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全程肥料需求特性和配套施肥技术分析

作者: 刘希军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各粮食作物之首。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保障小麦高产稳产尤为重要。肥料施用作为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其科学合理直接关乎小麦高效生产。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现代农业体系。这为我们深入研究适应高产小麦育种的高效施肥技术提供了契机。

一、需肥特性

1、种子发芽期的肥料需求

小麦种子开始萌发,进入发芽期的时候,对肥料的需求量并不大。但是一定量的氮肥仍是必要的,这可以提供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帮助小麦胚芽快速发育,促进出苗。如果此时完全不施用肥料,小麦发育会比较缓慢。与氮肥配施的少量磷钾肥也可以发挥协同效应,加速小麦抽蘖和苗期生长。所以发芽期最好选择一些高效微量复合肥进行浅施,这更便于各种营养元素的综合利用,既可满足小麦萌发的需求,又不会造成肥料损失。

2、小麦分蘖期的肥料需求

小麦分蘖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阶段。此前秋季基肥施用已经为小麦初期生长奠定了基础,但小麦快速蘖动和蘖长需要大量氮源物质,因此必须重点补充速效氮肥。分蘖期缺氮会直接削弱小麦后期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从而限制产量的提高。同时,分蘖期也需要适量的磷钾营养。补充磷肥可以刺激根系生长和地上部分的发育,增强小麦抗逆性,提高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而补钾则可增强小麦茎秆的健壮性,提高立埂抗倒伏能力。总的来说,小麦生长的这个阶段,是对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需求最为旺盛的时期。必须通过合理施肥,确保提供充足、均衡而高效的矿质元素供给,促进根系、分蘖和茎秆的协调健壮生长。这是实现高产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可在分蘖期追施速效氮肥,同时补充适量过磷酸钙和氯化钾肥,来保障营养需求。

3、小麦返青期的肥料需求

小麦进入返青期后,植株生长迅速,对氮素的需求量巨大。这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氮肥输入,使之与作物的吸收速度基本达到平衡,才能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若此时氮肥不足,会直接影响小麦返青后的茎秆生长和分化。同时,返青期也要注意适量施用磷肥,防止因磷素短缺导致小麦的长度延伸受到抑制。且适当的钾肥投入有助于提高植株的光合效率,为返青后的养分积累奠定基础。所以,这一阶段合理的氮、磷、钾肥配比调控是关键,旨在促进小麦快速生成生物量,为后期的孕穗结果奠定坚实的营养基础。

4、小麦孕穗期的肥料需求

小麦进入孕穗期后,对矿质营养的需求虽然会逐步减弱,但仍不能忽视肥料的合理供应。适当的追肥仍十分重要。首先,继续补充适量的氮肥,可以促进穗数增加和每穗粒数的形成,这对产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其次,补充一定量的磷、钾也是必要的。适量磷肥可以帮助小麦更好地进行养分的积累和运输,确保籽粒的质量;补钾则可促进根系对土壤中的其他营养元素的有效吸收。因此,孕穗期合理的氮、磷、钾肥配比管理就尤为关键。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让小麦形成饱满丰硕的籽粒,从而使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有效保障。具体来说,孕穗期的追肥要重点补充适量的过磷酸钙,同时也要继续适当施用氮肥和钾肥。过磷酸钙是促进糖分转移积累的关键营养物质,而氮元素和钾元素也能够很好地促进籽粒的形成。总体而言,小麦孕穗期对肥料的依赖性减弱,但合理的氮、磷、钾营养仍十分重要,必须把握好配比和用量,让小麦获得稳定而充足的养分供给,促进节间生长和籽粒饱满。这需要根据小麦长势,精准判断其营养需求变化,采取针对性肥料管理措施,以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双丰收。

5、小麦灌浆期的肥料需求

小麦进入灌浆期后,对氮、磷、钾这些大量元素的依赖度会降低。这时最应关注的是对微量元素的补给,如锌、铜、硼等。这些微量营养能帮助小麦沉淀物质的运输,提高麦粒中蛋白质的质量,是确保籽粒饱满的关键。同时适量的终追氮肥,也可以为灌浆提供蛋白原料。所以这一阶段微量元素管理尤为重要,目的是促进小麦成熟期果实风味质量的改善,使麦粒充分灌浆饱满。

二、当前小麦施肥技术的主要问题

1、测土配方滞后灵活性差

当前,小麦施肥配方多采用测土调控的思路,这过于依赖土壤测试结果,更新不够及时。而小麦生长过程中,氮、磷、钾需求是动态变化的,这需要更加灵活精准的肥料调控,仅凭预设的配方很难满足。可以说,现有的测土配方法,很大程度上滞后于作物生理需求的变化,调控灵活性较差,这已经成为制约小麦高效施肥的关键因素。

