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玉米栽培技术及科学田间管理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作者: 杨丽丽 徐涛

玉米作为一种高产粮食作物,对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因此被广泛种植和利用。然而,由于栽培技术不科学以及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科学的栽培技术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农民在种植玉米时并没有根据科学的种植原则进行操作,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例如,一些农民在选择品种时没有充分考虑适应性和产量性能,玉米产量低下的情况。此外,在肥料的施用上也存在问题,过量或不足的施肥都会导致玉米生长不良。

一、玉米种植中多种因素对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1、自然因素对玉米产量影响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然而其产量和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天气条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低温、干旱和少雨的天气都会对玉米的产量产生影响。这是因为低温会降低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影响种子的生长和发育。干旱和少雨则会导致土壤干燥,没有足够的水分供应给玉米生长。因此,合适的灌溉和田间管理是确保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其次,温度也是影响玉米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适宜的温度范围有助于玉米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一般来说,玉米种子发芽的温度范围为25℃—35℃。在这个范围内,种子会快速发芽,并且幼苗会迅速生长。而适宜玉米幼苗生长的地表温度范围为20℃—24℃,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幼苗的根系能够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促进生长。当玉米进入拔节期时,温度对其生长也有重要影响。适合拔节时期的温度范围约为23℃—27℃。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玉米的叶片和茎部会快速生长,为后期的开花阶段奠定基础。

2、水分补充不及时产生的影响

玉米是一种对水分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在玉米苗期阶段,适当控制水分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玉米种子烂芽的问题。同时,由于玉米植株的叶片面积大,蒸发量也就相应增加,因此对水分的需求也较大。然而,在长时间没有降水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将会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为玉米补充水分是必要的措施之一。过多的雨水或者是大量的水漫灌也会对玉米产生不利影响。首先,会导致土壤的透气性下降。其次,过多的雨水和大水漫灌也会增加玉米倒伏和病虫害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进行排水和排涝,以保证田间湿润度能够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

3、光照不足导致玉米生长缓慢

玉米是一种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的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光照的需求也不同。光照条件直接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因此满足光照需求是确保玉米健康生长的关键。在玉米的苗期阶段,光照不足会导致生长发育缓慢和花期延迟,影响苗期玉米的光合作用,导致养分传输和有机物质形成的能力下降,从而限制了苗期玉米的生长速度和发育水平。玉米苗期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在后期阶段,光照不足同样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光照不足,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导致养分的传输和有机物质的形成能力下降,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当种植密度过大或通风透气性差的情况下,再加上连续阴雨天气的影响,也会造成玉米光照不足的问题。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使阳光无法充分照射到植株的叶片上。而通风透气性差则会阻碍阳光的透过和循环,降低了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当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时,玉米的光照不足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玉米的生长能力下降,易发生倒伏现象。

4、土壤缺乏养分对产量的影响

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对土壤的要求相对较低。然而,为了确保高产量,种植者应尽量选择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和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进行种植。土壤的疏松性可以提供充分的氧气和水分供给,有助于玉米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而深厚的土层可以容纳更多的根系,使玉米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在选择种植土地时,种植者应避免选择土壤贫瘠的地区。贫瘠的土壤缺乏养分,无法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从而影响产量。此外,贫瘠土壤通常也缺乏有机质,无法为植物提供足够的养分。种植在贫瘠土壤上的玉米可能会面临生长缓慢、生育期延长、抗病能力下降等问题,最终导致产量低下。

二、绿色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策略

1、地块选择及整地

选择肥沃的土地,如山脚平缓地带或河流两侧平缓地区,修建等高梯田种植玉米是一种有效的种植策略。这种策略的关键点包括进行整地和深翻土壤,以清除杂物,并确保土壤疏松。此外,还需要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和透气性,以为良好的播种环境打下基础。首先,在选择土地时,肥沃的土壤非常重要。山脚平缓地带或河流两侧平缓地区通常具有肥沃的土壤,这对玉米的生长有很大的帮助。等高梯田也是一种有效的种植方式,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并提供丰富的养分供应。其次,在进行种植前需要进行整地和深翻土壤。整地可以清除土地上的杂物和石头,确保土壤表面光滑。深翻土壤是指挖掘土壤底部的土壤层,这可以使土壤变得更松散,并有利于根系的扎根。通过深翻土壤,还可以改善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和透气性。另外,深翻晾晒土壤也是一项重要的步骤。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杀死土壤中的越冬虫卵和病菌,从而减少害虫和病害的发生。晾晒土壤可以通过将土壤暴露在阳光下,让阳光的照射和热力消毒土壤。这种方法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减少害虫和病害的传播,为玉米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2、良种处理

玉米种植是农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播前处理是确保玉米种子质量和最终产量的关键步骤之一。在进行播前处理之前,需要先确定合适的玉米品种,然后才能进行下面的关键步骤。首先,对玉米种子进行初步筛选,干瘪、缺损的种子筛选出来。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去除不适合种植的种子,以确保种子的质量。选择晴朗的天气,将剩下的饱满的种子摊薄晾晒。可以降低种子的含水量,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和出苗率。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种子腐烂,降低发芽率,因此种子晾晒非常重要。使用温水浸种是下一个关键步骤。将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可以增加种子的活力。温水可以提供适宜的环境,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是为了杀灭种子表面的致病细菌,降低种子发生病虫害的概率。选择适合的药剂来处理种子,可以防止病害的侵袭,并提高种子的存活率。进行种子发芽率实验是为了评估种子的质量。如果种子的发芽率在90%以上,可以进行播种。

