,加大农机技术的科普,提高农民对机械化技术的认知。其次,是要建立农机维修服务站点,加大对农机维修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机维修技术水平,确保农机具能够高效、安全地运行。最后,是要通过区域内道路、地势、土壤的改善与优化,解决“有机难用”的问题,实现机械化技术在全区域的覆盖。

3、加大机械化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力度

在农机推广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且在推广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机械化技术有深刻的认知。因此,想要实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首先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深入到各个区域当中,了解区域内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机械化技术的科普与推广工作,与本地的农机站、农机销售点合作,制定出相应的推广方案,让推广能够高效落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网络为推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可以利用短视频、新媒体等渠道进行机械化技术的科普,通过短视频的传播力度,实现机械化技术的科普与宣传。同时在线下设立宣传栏、示范点等方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农民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先进的机械化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

4、组织农民进行机械化技术的学习和培训

机械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更多是为农民服务。因此,需要农民自身有农业机械化的意识。各区域可以组织推广人员为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和科普,让其意识到机械化技术的重要性,并通过补贴、扶持等多种方式,让农民受益。比如,各级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购买农机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农民的使用成本,使其更愿意接受农业机械化。也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规模应用。另外,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示范和观摩活动,让农民亲眼看到农业机械化的优势,提高其应用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5、做好机械化技术的田间示范工作

机械化技术的成功应用,最终是需要落地的,因此,建立田间示范点、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等手段,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从而激发农民对机械化技术的兴趣。比如可以通过在示范点进行机械化技术的实际操作,农民通过操作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机械作业的优势,另外,田间示范点也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通过互相交流机械化作业,举办机械化技术培训等活动,可以提高农民的机械化技能,提高农民对机械化技术的接受度。而且田间示范点或示范基地的运作,还能够让技术人员得到第一手资料,通过机械化技术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优化,提升机械化技术的可操作性。

总之,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让农民可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让农民能够通过科技实现增产增收。可以说机械化技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一方面,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产值。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此外,农业机械化还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机械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现代农业向着高端、智能、绿色发展的推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因此,持续的机械化技术创新和应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支撑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作者单位:276400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沂城街道办事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