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分析
作者: 谢晓梅
本文介绍水稻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优良品种选择、精准播种、科学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落实机械化作业关键环节,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优化稻米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负荷。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增强水稻生产可持续性,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产量、品质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与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密切关联。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减少、工业发展影响、气候变化,传统水稻栽培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研究推广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对提高水稻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质水稻良种的选择
在选择水稻良种时,应注重品种产量潜力大,在正常年份条件下达到较高产量水平。稻谷加工品质符合市场需求,如粒型整齐、垩白率低、透明度高。具有较强抗病性、抗虫性。适应当地耕作制度,充分利用当地温、光、水、土资源。在选用良种前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当地消费者喜好。通过品种比较试验,选择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种。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种子,进行种子纯度、净度等指标检测,确保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根据不同品种特性、生态适应性进行合理搭配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带来生产风险。引进国内外优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通过多点试验、生产示范等程序,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进行推广。
二、水稻育秧技术的分析
1、水稻种子的处理
(1)紫外线对水稻种子的作用
利用紫外线杀灭种子表面病菌,促进种子内部酶活化。选择晴朗天气,将种子均匀摊晒晒场,厚度以3~5cm为宜,晒种时间为1~2天。晒种时要翻动数次,使种子受热均匀,防止温度过高烫伤种子。
(2)水稻种子的筛选方式
去除种子秕粒、病粒、破损粒,提高种子纯度,采用风选、筛选等方法。风选是利用风力将轻质秕粒杂质吹去,筛选是利用不同孔径筛子将不同大小种子杂质分离。水选是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搅拌,捞去浮在水面杂质,捞出沉在水底饱满种子。
(3)水稻萌芽期的浸种
使种子吸足水分,为萌发提供必要水分条件。浸种时间因水温而异,通常浸种时间为24~48h。在浸种时可加入适量药剂进行种子消毒,杀灭种子内部病菌。常用药剂为咪鲜胺、多菌灵等。浸种后将种子清洗干净,避免药剂残留对种子幼苗造成药害。
2、大田水稻的秧床制作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地块作为秧田,面积根据大田面积和秧本田比例确定,秧本田比例为1∶80~100。播种前10~15天对秧田进行深松耕,深度以15~20cm为宜,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松耕后进行细耙,将土壤耙碎、耙平,去除石块等杂物。根据地势将秧田分成若干个小块,每块面积以10~15m2为宜。在小块内制作秧床,秧床宽度以1.2~1.5m为宜,长度根据地块长度而定,秧床之间留30~40cm走道便于管理。施入足量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农家肥、饼肥。配合施入适量氮、磷、钾肥,每亩秧田施入有机肥1000~1500kg,氮、磷、钾肥各10~15kg。床土经过过筛处理,去除草根。在播种前1~2天将床土均匀铺在秧床,厚度以2~3cm为佳。在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秧床进行喷雾消毒,或用敌克松等药剂进行土壤消毒。
3、机械化播种育苗
根据秧田面积、地形播种要求,选择适宜播种机械。常用的播种机械有条播机、穴播机和精密播种机。条播机适用于大面积平坦田地,播种效率高。穴播机适用于小面积或地形不规则秧田,播种精度高。精密播种机结合前两者优点,实现高效率播种。对播种机械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机械运转正常。根据播种机械型号要求,调整好播种量、播种深度。播种时保持机械匀速行驶,避免忽快忽慢影响播种质量。将种子均匀播入秧床中,确保播种深度一致。随时观察机械运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停机调整。用细土覆盖种子,厚度以1~2cm为宜。覆土均匀、细碎,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4、水稻秧苗出苗时期的管理
秧苗生长需要适宜温度环境,出苗前保持较高温度,促进种子迅速发芽出苗。出苗后适当降低温度,避免高温灼伤秧苗。出苗前温度控制在28~30℃,出苗后降至25℃左右。保持秧床湿润,避免过干或过湿。在出苗后施入适量氮肥,促进秧苗生长。在移栽前施入一次送嫁肥,提高秧苗抗逆性。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持秧床清洁,及时清除病株,减少病源虫源。定期喷药防治病虫害,例如每亩秧田使用10%吡虫啉10~20g兑水稀释后喷雾防治稻飞虱,在害虫发生初期施药,根据害虫严重程度连续施药1~2次,间隔7~10天。
