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用药对比试验的防治效果分析

作者: 李慧

3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用药对比试验的防治效果分析0

马铃薯晚疫病是危害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可以侵染不同生育阶段的马铃薯,对最终的产量有着较大影响。当前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控过程中,化学药物防治手段仍然是最常用的防治方法,但在用药过程中如何更加精确高效地选择药物,保证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对确保马铃薯的安全生产,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筛选出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效果最好的杀菌药物,本次研究选择了三种药剂开展田间用药对比试验,在整个防治期间共用药5次,调查各个处理组别的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通过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三种杀菌剂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防治效果最好的是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然后是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最后是100g/的氰霜唑可湿性粉剂,前两种药物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69%和66%以上。结合防治成效,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综合选择适用4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和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并做到交替用药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提高用药的针对性和合理性。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和试验材料

本次试验选择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哈拉直沟乡的一个马铃薯示范种植基地当中开展,供试品种为青薯2号。试验地土壤类型为灰钙土,有机质2.1%、全氮200.33mg/kg、碱解氮100.22mg/kg、速效磷40.23mg/kg、速效钾213.21mg/kg、土壤pH值7.5。试验的农药主要为4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100g/的氰霜唑可湿性粉剂。供试药剂和使用浓度信息如表1表所示。

2、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共设计4个处理组别,三个试验组别和一个清水对照组,每个组别重复三次,共设计12个处理小区,每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式,小区长5.6m,宽3.6m,面积为20.16m2,小区内种植双行马铃薯间距70cm,小区间距60cm,4周设置保护好。在整个马铃薯种植期间,共用药5次选择二次稀释法对农药进行稀释,稀释到表一中的试验浓度,在喷药过程中要对马铃薯叶片的正面反面均匀喷洒,每个小区药液用量为2kg,药液使用量为66kg/667m2。

3、马铃薯大田管理

选择当地适应性强、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马铃薯品种,如青薯2号。播种前对农田进行翻耕,整地播种时使用马铃薯专用的配方肥80kg/667m2。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在春季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播种,通常在4月中下旬播种。播种前,将马铃薯种薯进行切块、消毒、晾晒等处理。切块大小一般为20~30g,每个切块应至少包含一个芽眼。消毒可用5%的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晒要求种薯表面干燥,以防止病菌感染。播种时采用开沟播种法,行距60~70cm,株距20~30cm,将处理好的种薯块放入沟内,上覆土厚度为5~10cm。苗期阶段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适时进行追肥、中耕、除草等管理措施,追肥主要在马铃薯开发前进行,以氮、磷、钾肥为主,通常追施马铃薯专用的配方肥(N∶P20;K20为12∶8∶12)10~15kg/667m2,中耕要求深度达到10cm左右,除草要及时彻底。在追肥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时进行灌溉或排水,灌溉要求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排水要求及时排出田间多余水分,防止马铃薯块茎腐烂。大田栽培管理期间,除了各个小区用药种类不同之外,其他栽培管理均保持一致,并由专人进行看管。

4、调查方法

5月25日进行第1次施药,并在第1次施药之前对各个小区的发病基数进行调查,间隔14天分别用药1次,共用药5次,并在每次用药7天之后进行小区植株调查,在最后一次用药之后应该间隔14天之后进行大田调查,记录数据,并统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调查处理过程中,可以每个小区按照随心原则对角线5点取样,每个点固定调查两株植株对标记植树的全部叶片进行调查,分级记载发病情况然后记录调查的总叶数,各级患病叶数,计算发病病害程度和防治效果。在调查处理过程中如果第1次用药前已经发病,需要调查各个处理的病情基础。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将发病严重程度划分成1~9级,1~2级病斑面积占到了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上,3~4级病斑面积占到叶片面积的6%~10%,5~6级发病面积占到了整个叶片面积的11%~20%,7~8级病斑面积占到了整个叶片面积的21%~50%,9级是病斑面积占到了叶片面积的51%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级患病计数×相对对极数)/(调查叶总数×9)×100%。

用药前有病基数防效计算公式为:防效(%)=[1-(空白对照组施药前的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域施药后的病情指数)/(空白对照施药后的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的病情指数)]×100%。

喷药前无病情基数的防效计算公式为:防效(%)=[(空白对照区域施药之后的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域施药后的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域施药后病情指数]×100%。

5、数据统计

在试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数据,选择使用Excel2007进行收集,并制作表格,然后采用DPSV18.0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性显著性分析。

二、结果

1、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分析

首次用药之前三种杀菌剂和清水对照组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性,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在第1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7.66±0.33a(%),病情指数0.92±0.10a;第2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42.01±6.42a(%),病情指数8.95±2.30a;第3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53.01±1.01a(%),病情指数14.20±1.37a;第4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72.34±6.84a(%),病情指数18.40±2.05a;第5次用药后14天,发病率78.33±5.35a(%),病情指数37.36±8.12a;

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在第1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6.68±0.86a(%),病情指数0.88±0.11a;第2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46.00±7.52a(%),病情指数8.36±2.55a;第3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60.32±7.52a(%),病情指数15.96±1.72a;第4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71.33±4.33a(%),病情指数21.89±3.60a;第5次用药后14天,发病率84.32±2.02a(%),病情指数58.79±9.11a;