2、滥用过量化肥

长期以来,小麦生产中为追求高产,普遍存在化肥使用量过高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也容易导致土壤碱化和二次污染。实际上,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效果逐渐下降,对品质提升的促进作用也会变差。可以说,在小麦施肥实践中,关于化肥使用量的科学判断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难点。

3、肥料利用率低下

影响小麦肥料利用率的因素很多,既有施肥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与气候、水热条件、土壤特性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问题。总的看来,当前小麦化肥利用率普遍偏低,优质高效的肥料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也从一个侧面限制了小麦产能的提高。

4、缺乏专业施肥指导

当前,小麦生产普遍存在系统科学指导的缺失,大多数农户还依赖传统经验进行粗放式施肥。但这种做法很难实现精确调控,往往会导致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专业的在线指导与监测体系。如果能获得信息化的专业指导服务,就可以消除传统经验作业的主观性与盲目性。具体来说,利用互联网和传感器技术,建立作物生育需求监测和肥料配施决策的精确匹配系统,实现小麦高效施肥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这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意义重大。

5、忽视地区与品种差异

在制定小麦施肥方案时,地区环境和品种特性差异常被忽视,导致小麦肥料单一化应用,这难以实现高效利用。其实不同区域和不同品种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转化规律存在差异性。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因品施策,很难发挥肥料效能的最大化。今后这方面应加强差异性比较研究,明确不同环境和品种对主要营养元素需求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此来制定差异化的施肥方案,这是实现高产高效的科学之举。

三、施肥技术

1、开展快速在线土壤检测技术

当前,运用快速在线土壤检测技术实现小麦精准施肥已经成为主要趋势。这类技术手段具有测试速度快、结果准确、信息化智能分析等突出优势,可以扫描和判断小麦生育期土壤养分状况,实时监测变化动态,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肥料配施方案。这对提高施肥效率和作物产量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在线快速土壤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便携式肥力检测仪、电化学传感器等。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快速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多项指标。这些数据既可以在场内快速分析,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智能处理。技术人员依托大数据分析和专业模型,就可以按照作物学原理,计算出适合不同生育阶段的精确肥料用量,实现对小麦营养的精确补给和调控,这实现了作物需肥规律与肥料供给的高度契合。这种精准施肥新模式突破了传统测土配方的种种局限性。在传统模式下,土壤检测结果更新不及时,很难适应作物生理需求的动态变化,这导致肥料供给与实际吸收需求存在明显脱节。快速在线检测技术改变了这一现状,实现了对小麦生育全程营养状态的精确监测和判断,保证了肥料投入的及时性和合理性,这对充分发挥肥料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化肥浪费具有关键性作用。

2、适时施用控释肥料

小麦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充足稳定的营养元素供给。传统的化肥施用虽可快速补充营养,但容易造成浪费和环境问题。因此,采用控释肥料具有重要意义。控释肥料通过特殊技术设计,可大大延长肥料养分的释放周期。这保证了长时间内营养元素的持续提供,既满足了小麦对养分日益增长的需求,又可减少养分流失,实现高效施肥。具体而言,控释肥也可按小麦生长关键期施用,譬如拔节前后、孕穗前后等,迎合小麦对养分的最大需求,促进收获产量和质量。在选择控释肥料时,要考量小麦对不同养分元素的需求动态。如小麦早期更需要氮和磷,拔节期后需要氮和钾。因此,可选用含氮和磷成分较高的控释肥料,备耕和返青期施用;以及含氮和钾成分较高的控释肥料,从拔节期开始施用。配合小麦生育规律,实现精准施肥。除了养分配比,控释肥料的释放周期也要关注。不同周期控释肥料可应对小麦生育后期养分需求的变化。例如,在返青拔节期,使用2—3个月的中长效控释肥料,之后补充使用1—1.5个月的短效控释肥料,可以更好维持后期氮素供给,避免出现养分提供不足或过剩的现象。