5、炼苗与移栽准备
在移栽前7~10天逐渐减少秧田灌水量,使土壤由湿变干,促使秧苗根系下扎增强吸水能力。降低秧田温度,使秧苗适应较低温度环境。例如,可通过揭开覆盖物、增加通风量等方式实现降温,增强秧苗抗寒性。
移栽前对大田进行深松耕,深度以20~25cm为宜。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合理确定施肥量。每亩大田可施入有机肥1000~1500kg、尿素10~15kg、过磷酸钙20~30kg、氯化钾5~10kg作为基肥。
三、水稻机械化栽插技术
1、水稻机械化的整地施肥
对土壤进行详细化验分析,了解土壤养分状况、酸碱度。根据作物需肥特性、土壤供肥能力,制定科学施肥配方。确保作物获得全面均衡养分供应,还可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土壤污染。利用先进施肥机械,根据土壤实时养分状况进行精确到位施肥作业。自动调整施肥量,确保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提高肥料吸收效率。还可结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注意排水沟设置,水稻生长需要适量水分,规划排水沟位置深度,确保在雨季灌溉时能够及时排出多余水分,保持土壤适宜湿度。水稻生长需要氮、磷、钾等大量元素,施肥的目的是补充土壤养分,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在施肥前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养分含量,制定合理施肥方案。根据土壤情况和水稻生长阶段选择不同肥料施肥方法,常用肥料有化肥、有机肥和生物肥等。化肥养分含量高、见效快,但长期使用容易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肥和生物肥则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但养分含量相对较低,释放速度较慢。在实际操作中,将化肥与有机肥或生物肥结合使用,达到理想施肥效果。施肥时需要注意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养分浪费。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需肥规律,进行分期施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需求。注意肥料均匀施用,避免烧苗和缺肥现象发生。施肥后及时灌溉,促进肥料溶解吸收。
2、常见机械化插秧技术
常见插秧机械有手扶式插秧机、乘坐式插秧机和无人驾驶插秧机,在选择插秧机械时考虑其适应性、操作便捷性。对插秧机械进行全面检查、调试保养,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规划插秧路线,优化作业顺序,提高插秧效率。使用标准化秧苗,在育苗阶段选择适宜水稻品种,进行浸种催芽。调整插秧机械行距、株距,例如行距标准模式为28cm,适用于中等肥力、中等灌溉条件水稻品种。高密度模式为25cm,适用于高肥力、充足灌溉且分蘖力良好品种。低密度模式为30~32cm,适用于低肥力、灌溉条件有限水稻品种。株距选择同样为标准模式16cm,提供平衡种植密度。高密度模式为14cm,增加单位面积植株数。低密度模式为18cm,为水稻提供更多生长空间。
四、水稻大田管理技术
1、水稻生长时期的科学追肥
遵循“因土施肥、因时施肥、因苗施肥”原则,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生长时期确定追肥种类。例如分蘖期需要大量养分支持分蘖叶片生长,在水稻移栽后7~10天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称为“分蘖肥”。每亩追施尿素5~7.5kg,或等氮量其他氮肥。拔节期是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关键时期,补充适量养分促进茎秆粗壮。在水稻开始拔节时(移栽后30~40天)进行第二次追肥,称为“拔节肥”。每亩追施尿素3~5kg,配施磷钾肥,如过磷酸钙10~15kg/亩、氯化钾5~7.5kg/亩。孕穗期对养分需求量较大,在水稻抽穗前15~20天进行第三次追肥,称为“孕穗肥”。每亩追施尿素2~3kg,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在追肥方法中,使用撒施法,将肥料均匀撒在田面,结合灌溉或雨水使肥料渗入土壤。方法简单易行,但养分利用率较低。或使用条施法,在行间或株间开沟,将肥料施入沟内覆土,使肥料集中在根系附近,提高养分利用率。
2、水稻生长时期的合理灌排
(1)灌溉制度
灌溉定额根据土壤类型、气候确定灌溉量,例如在中等肥力土壤中熟水稻品种,全生长期灌溉定额为300~400mm。对于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是需水关键时期。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及时灌溉,确保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70%~80%。
(2)水稻生长期灌溉方法
①地面灌溉方法
地面灌溉包括畦灌、沟灌,在水稻种植中采用浅水勤灌方式,每次灌溉水深控制在3~5cm,待水分自然落干后再进行下一次灌溉。
②喷灌
利用喷头将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后落到地面,具有节水、增产、提高灌溉均匀度等优点。喷灌可用于中后期灌溉,避免在风力较大时进行。
③滴灌
通过管道系统和滴头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主要用于干旱或水资源紧缺地区,注意防止滴头堵塞和根系缺氧问题。
(3)水稻生长期排水制度