3、合理密植,及时定苗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合理密植是一项重要的注意事项。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内种植更多的植株,但过于密集的植株会导致一系列问题。首先,过密的植株会导致植株长势变得羸弱,抗性变差。这是因为植株之间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线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植株的生长空间被限制,根系无法很好地发展,养分供应不足,导致植株长势不佳。此外,叶片之间的紧密排布限制了阳光的照射,进一步影响了光合作用效率,使植株的整体健康状况下降。其次,过密的植株容易发生病虫害,进而导致减产。植株之间的密集排布增加了病菌和虫害传播的机会。病菌和虫害得以迅速传播,通过接触或飞行传播,进而寄生在植株上,抢夺养分,引发病害。过密的植株还会造成通风不良,湿度过高,增加真菌和细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加剧病害发生的可能性。最后,需要根据立地条件和品种的不同,确定最佳播种量。立地条件的差异包括土壤的肥沃程度、水分状况以及阳光照射等因素。品种的不同指的是不同品种对密植的适应性有所不同,有些品种对密植耐受性强,有些品种对密植耐受性差。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播种量,以确保植株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4、灵活调整施肥量

科学施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地降低玉米种植成本,并提高产量和质量。但不同地区土壤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进行测土配方工作,以了解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和比例。测土配方施肥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根据养分差值来判断是否需要施肥或追肥,并选择合适的肥料。通过测量土壤样本中不同养分的含量,可以得出需要增补的肥料种类和数量。这样,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施肥计划,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根据土壤的不同情况,施肥量也需要灵活调整。对于土壤质量良好的地块,根据专家的建议,推荐施肥量为氮肥(N)230—280kg/hm2、磷肥(P2O5)80—120kg/hm2、钾肥(K2O)80—120kg/hm2以及农家肥12000—15000kg/hm2。这样的施肥量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为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科学施肥的好处不仅体现在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还能够减少养分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肥料,避免过多的使用造成的浪费,同时也能够减少养分在土壤中的残留,减少对水体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5、及时排灌

夏季降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夏季降水年际波动变化较大的地区。当土壤湿度过高或田间出现长时间积水时,会对玉米植株的根部呼吸产生影响,并增加病害的发生率,从而导致根系死亡和影响水分、养分供应,最终导致减产。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田间水分管理。在夏季降雨过后,及时观察田间是否有严重积水的情况,特别是地势较低洼的玉米田。如果发现有积水现象,应及时排水,防止过多的水分对植株造成伤害。此外,夏季降雨后还需要注意观察土壤的干燥程度,如果发现土壤稍燥,会出现土壤板结问题,这会影响植株根部的呼吸畅通。因此,及时疏松土壤是保证玉米植株正常生长的重要措施。对于那些地势低洼或靠近河湖的玉米田,可以提前修筑排灌设施。有利于旱季的灌溉和雨季的排水,避免水分过多对植株产生不良影响。

6、适时晚收

适时晚收是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的重要措施。首先,适时晚收可以促进玉米灌浆和后熟过程。在晚收阶段,玉米颗粒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加快灌浆速度,使玉米颗粒更加丰满和饱满,从而增加产量。其次,适时晚收能够降低玉米颗粒的水分含量。当玉米苞叶发黄后,适当晾晒玉米颗粒能够减少水分含量。降低水分含量对提高玉米的质量非常有帮助。最后,适时晚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收获时机。一般来说,当玉米苞叶发黄后的1周左右,观察到籽粒乳线消失后即可进行收获。这时,玉米籽粒已经成熟,并且含水量适中,有利于后续的储存和加工。

三、玉米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策略

1、农业防控技术

首先,做好品种选择至关重要。根据当地的地域环境和种植条件,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不同品种对于病虫害的抗性有所不同,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可以降低患病的可能性。其次,要控制好播种时间和播种量,在选择播种时间时,可以错开病虫害高发时期,减少害虫和病菌的侵害。同时,适当控制播种量也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过密的播种会增加玉米之间的竞争,导致植株生长弱势,易受病虫害侵害。最后,合理控制植株密度和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也是防止病虫害的关键。通过控制植株密度,保持适当的间距,可以减少病菌和害虫在植株之间传播的机会。此外,加强田间管理工作也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定期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尤其要关注病虫害前期的预防管理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的严重扩散。

2、物理防控技术

光照是害虫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害虫对光照具有趋性。利用害虫趋光性特点进行灭杀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研究表明,大多数害虫在晚上20:00至次日2:00之间更为活跃。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开灯可以吸引害虫,然后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灭杀。除了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特点,选择糖醋液作为诱杀剂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害虫对糖醋液有很强的吸引力,当害虫接触到糖醋液后会被吸附上,进而无法逃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害虫的产卵数量,降低虫口密度,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在农田中,合理使用粘虫板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防治方法。粘虫板可以在农田中安装,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性特点吸引害虫。特别是在防治灰飞虱等害虫方面,粘虫板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害虫会被粘虫板粘住,从而无法进一步繁殖和危害作物。

3、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食物链进行玉米害虫的生物防控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种植人员利用食物链中玉米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从而达到降低害虫威胁的目的,并减少对化学药物的使用量。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保持生态平衡,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为了实现利用食物链进行生物防控,可以引进或投放玉米害虫的天敌。这些天敌可以是天然存在的物种,也可以是经过驯化繁殖的种群。通过引进天敌,可以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控制害虫的数量。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对化学药物的依赖,从而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通过控制害虫数量,食物链能够帮助减少玉米作物上的害虫,最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此外,采用生物防控还可以减少对化学药物的使用,从而减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物的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总之,选择高产玉米的栽培技术以及加强田间管理和防控工作,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够为玉米产业的稳定发展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