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种植中各生长阶段精细化管理方式的调整与优化

作者: 田丽

谷子种植中各生长阶段精细化管理方式的调整与优化0

安临站镇地处山东省肥城市中部,四季分明,年日照时数为2607h,年平均气温12.9℃,无霜期200d左右。平均降雨量659mm,这一气候特点使得该区域成为谷子生长的最适宜区域。在种植谷子的过程中,农民为提高种植效率、满足市场需求,需对种植方式进行持续调整与优化,同时注重规模化种植的实践,以确保谷子的种植效率和产量达到预期水平。

一、谷子种植地选择的考量因素

谷子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理想土壤应保水、保肥、平整、排水好,pH值7.0,肥力中等,含盐量<0.2%。种植时,选高地势、开阔地,利用土壤资源。谷子根系发达,化肥利用率高,应避免连作,减少特定元素过快消耗,降低发病风险(通常发病率加倍),抑制禾草等杂草生长。

二、谷子种植地的整理方法

在谷子种植的前一年秋季,前茬作物收割完毕后,需立即进行深耕作业,确保翻耕深度达到18~20cm,以有效清除杂草和害虫。同时,结合整地作业进行施肥,确保农家肥的施用量在22.5~30.0t/hm2之间,磷酸二铵的施用量为150~225kg/hm2,NPK肥料的施用量亦为150~225kg/hm2。在种植前一年的冬季,当土壤结冰后,需进行1~2次的人工压实作业,以改善土壤结构。进入谷子种植的当年春季,如遇大风且无降雨的天气条件,应采取耙地、镇压等措施,对田间的大块土块进行破碎,以防止土壤水分的快速蒸发。在正式播种前的6~8d,农民应实施浅耕和人工踩踏田垄的操作,使土块进一步细化,为谷子的提前发芽和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三、谷子适宜种植的品种选择

谷子,作为一种一年生植物,以其粗大的须根和茎秆为显著特征,不仅展现出卓越的抗旱性能,同时也具备较高的产量。安临站镇以其光照充足、热量适中、干燥通风、雨水适宜以及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为谷子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此区域内,济谷12、济谷15等品种因其卓越的抗旱性和抗寒性,成为适宜种植的首选品种。

四、谷子种子的处理方法

1、谷子种子的筛选方法

在选定优质的谷子种子后,种植户可采取水选法来进一步提升种子的纯度。具体步骤为:将种子投入清水中,随后迅速搅拌,以去除浮于水面的劣质种子。此过程需重复进行3~5次,以确保种子的纯度得到显著提升。

2、谷子种子的晾晒方法

为确保种子的健康萌发并有效减少病菌侵害,播种前约7d,需选择晴朗天气,将种子均匀平铺于阳光下进行晾晒,持续2~3d,此举有助于杀灭多数病菌,进而提升种子的萌发率。此外,可采用55~57℃的温水浸泡种子10min,以达到杀灭所携带病菌之目的。

3、谷子种子的药物拌种

为了有效降低害虫的发生概率,推荐采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其应用比例为0.3%。当与农药混合使用时,可以额外加入20%粉锈宁乳油或20%萎锈灵乳油进行拌种,其应用比例范围建议在0.3%~0.5%之间,此举将显著减少谷子黑穗病和白斑病的发生风险。

五、谷子的播种时机及播种方式

1、谷子最适宜的播种时机

安临站镇谷子的播种时间受到当地无霜期长短以及所选品种特性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确保谷子生长发育良好,在播种期内必须保证各个生长期的外部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均处于适宜状态。具体而言,当安临站镇5cm土壤地温稳定维持在8℃以上时,即可在5~6月初进行播种。

2、谷子的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

为确保苗木的成活率和均匀分布,所有种子的播种操作必须同步进行。播种流程中,施肥、打孔、覆膜、穴播、滴灌带铺设及孔上覆盖等作业环节需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播种深度应统一控制在3~5cm,使用膜厚0.01mm、宽度1.25m的薄膜,采用1膜4行的种植方式。于小垄中部设置深度3cm、宽度5cm的滴灌带,并在每3~5m处进行夯实处理。播种过程中,需追施45%硫酸钾复合肥料,施肥量控制在150~225kg之间。播种完成后,需在3~5cm的土壤层上进行覆盖。

