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生态畜牧业科学高效牧草种植技术与实践应用
作者: 刘莉君 道敏 陈强 刘莉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将生态畜牧业作为重要内容。为了提高新疆地区牧草种植效率和产量,需要对山地生态畜牧业牧草种植技术进行研究,为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本文通过对山地生态畜牧业牧草种植技术及其应用进行分析,旨在提升新疆地区牧草种植效率和产量,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并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进而推动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牧草种植技术,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关牧草种植技术进行应用和推广。山地生态畜牧种植技术是在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技术,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们对生态保护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山地生态畜牧业在当前环境下显得尤为关键。山地生态畜牧业牧草种植技术与应用,通过对山区生态特点和挑战、种草技术和实际应用的详细分析,旨在为农牧职工提供一套科学高效的种草管理方法。
一、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的重要性
在我国,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正受到高度关注并大力推进。然而,在实践养殖过程中,一个显著且关键的制约因素逐渐浮现,即牧草的短缺。这一短缺问题已不容忽视,成为阻碍山地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探讨并寻求有效解决牧草缺乏问题的策略,成为当前这一产业领域内亟待关注的重大议题。
为了确保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稳健和长期发展,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意味着需要积极推行相关政策,致力于防范生态多样化、水土流失及水土污染等潜在风险。这些举措不仅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更是促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只有在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妥善落实,我们才能实现这一产业的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
二、牧草种植技术
1、选择适应山地的牧草品种
①耐旱性
在山地环境中,地形的特殊性与降雨分布的不均匀性共同作用于区域水资源,使得众多地区面临缺水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选取具备卓越耐旱性能的牧草品种显得尤为关键。这些耐旱品种通常展现出深根系的特征,能够深入并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同时,其结构紧凑,有效减少蒸腾作用带来的水分损失。在实践应用中,如羊草、草地早熟禾和苜蓿等耐旱品种已在多个山地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展现出了显著的生长效果。它们不仅能在干旱条件下持续生长,更为畜牧业提供了高质量的饲草资源,确保了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②耐低温性
在探讨山地气候特征时,昼夜温差显著且冬季温度偏低是一个显著特点。鉴于这一气候背景,牧草选种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耐冷能力。在众多牧草品种中,那些耐低温的品种,诸如冷地草、红三叶和紫云英等,因其独特的生理机制而备受青睐。这些牧草品种在根系和叶片上均展现出一定的冷硬化机制,使它们能够在低温环境下维持正常的生长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耐低温牧草不仅在冬季能够为牲畜提供宝贵的饲料资源,保证牲畜的生存与生长;在冬季过后,它们又能迅速恢复生机,为春季畜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及时而充足的饲草支持。这种双重功能使得耐低温牧草在山地畜牧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③耐盐碱性
在某些特定的山地区域,土壤盐碱含量异常偏高,这无疑对绝大多数的牧草品种构成了严峻的生长挑战。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仍有部分牧草品种展现出了非凡的适应性。例如碱茅、盐地草和盐胁等品种,它们在盐碱土壤中展现出了优异的生长能力。这些牧草品种之所以能够在高盐碱条件下茁壮成长,主要归因于它们独特的生理机制。这些机制能够有效地减少盐分的吸收,或者增强对盐分的排放能力,从而确保了在盐碱环境下的正常生长。因此,选择这些具有耐盐碱特性的牧草品种,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山地中的盐碱土地资源,还能有效地转化为畜牧业的优质饲草来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2、改良土壤技术
