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针对性防治对策合理运用
作者: 李威玉米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其进行科学种植,确保玉米的产量及质量,能够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不过,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玉米产生病虫害,若是不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防治,就会出现减产的情况。若想提高玉米的产量,就需要深入到玉米种植过程中,了解其中的具体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高产种植技术,同时还要针对具体病虫害,采用化学、农业、生物等多种防治手段,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及质量。
一、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分析
1、科学选地整地
就实际来看,玉米栽培对于种植地有着一定的要求,为了确保玉米能够高产稳产,还是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地,避免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致使玉米减产。一般来说,在筛选玉米种植地时,需要注意土壤条件,要确保种植区域的土层厚度,且土质具有疏松多孔的特点,而且水源供给应该充足,排水及灌水应具有较高的便利性,这样则能够为玉米的有效种植奠定良好的基础。将秋季之前的前茬作物全部收获后,就要在第一时间对种植区域进行深翻整地,对于犁底层的疏松土壤予以打破,将上一季的作物根茬进行全面清理,以免影响到玉米出苗。虽然玉米种植对于前茬作物没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但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种植的不良影响,种植户就要在种植区域采用轮作方式,不要在同一个种植区域连续多次种植玉米,减少病虫害,保障玉米能够正常健康的生长。
2、科学选择玉米品种
若想提高玉米的产量及质量,保持其稳定的高产状态,就需要选择良好的玉米品种。玉米品种能够对其产量、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也是玉米高产稳产的基础,所以相关种植户应该提高对玉米品种的重视,并且要在种植玉米之前,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当前市场中有很多种类的玉米品种,不同品种的玉米在生产周期、适应能力、抗病能力等多个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处在不同的种植区域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生产能力。因此,在选择玉米品种时,需要对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栽培管理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在这一基础上,选择高产稳产、抗病害性能强、颗粒饱满的玉米种子,还要保证玉米种子在大小、色泽方面的均匀性,其中优良的杂交玉米品种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可以选种这类玉米种子,保证玉米的存活率,使其能够维持健康的生长状态。以辽宁省为例,其土壤条件非常好,主要是黑土土质,其中包含丰富的有机质与养分,还具有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能够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保障基础。辽宁省的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合种植玉米,若想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及质量,也要选择更适合在辽宁地区种植的玉米种类,根据该地区的季节气候特点,可以选择生长周期相对比较长的玉米品种,不过,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相对比较大,可能会出现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这就要注意选择的玉米品种是否具有较高的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能力。其中辽玉428属于早熟的玉米品种,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且具有比较强的抗逆性,若是在辽宁地区种植,可以较早收获,并能够获取较高的产量。也可以在辽宁地区种植辽豆267这一品种,其属于中晚熟的玉米种子,其抗逆性较高,产量也比较稳定,适合种植在辽宁省的多个区域。
3、种子处理
在对玉米进行播种之前,还需要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尽可能地避免种子携带病菌,同时也能够增强其抗病能力,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为玉米的健康生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在播种前一周的时间段,要选择晴朗的天气,对种子进行晾晒,而且要连续晾晒2-3天,以此减少玉米种子的含水量。在阳光下晾晒种子,能够利用紫外线将种子表层存在的致病菌全部杀死,这也有助于提升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尽量保证出苗之后的玉米苗能够茁壮成长。相关种植户若有条件,可以购买包衣种子,对于购置的种子对其晾晒处理之后,就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播种。若是种植户购买了没有进行包衣处理的玉米种子,就要在播种之前,对其进行药剂拌种处理,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促进玉米种子发芽,还能够灭杀种子本身携带的致病菌,降低玉米在苗期的病虫害产生几率,以此保障玉米的健康成长。