100g/的氰霜唑可湿性粉剂在第1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11.01±2.01a(%),病情指数1.75±0.55a;第2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39.66±5.04a(%),病情指数8.84±1.33a;第3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66.65±4.96a(%),病情指数20.66±1.56a;第4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76.32± 8.20a(%),病情指数32.73±7.04a;第5次用药后14天,发病率80.33±6.01a(%),病情指数41.07± 11.28a;

对照组在第1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22.33±1.72b(%),病情指数3.62±0.17b;第2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73.67±3.88b(%),病情指数27.58±1.18b;第3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95.02±1.52b(%),病情指数52.23±4.23b;第4次用药后7天,发病率91.32±4.66b(%),病情指数61.40±0.00b;第5次用药后14天,发病率100.00±0.00b(%),病情指数100.00±0.00b。

3种杀菌剂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达到了差异性水平(P<0.05),第2次用药7天之后上述三种药物与对照组相比也达到了显著差异性水平(P<0.05),第3次用药之后除了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显著差异性水平之外(P<0.05),另一种药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不显著。第4次用药间隔7天之后三种杀菌剂处理之后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病情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在第5次用药间隔14天之后三种药物中只有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处理组别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另外两种杀菌剂差异性不显著,但三种杀菌剂处理的病情指数与对照组均表现出差异性水平(P<0.05)。

2、三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在第1次用药7天之后防治效果最好的是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然后是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其次是100g/L的氰霜唑可湿性粉剂、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平均防治效果达到了75%以上,但组间对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第2次用药7天之后防治效果最好的仍然是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其次是100g/L的氰霜唑可湿性粉剂,紧接着是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平均防治效率能够达到68%、67%和66%以上,组间对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第3次和第4次用药之后,防治效果分别是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和100g/L的氰霜唑可湿性粉剂。第5次用药14天之后,防治效果顺序是100g/L的氰霜唑可湿性粉剂、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和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100g/L的氰霜唑可湿性粉剂平均防治效果达到了66%以上。通过5次调查结果显示三种杀菌剂的平均防治顺序为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和100g/L的氰霜唑可湿性粉剂,其中以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平均防治效果最好。详见表2。

三、讨论

马铃薯是一种单一品种的大面积重茬作物,当前青海地区的马铃薯种植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跨区域之间远距离种薯调运和栽培方式的改变显著影响到马铃薯病虫害的流行发生。当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主要依靠抗病品种种植和化学防治,目前育成的品种中抗马铃薯晚疫病的品种相对较少,因此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控过程中仍然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总体的防治效果能够达到69%以上,其次是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防治效果能够达到66%以上。这与王姝玮等开展了7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试验结果保持相同,但是与其他研究文献所筛选出来的药剂防治效果会存在一定差异性,有些研究文献发现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相对较差,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所在地区的病原菌的生理现状和气候密切相关。

马铃薯晚疫病是全球马铃薯产区普遍面临的一种严重病害,互助县作为青海省马铃薯的主要产区,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工作尤为重视。互助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晚疫病的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尤其是早晚雾浓露重或阴雨连绵的天气。阴雨连绵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晚疫病菌的传播和侵染,因此在这些气候条件下,晚疫病的发生概率会显著增加。近些年,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使用,晚疫病的危害有所减轻。但是由于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单一抗病品种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病原菌对该品种产生抗性,从而使得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所反弹。除了栽培管理不当品种因素之外,病原菌的群体动态变化也是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病原菌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这意味着病原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抗病品种的压力,从而保持对作物的致病能力。因此,对病原菌群体进行持续监测,了解其遗传多样性和演化趋势,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未产生药害平均防治有效率的顺序分别是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和100g/L的氰霜唑可湿性粉剂,其中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效达到了69%以上,其次是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平均防效达到了66%以上。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用于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农药种类多种多样,尤其是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和氰霜唑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应用较为广泛,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结合本次试验结果在今后马铃薯晚疫病防控过程中可以交替应用687.5g/L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10%的氟噻唑吡乙酮油悬浮剂,做到规范用药,合理使用药物,减轻病虫害的耐药性。另外,除了科学规范用药之外,还需要制定合理的预防方案持续加强高抗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在种植马铃薯之前,彻底清除田间残留的病残体,减少病菌的初侵染源。制定合理轮作制度,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同时结合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趋势和流行特点适当推迟马铃薯的播种时间,避免在低温高湿的条件下种植,减少病菌的侵染机会,发病高峰期每周对田间马铃薯进行监测,了解病菌的活动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马铃薯种植资源和野生种植资源不足,可利用的抗病种质资源有限,再加上产地气候条件适宜加重了晚疫病的发生流行。所以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控过程中应该不断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抗菌类药物,并在药物筛选期间积极引导种植户加强马铃薯管疾病的综合防控,规范药物的使用行为,降低不规范用药造成的病原耐药性,增加防控效果变差,保证用药的针对合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