在新疆地区的土壤改良工作中,除有机肥料的应用外,尚需采用多元化策略以进一步优化土壤结构。深翻技术作为其中一项常规方法,其效果显著。通过深翻,可以有效破除土壤中的坚硬层,并增加土壤的深度,为植物根系的深入生长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覆盖作物的应用也为土壤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等覆盖作物,其根系能够深入土壤中,进一步破除硬层,同时其残体在土壤中分解,成为有机质的来源,为土壤提供必要的养分。此外,引入特定的土壤微生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固氮细菌和腐植质分解菌等有益微生物,它们不仅能够提升土壤的肥力,还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健康状态。
①场地的选取
在山地生态畜牧业的演进过程中,尽管多数山地地域具备牧草种植的潜力,然而,这一过程仍需深度考量山地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具体而言,这涉及到对当地温度、湿度、大气压及土壤地质等要素的综合分析,从而选定最为适宜的地块以优化牧草的种植效果。这种细致的环境评估不仅关乎牧草的生长质量,更对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②地面处理方法
在涉及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覆盖面积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专业的设备和作业人员必须投入,以便对地面上的石块进行彻底的清除。此外,我们必须注意到,山地地区在未经开发前,往往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其中杂草种类繁多。若这些杂草未得到有效控制,它们将与牧草竞争有限的资源,从而抑制牧草的生长。因此,为了维护牧草的健康成长,采用专门的除草剂对杂草进行清除是必要且有效的措施。
③苗床准备工作
在山地牧草种植的过程中,苗床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对于牧草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种植前的首要步骤是对苗床地表土壤的含水量进行检测,这一过程需连续进行3次,并取其平均值,以确保土壤含水量满足牧草种植的标准需求。接下来,苗床场地的平整工作也必不可少。耕作深度需控制在20~30cm之间,以确保土壤结构适宜牧草的生长。对于牧草种植地为平地的情况,为避免雨水天气导致的积水问题,应每隔5米设置一条宽度为30cm的排水沟,以有效排除多余的水分。然而,若牧草种植地位于坡地,则可充分利用地形的坡度优势,实现自然排水,从而无需在牧草种植区域内额外设置排水沟渠。这一策略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的特点,有利于牧草的健康生长。
④施肥
在自然生态下的山区环境中,土壤营养成分往往难以充分满足牧草的生长需求。因此,针对牧草的品质和生长状况,实施合理的施肥措施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存在两种主要的施肥方式。第一种施肥方式是先进行大范围的肥料撒播,再进行翻耕。具体而言,在牧草种植区域内广泛撒布底肥,随后对土地进行翻耕,以确保底肥能够均匀分布于土壤中。这种方式所选取的底肥种类多样,包括有机肥、氯化钾、钙镁磷肥等。其中,有机肥的用量在15,000~37,500 kg/hm2之间,钙镁磷肥为300~375 kg/hm2,氯化钾用量在120~150 kg/hm2,而过磷酸钙的用量则介于150~300 kg/hm2之间。另一种施肥方式则采取先翻耕,再将底肥和种子同时撒入槽内的策略,并确保底肥位于种子上部。这种施肥方式旨在确保牧草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完全吸收到底肥中的养分,从而保障牧草的健康生长。
3、合理灌溉与排水系统
在山地地形中,牧草种植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灌溉与排水措施的有效实施。鉴于山地地形的复杂多变,往往伴随着降雨分布的不均匀性,这一挑战使得构建科学合理的灌溉与排水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系统的合理规划与实施,对于保障牧草在山地环境中健康、稳定地生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灌溉系统
在探讨山地灌溉技术的适用性时,微灌技术展现了显著的优势。其能够针对山地的特定地形,为每块土地提供精确所需的水分,从而显著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此外,借助山地自然形成的地势高低差异,微灌技术可采用重力流灌的方式,进一步减少了能源的消耗。特别是在水资源稀缺的地区,微灌技术还能与雨水收集系统相结合,实现雨水的有效存储并用于灌溉,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②排水系统
在山地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形起伏,往往面临着积水和水土流失的严峻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构建高效的排水系统显得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建立沟渠和导流砌石道同样被证明是有效的排水策略。这些设施能够迅速将多余的水分引导至合适的位置,从而保护土壤和牧草免受水患的侵害。然而,在更为复杂和严峻的山地环境中,可能需要采取更为先进的排水措施。例如,地下排水系统和小型蓄水池的引入,能够确保水分的合理分布,进一步减少因地形导致的积水和流失问题。针对山地地形所带来的排水挑战,需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排水系统,结合沟渠、导流砌石道以及更为先进的地下排水系统和小型蓄水池等策略,以实现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有效保护。
三、山地牧草种植的实践应用