4、选择合适的时间播种
不同玉米品种在播种温度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对玉米进行播种时,应该在确认环境达到播种温度之后,才能够进行播种,这样才有利于玉米种子更好地生长发育。通常来看,当地环境温度超出12℃,就可以开展玉米播种工作。具体来说,在辽宁地区播种玉米的时间段处在4月底-5月初。在播种时,要根据选择玉米品种的特点,对玉米的播种量进行合理调整。针对紧凑型的玉米品种,可以增加一定的播种量;针对宽叶类型的玉米,就要对其播种量进行科学控制,以防因为定植密度超出预期范围,导致田间通风透光率受到不良影响,这就会威胁到玉米的正常生产发展。当前,玉米播种方式基本是机械化,利用专门的播种机能够对玉米播种量进行精准设置及投放,并且还能够一次性完成田间开沟、施肥、播种等多项工作。在使用玉米播种机之前,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在播种机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均匀播种,避免出现重播、漏播的情况,保证播种深度的一致性,借此提高播种效果,以便能够实现出全苗的目标。
5、田间管理
在玉米播种7-10天以后,玉米种子就会逐渐步入出苗阶段,在这个时候,相关种植户就应该加强田间巡视,在巡视过程中,若是发现存在缺苗的现象,就需要使用相同玉米品种在田间进行补种,或者也可以选择种植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将其中的幼苗移栽到缺苗区域,进而实现补种目的。在玉米苗长出3-4片叶子之后,就要在第一时间开展间苗处理工作,避免田间玉米苗过于密集,影响其健康成长。对于生长出5-6片叶子的玉米苗,种植户需要及时进行定苗处理,要充分遵循“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去杂留纯”这一原则,在每一个定植穴中保留下生长最为健康茁壮的玉米幼苗,这样也能够更好地培育玉米壮苗。在整个玉米苗期中,至少要开展2 次有效的中耕除草工作,对玉米田地进行中耕除草,有助于控制玉米田间墒情,同时还能够对玉米根系生长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减少玉米倒伏问题。
另外,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种植户在落实田间管理工作时,也要做好施肥灌溉这项作业,满足玉米成长阶段的水分、养料需求。在对玉米进行播种时,应该将磷酸二铵用作种肥,每亩田地要施加5千克-7.5千克的肥料,在施加种肥时,应该对其与种子之间的距离进行合理控制,使其能够超出3厘米。在玉米处在拔节期时,种植者则更要加强对施肥、浇水的重视度,这也是玉米成长的关键期,该时期对于水分、养料的需求更大,所以,种植者要根据田间墒情,落实灌溉、施肥工作。通常情况下,玉米处在拔节期时,需要对田地施加尿素,每亩要施加10千克-12千克;处在大喇叭口期时,要在每亩地中施加尿素15千克-20千克,还要施加氯化钾15千克;在玉米的孕穗期时,在每亩地中都要施加尿素5千克-10千克。在进行田间追肥时,要对玉米的生长状况进行紧密关注,结合实际生长情况,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肥料进行施加,以免玉米出现倒伏的问题。在施肥的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灌溉,确保田间的水分能够满足玉米的实际生长需求,使得玉米能够保持健康的生长状态。
二、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手段
1、大斑病及其防治措施
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这一病害发生之后,会对玉米株苗的叶片造成较大的危害,在玉米株苗感染大斑病的初期,其叶片表面会出现灰色的小斑点,若是无法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这些小斑点就会逐渐蔓延到叶脉区域,与此同时,斑点也会不断扩大,颜色也会转变成为黄褐色。若是处在潮湿的环境中,病斑不仅会出现蔓延的情况,还会致使整个植株的茎叶出现枯萎的现象,进而降低玉米的产量及质量。
若想针对大斑病进行有效预防,就要从选种阶段开始,要选择抗病能力比较高的玉米品种。在进行田间管理时,若是发现玉米感染大斑病,就要将出现病斑的叶片进行全部去除,以免出现大范围扩散的情况。在对大斑病进行治理时,可以使用化学手段,采用45%的甲基硫菌灵1000倍溶液,将其直接喷洒在感染病菌的玉米植株上,而且要确保喷洒药液的适量性,合理控制喷洒次数,以此对大斑病进行有效控制,使得玉米能够健康生长。
2、病毒病及其防治手段
在玉米生长时,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病毒病很容易出现。比较常见的病毒病就是矮花叶类型的病害,这种病害在玉米出苗期间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在发病初期,玉米的叶片会出现绿色条纹或者是斑点,在发病后期,病斑就会逐渐蔓延到玉米植株的整片叶子上,致使叶子颜色逐渐变成黄色,若是不能对其及时有效地治理,在后续就会出现治理难度提高的情况,进而威胁到玉米的健康生长。就实际来看,很多玉米种植区域之所以出现大量减产的情况,就是因为病毒病防治工作不到位。基于此,种植户应该加强对病毒病的重视,并且要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在对玉米进行种植之前,需要使用生石灰对土壤进行科学消毒,将土壤中残留的病毒成分进行全面去除。而且要选择具有较强抗性的种子,还要对其进行消毒处理,以此对病毒病进行预防。若是在田间管理工作中,发现玉米植株感染病毒病,就可以应用9%的宁南毒素药物,在田间喷洒时,要按照科学配比进行配药用药,每平方米田地使用60毫升的药物,确保玉米免受病毒病的侵害。