鉴于谷子作为群体作物的特性,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是实现高产的关键。在安临站镇,推荐播种量为15kg/hm2,确保种植密度达到45万~52.5万株/hm2以上。播种后,种植户应至少进行2~3次镇压操作,以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形成上密下松的土层结构,从而加速下层土壤湿度的提升,为种子的萌发创造理想的湿度条件。

六、谷子的田间管理

1、谷子生育前期的管理

①谷子播种至拔节期的镇压

谷子生长始于播种至拔节期,此时根系初步发育。谷苗出土后,表土疏松且干旱气候导致水分蒸发,增加芽干死亡风险。因此,出土时需镇压以促进秧苗吸水,帮助其地下部分生长。幼苗2~3叶时,执行“压实”与“下蹲”,调控上部生长,加速整体生长,防止倒伏。

②播种后的灌溉方法及灌溉量

在播种完成后的3~5d内,为确保幼苗的顺利生长,种植户应当启动滴灌系统,并控制滴灌量在150~225m3/hm2的范围内,以优化幼苗的出苗效果。

③谷子秧苗出土后查苗补苗

由于谷粒粒径微小且含能物质比例较低,这一特性使得谷子在生长过程中易遭受倒伏、断垄等不利因素。因此,为确保谷子的高产,农民在秧苗出土后,需进行严格的检查,筛选出健壮的秧苗进行补种。

④谷子苗期的放苗间苗

在谷苗3叶1心至5叶前,种植户需按穴间距破膜引苗,并进行间苗,标准为45万~52万株/hm2,以促进通风透光。苗少时,人工间除黄、弱苗和杂草,保留青苗;苗多时,晴天喷洒谷子专用间苗剂于垄背和垄上,避免药液飘散。谷苗5~6叶时,通过“一束一株”或“全株”两种方式剔除病弱残株,实现定苗。

⑤谷子生长和发育初期的浅耕

浅耕能明显提高谷子的产量。所以,在谷子生长和发育的初期,要做1次浅耕。浅耕法通常在3~4cm深的时候和间苗工作同时进行。

2、谷子生育中期的管理

①谷子生长中期的中耕

谷子生长中期谷子迅速生长根、茎、叶,进入根生长高峰,需大量水养分。此时,种植户应中耕、铲趟,除杂草,拔旧根,促新根发育。首次犁地5~7cm,疏松、通气、保墒、蓄水;二次翻耕深松3~4cm,培肥根系,促基部茎节次发根。

②谷子拔节期的水肥管理

在谷子拔节期,可结合中耕锄地方式追施尿素300~375kg/hm2,并配合硫酸钾复合肥150kg/hm2;在孕穗期,可追施225kg尿素。根据谷子的耐旱性,种植者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墒情,适时进行灌溉。尤其在拔节期后10~15d内,要密切注意谷子的长势,使其在遇到干旱的时候,及时进行灌溉。在追肥之后,要注意适当的灌溉,但是不能用太多的水。

3、谷子生育后期的管理

①谷子生长后期的施肥

谷子的生长后期(即籽粒充实至成熟),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在谷子生长中后期,要及时追施尿素30~45 kg/hm2,高磷高钾滴灌肥45~60 kg/hm2,或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700倍液或1%~2%尿素水溶液,喷施量为1125 kg/hm2,以延长谷子叶片功能期。在大田条件下,还可以用0.3%的硼酸进行叶面喷施,喷施量为1125kg/hm2。

②谷子生长后期的灌溉

灌溉是谷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防止因孕穗水不足而造成的“卡脖旱、胎里旱”,要适时浇水。在谷子灌浆期,可采用滴灌方式,滴灌600~750m3/hm2;在谷子成熟期前,可采用滴灌方式,滴灌300~450m3/hm2。同时,在谷子生长发育的后期,要注意防涝和防倒,并要将农田中的过量积水全部排除。

七、谷子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1、谷子白发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谷子白发病贯穿出苗至抽穗阶段,症状多样。芽苗期受害严重,幼苗及叶片变色、扭曲、腐烂。3~4片叶时,叶尖显现白斑,后叶背出现灰白霉状物,病斑变黄,终致植株死亡。此病影响广泛,危害加重,严重影响小米产量和品质。