1、山地畜牧业与牧草种植的整合
在山地环境中,牧草种植与畜牧业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紧密联系。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具体而言,牧草种植作为畜牧业的饲料来源,为畜牧业提供了稳定且可靠的饲料供应,确保了畜牧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牧草种植区域的有效利用也极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为畜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放牧空间。进一步来看,这种结合还促进了生态循环和资源利用的优化。例如,牧草种植区域可以作为牲畜的放牧地,为牲畜提供了天然且营养丰富的饲料。而牲畜的粪便则可以被视为一种宝贵的有机肥料,通过适当的处理和应用,为牧草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这种循环不仅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还提升了土壤肥力,促进了牧草生长,进一步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益。
2、羊草种苗培育技术
羊草,作为一种优质饲草,显著特点在于其对环境的强大适应性和迅速的生长速度。在羊草的种植过程中,确保种植的成功并非易事,其中,培育优质的种苗和采用适宜的移栽技术成为了关键步骤。
3、全耕草地种植技术
在针对山地地区草地种植技术的研究中,全耕草地种植技术展现出了广泛的适用性。该技术为有效解决山地生态畜牧业牧草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全耕草地种植技术的实施涉及多个关键步骤,包括场地选取与处理、苗床准备、施肥管理、草种选择、预处理措施以及播种等。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全耕草地种植技术的完整流程,确保了其在山地地区的有效应用与牧草产量的提升。
4、免耕草地种植技术
在山地生态畜牧业中,牧草种植技术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全耕草地种植技术,还引入了更为灵活的免耕草地种植技术。相较于全耕技术,免耕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展现了更为简便的特点。在实施免耕草地种植时,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种植场地,随后利用人工或机械方式清理种植区域内的杂物。为进一步提高场地的资源利用效率,种植者可以选择焚烧的方式处理杂草等,并将燃烧后的草灰作为牧草种植的优质种床。这种直接焚烧的免耕处理方式,不仅有效节约了生态资源,还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为确保安全,预防火灾的发生,种植者需提前制定并执行种植区域及其周边的火灾防范措施。此外,牧草种子在投入种植前,需经过适当的预处理,以确保其良好的生长效果。免耕草地种植技术通过减少人力、物力投入,简化牧草种植流程,显著提升了牧草种植的整体效益,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5、田间管理方法
在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实际发展中,无论是全耕还是免耕的草地种植技术,都需要特别强调田间日常管理的加强,以确保牧草能够健康地进行生长发育。鉴于牧草处于快速生长的关键阶段,其对养分的需求显著上升。因此,当田间土壤的营养成分不足以支撑牧草正常生长时,会直接导致牧草生长质量下降,表现为营养不良甚至枯萎的现象。为应对这一挑战,种植牧草后的生长阶段必须实施苗肥追施。一般而言,当牧草长出约3~4片叶子时,是追加苗肥的最佳时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施肥后可能引发的根瘤菌固氮现象会对牧草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追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特别小心,避免在牧草快速生长阶段进行施肥,特别是使用尿素类肥料,以减少对牧草生长的潜在威胁。此外,田间日常管理工作还应涵盖对牧草生长状态的持续监测。作业人员应时刻关注牧草的实际生长情况,适时进行药物喷洒和灌溉,以进一步保障牧草的优质生长。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促进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确保牧草的健康生长。
综上所述,在探讨山地生态畜牧业时,牧草种植技术及其应用展现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性。通过引入科学的种植技术,结合合理的土壤管理与高效的水资源利用,我们能够确保牧草的高产高质,同时保护山地的生态平衡。这种综合方法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益,还促进了生态与生产的和谐共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山地生态畜牧业有望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
(作者单位:1.830000新疆乌鲁木齐市春暖花开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845250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畜牧兽医局;3.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市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