3、玉米螟及其防治手段
玉米螟是玉米植株生长过程中的常见虫害,若是玉米植株出现玉米螟虫害,其秸秆上就会呈现出一排小孔,与此同时,通心叶也会受到较大的危害,特别是玉米雌花这一部分,如果产生玉米螟,那么玉米穗粒将无法保持正常的生长状态,进而造成玉米减产。面对这种情况,相关种植者要加大对玉米螟的重视,并且要采用合适的手段对其进行科学防治,尽可能地减少玉米螟对玉米生长的不良影响。就实际来看,玉米螟每一年都会藏在土壤中越冬,所以在越冬之前,种植户应该对土壤进行深翻消毒,这样则能够减少一定的玉米螟数量。另外,也可以使用生物方式,对玉米螟进行有效治理,在玉米螟成虫产卵时,可以在田间释放赤眼蜂,利用天敌消灭玉米螟,这样也能够实现对玉米植株的有效保护。也可以结合玉米螟的趋光性特点,选择合适的灯光对其进行诱杀,这种物理方式具有较高的环保性能,而且应用过程中也更加安全。化学药物也是虫害防治中的重要手段,如果玉米田地中出现玉米螟,就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比如,51%辛硫磷乳油800倍液、52%乙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在配制完成之后,就可以对玉米植株进行喷洒,进而提高实际防治效果,保障玉米本身的产量及质量。
4、玉米地老虎及其防治措施
在玉米作物生长过程中,如果出现地老虎这一害虫,且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理,就会对玉米造成较大的影响。一旦地老虎出现在玉米田间,就会吸食玉米的叶片以及茎部,致使玉米出现叶片脱落、枯黄的现象,进一步导致玉米幼苗难以茁壮生长,严重的话,会导致玉米幼苗死亡,进而造成玉米减产。为了降低地老虎的不良影响,就要选用合适的防治措施,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老虎的特性。
在进行害虫防治时,需要对玉米进行科学种植以及有效管理。相关种植户要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在田间管理中,要定期施肥浇水,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对于田间的通风、遮阴情况也要紧密关注,注意强化玉米作物本身的抗逆能力和免疫力。在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时,可以配制3%的辛硫磷水浮种衣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增强玉米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玉米地老虎的产生几率。也可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可以在田间引入地老虎的天敌,或者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增加数量合适的细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制剂,通过这两种方式能够降低地老虎的种群密度,从而减少对玉米的伤害。种植户也可以使用化学防治手段,在地老虎危害性比较高的时候,可以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对其剂量进行合理控制,将其喷洒在玉米田间,尽量降低对玉米及土地的伤害,实现对玉米地老虎的有效灭杀。另外,种植户还可以使用机械对地老虎进行防治,可以选用合适的捕捉器等工具,全面捕捉地老虎成虫,以此减少害虫数量。在对玉米地老虎进行预防时,应该在玉米播种之前,将田间存在的玉米地老虎的卵、幼虫等进行全部清除,以防地老虎在田间进一步繁殖,为来年玉米的种植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
5、草地贪夜蛾幼虫及其防治措施
草地贪夜蛾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一种玉米虫害,其幼虫通常会隐藏在玉米心叶、叶鞘等多个部位,以便更好地寻找食物,容易使玉米叶子变成半透明。而且低龄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吐丝能力,幼虫吐出的丝结成网,跟随风吹的方向,会飘到另一株玉米苗上,进而致使害虫的繁殖范围扩大。为了对其进行有效防治,种植户可以在清晨或者是傍晚时刻,选择合适的农药,将其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雌穗等幼虫隐藏的部位,通过药物将幼虫消灭,从而实现对玉米作物的有效保护,使其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就相关实验研究发现,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钾这三种在消灭玉米草地贪夜蛾方面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进行化学防治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科学的比例,对上述药剂进行合理配置,将其喷洒在玉米田间。
综上所述,加强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手段的研究,并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结合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选用合适的高产栽培技术,对常见病虫害问题进行有效防治,不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证玉米的生产效果,使其生产质量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还可以增加玉米本身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