一旦发现灰背白梢症状,应立即连根拔除病株,妥善处理或焚烧防扩散。连续进行致病株清除。建议在发病初期用50%甲霜灵·三唑酮和0.4%可湿性粉剂喷洒,间隔7d,共2~3次。

为有效防治谷子在规模化生产中的病害,建议在病害早期症状出现时立即进行大规模喷施。推荐使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00倍液,每隔7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以确保病害得到有效控制。

2、谷瘟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谷瘟病在种子及植物表面显著表现为深棕色斑点,有时伴随灰白色霉层。受感染植株生长迟缓,叶片与花朵亦受影响。此病症存在连作障碍,严重情况下将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枯死。同时,病菌易在田间扩散,显著加剧病害的蔓延范围与危害程度。麦瘟病菌在我国谷子生产中构成主要威胁,遍布所有谷子产区。

化学防治,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通过药剂浸种,具体使用50%萎锈灵拌种,拌种比例按种子量的0.7%进行。②在叶片发病初期,喷洒25%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以防治叶片病害。③抽穗前,喷施20%的二氯异氰尿酸600~800倍液,重点对穗部进行喷洒。④在齐穗期,使用25%吡唑醚胺1500倍液与50%氯溴异氰尿酸1000倍液混合喷洒,每隔7d进行1次,连续喷洒2~3次,以有效防治稻瘟病。

3、谷子锈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谷子生长后期,主要侵害叶片及叶鞘。初期,叶片背面出现暗红棕斑,稍凸起,后开裂释放黄褐色粉末。严重时,叶片病斑增多,提前枯萎,影响稻穗生长,使其干枯。后期,叶片背面和叶鞘上形成黑色椭圆形孢子簇,散生或聚集,不易开裂。

糜锈菌在春谷区和夏谷区均有所分布,尤其在春夏谷混种区表现尤为突出,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病情最为严重。华北地区在多雨年份,谷子锈病的发病情况更为普遍和严重。

针对谷子锈病的防治,建议在发病初期使用烯唑醇2000倍液进行喷洒,每隔7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当病害发展到中期,叶片受害面积达到5%~10%时,可以采用环丙烯唑醇1000~1500倍液进行连续喷洒,频率为每7d 1次,连续喷洒2~3次。当谷叶受害面积超过10%时,推荐使用50%氯溴异氰尿酸1000倍液配合15%三唑醇湿性粉剂1000倍液以及农用有机硅10mL的混合液进行防治,同样每隔7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在施药过程中,需确保药液均匀喷洒至叶面。

4、谷子纹枯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谷子自拔节期开始发病,首先在叶鞘上产生暗绿色、形状不规则的病斑,其后,病斑迅速扩大,形成长椭圆形云纹状的大块斑,病斑中央部分逐渐枯死并呈现苍白色,而边缘呈现灰褐色或深褐色,时常有几个病斑互相愈合形成更大的斑块,有时达到叶鞘的整个宽度,使叶鞘和其上的叶片干枯。发病严重的地块影响灌浆,病株枯死。谷子纹枯病在谷子各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发病田病株率10%~50%。

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03%有效成分的三唑酮进行拌种,可有效控制苗期病害侵染,减轻谷子受害程度。②谷子纹枯病发病高峰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可用24%腈苯唑乳油1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1500倍液,或20%二氯异氰尿酸钠1000~1500倍液,对谷子茎基部喷雾,7~10d喷1次,连喷2~3次。

5、谷子红叶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谷子红叶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中国北方分布普遍,而粟灰螟是该病的主要传染媒介。粟灰螟在河北地区1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谷茬中越冬,仅少数在谷草内越冬。春季化蛹、羽化。成虫白天躲藏在谷苗或其他植株茎叶间,夜晚活动产卵,卵产在谷叶背面,每头雌蛾产卵200粒左右。初孵幼虫1~3d后自谷苗地面分蘖处或茎基部蛀入茎内为害,3龄后能转株为害,老熟后在茎基内化蛹。一般早播春谷受害较重。除虫源基数外,降雨量和湿度对粟灰螟影响也较大,春季如雨多,湿度大,有利于化蛹、羽化和产卵。粟灰螟产卵对谷苗有较强的选择性,播种越早,植株越高,受害越重。品种间的差异也较大,一般株色深、茎秆粗软、叶鞘茸毛稀疏、分蘖力弱的品种受害重。春谷区和春夏谷混播区发生重,夏谷区受害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