排水时期根据田间水分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确定,在水稻生长中,分蘖末期和孕穗期是需要排水关键时期。分蘖末期排水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孕穗期排水有利于防止水稻倒伏发生。根据田间积水情况和作物耐涝能力确定,每次排水量应控制在田间积水的1/3~1/2。确保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输水管道畅通。
3、水稻除草防病方法
(1)水稻除草技术分析
①水稻机械化除草技术
利用机械工具如锄头、中耕机等,通过物理方式去除田间杂草。对环境友好,适用于小规模农田。为验证机械除草在水稻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效果,在某水稻种植区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田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除草方法,实验组采用机械除草方法。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人员得到以下数据。
除草效率:实验组采用机械除草方法,平均每小时除草0.5hm2。照组采用人工除草方法,平均每人每小时只能除草0.02hm2,机械除草的效率是人工除草的25倍。
除草效果:实验组在机械除草后杂草覆盖率降低到5%以下,对照组在人工除草后杂草覆盖率仍然维持在20%。
产量对比:经过一个生长季实验观察,实验组水稻产量达到8000kg/hm2,对照组水稻产量仅为6500kg/hm2。
②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技术
使用除草剂抑制杂草生长,具有效率高、成本低优点,但要注意选择合适除草剂,避免对作物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使用除草剂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稀释,注意安全防护措施。
③生物除草方法
利用生物竞争、天敌控制减少杂草危害,通过合理密植作物、种植绿肥等方式,提高田间覆盖率,减少杂草光照。引入杂草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控制杂草繁殖扩散。
(2)常见水稻防治技术
①水稻作物抗病性的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制度。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传播。例如,土传病害通过土壤传播,对作物根系造成损害,严重影响作物产量。针对土传病害严重的农田,设计合理轮作计划。考虑作物种类、生长周期、土壤养分需求等因素,落实非寄主作物和抗病作物轮作计划,如水稻-豆类。较短轮作周期有助于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但过短周期影响土壤养分恢复。在水稻-豆类轮作中,安排每3年为一个轮作周期。
②水稻棉铃虫的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病害,具有环保、安全、持效期长等优点,使用微生物制剂如细菌、真菌抑制病原菌繁殖。例如,棉铃虫是棉花生产重要害虫。虽名为“棉铃虫”,但其危害作物并非单一棉花作物,亦包含水稻、花生等作物。针对棉铃虫,选择寄生性天敌昆虫进行控制。赤眼蜂是常用天敌昆虫,其寄生率高、繁殖力强,对棉铃虫控制效果显著。在市场上购买质量可靠赤眼蜂卵卡,每亩棉田放置一定数量卵卡,使赤眼蜂在棉田内自然繁殖。在棉铃虫产卵高峰期每亩棉田放置2~3张赤眼蜂卵卡。利用赤眼蜂控制棉铃虫可以使棉铃虫卵寄生率达到80%,显著降低棉铃虫数量。
③稻瘟病的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喷洒,注意安全防护措施。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将化学防治与其他防治方法结合,提高防治效果。例如,准确识别稻瘟病症状。观察叶片是否出现梭形病斑、病斑中央是否呈灰白色、边缘是否呈褐色等典型症状。选择具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防治,有效成分为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内吸性强,能有效抑制稻瘟病菌繁殖。在水稻秧苗3~4叶期,使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亩进行喷雾防治。在水稻分蘖期至拔节期,当田间出现急性型病斑时使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g/亩进行喷雾防治,连续喷洒2~3次,间隔7~10天。在水稻破口期至齐穗期,使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0g/亩进行喷雾防治,重点喷洒稻穗颈部。
五、机械化水稻收获储藏
在水稻成熟后,应及时收获。通过机械化收割、脱粒和清选等步骤,提高收获效率和质量。在储藏过程中注意防潮、防虫等工作,确保稻谷安全储藏。当水稻谷粒达到黄熟期,即谷粒变硬、色泽金黄是最佳收获时期。此时稻谷产量高,过早收获会导致谷粒不饱满、产量低,过晚收获则会使稻谷在田间遭受损失,如落粒发芽等。水稻收获方法分为人工收割和机械收割两种,人工收割适用于小面积、地形复杂稻田。机械收割适用于大面积、平坦稻田,效率高且成本低。水稻收获后脱粒采用机械方法,将稻谷从稻穗上脱下。将脱下稻谷摊开在晒场上,利用阳光降低其含水量。
水稻储藏设施具备良好密封性,设施有仓库、储粮罐和储粮袋等。储藏期间定期对稻谷进行检查翻动,保持其通风散热,注意防潮、防鼠工作。优质稻谷用于加工精米或留作种子,次质稻谷则用于饲料。
综上所述,水稻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必然选择。提高水稻产量品质,注重资源高效利用,实现环境多元化保护。通过整合土壤管理、种子处理,配合合理施肥,科学灌溉。实现水稻生产高效化,为当地农业带来可观经济收益,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