3、优化微量元素配置比例

微量元素对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主要包括锌、铜、钼、铁、锰等。这些元素虽然需求量很低,但在小麦的各个生育期都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合理配置微量元素的种类与用量,可明显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首先,微量元素的分配比例应根据土壤特性和小麦生育需求确定。不同土壤微量元素持有度存在差异。同时,小麦在返青前后对锌的需求最大,孕穗期前后对钼需求高。基于此,在施肥前应充分了解土壤营养状况,再结合小麦生育学知识,因地制宜制定精细化微量元素配置方案。一般来说,微量元素之间用量比为锌∶铜∶钼=2∶1∶0.5,这样可平衡满足小麦全生育期对各微量元素的需求。其次,选择高效专用微量元素肥料非常必要。普通化学肥料难以提供持久稳定的微量元素,仅依赖普通化学肥料很容易造成小麦微量元素营养不平衡。采用包衣缓控释放技术的专用微量元素肥料,可确保微量元素持续稳定供给,既提升小麦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率,又可减少肥效损失。目前已有较多这类高效、环保的专用微量元素肥料。最后,科学管理和应用这些微量元素肥料同样重要。必须选择适宜的施用时期、方法和剂量。例如,小麦返青前后喷施含锌肥料,孕穗前后施用含钼肥料,并控制用量不宜过高或过低。

4、采用叶面喷施

叶面肥是通过喷施在作物叶面上的一种营养液体肥料,它可直接通过叶子吸收利用,快速有效地解决作物生育特定时期的营养缺乏。对于小麦生产而言,采取适量叶面施肥同样大有好处。小麦生育过程对营养元素需求变化很大,尤其在返青期、孕穗期等关键生育期,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需求量极大。而这时测土施肥很难满足小麦迅速增长的营养需要。此时进行叶面喷施,可在短时间内,通过叶片吸收直接补充小麦所需营养元素,快速解决营养缺乏问题。譬如在小麦孕穗、灌浆等关键期进行氮素叶面喷施,可有效改善籽粒灌浆效果。叶面肥喷施的效果还取决于选择合适的叶面肥产品。一般以含氮、磷、钾微量元素的复合型液体叶面肥为主,满足小麦多种营养需求。同时,应选择无钾肥料,避免影响籽粒品质。此外,针对小麦关键期缺乏的特定单一营养元素,也可选择专一型叶面肥单独补充使用。使用叶面肥还需要把握好时间和技术。小麦苗期、返青期、孕穗期等对营养需求强烈阶段最适宜叶面施肥。每次使用量不宜过大,通常控制在2—4公斤/亩,并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操作,减少烧伤风险。

5、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肥料用量

小麦品种对生态环境高度敏感,不同气候区域之间光热资源和水分条件差异显著,这要求在制定施肥方案时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肥料用量。这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环节。比如在干旱地区,应适当加大钾肥用量,提高作物抗旱性;而在雨湿区则应控制氮肥用量,防止过度生长;在低温区可提高磷、钾肥料比例,增强小麦抗冻性。显然,这种根据本地特点因地制宜施肥的模式,是实现高产高效的科学之举。除大区域差异外,小麦不同品种对肥料的反应也有差异。如优质麦对氮肥反应强,通常需要多追肥;硬质麦则更注重提高蛋白质含量,需要加大肥料比例。因此在制定用量时,必须充分考虑品种特性,制定差异化方案。还可在不同品种的主产区,开展系统化的区域施肥试验。这可以明确各品种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转换规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科学施肥。

6、加强农民指导

小麦精准施肥技术能否推广应用,关键在于基层农民的接受程度和运用熟练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一线农民的培训指导,这是获得广泛认可的必要基础。首先,要通过多种渠道深入宣传相关专业知识,增强农民的施肥技术意识。可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手段,通过通俗易懂的视频和图文,生动介绍精准施肥的科学内涵、运用方法及生产效益。还可以面向农村组织专题培训班,邀请科研人员进行系统讲解,并组织农民代表到试验基地现场参观考察。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使广大农民对新技术形成正确理解,增强学习应用兴趣。同时,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技人员队伍,开展常态化的现场指导服务。这些农技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必须掌握优秀的沟通技巧。关键时节还应组织技术人员进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交流,解决肥料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导,确保技术得以准确有效实施。若能形成定期巡回指导的机制,技术推广的效果会更佳。此外,应充分利用“示范带动”的积极作用,选取典型农户进行示范应用,通过边干边学进行经验积累。这可以产生直观的效益展示,加快周边群众的接受程度。要在选定示范户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应用规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方案,使先进技术真正走进百姓家。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对小麦种植全程肥料需求特性和配套施肥技术分析,可以看出合理的施肥对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实现高产高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一步,仍需加强对小麦生理特性和肥料反应规律的深入研究,并配合先进的土壤测试与变量喷灌技术,制定出科学精准的施肥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小麦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使我国小麦的产量与质量不断提升,更好地满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

(作者单位:272600山东省梁山县乡村振兴事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