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套种大豆新技术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中的应用
作者: 左文勇玉米和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种植作物,由于二者在生育期上存在着一定差异,玉米套种大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复种指数,可充分发挥玉米的边际效应和大豆的固氮优势,促进种地养地、农艺农机相融合,可有效缓解粮油争地、种养不协调等问题,是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茬大豆,稳粮增收、提升地力的种植技术。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及抗逆性能的增强,减少病虫危害,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针对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农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玉米和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为确保稳粮保产,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玉米套种大豆增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受到重视,在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大量相关试验示范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布局优化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问题,而且关系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玉米套作大豆是一个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方法,通过利用优质的良种作为基础条件,可充分发挥各种优良性状的互补作用,使良种不断进化,主要以抗逆性能强,品质改良为特点,例如抗旱强,耐寒,抗病虫害能力强,营养均衡等等,可以显著提升其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从而达到增产目的。为此,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玉米套作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工作,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以推动玉米套作大豆丰产高效栽培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一、选用配套高产良种
在农业发展中,配套高产良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乎着作物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产品质量的优劣。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选用那些既适合本地种植条件又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品种。通过这样的选择,我们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进而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在玉米套种大豆的实践中,首要任务便是精心挑选出优质的种子品种,以确保作物的生长效益和最终产量。
1、玉米品种要求:应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品种,中上部各层叶片与主茎的夹角、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的特征值应为:穗上部叶片与主茎的夹角在21°—23°,棒三叶叶夹角为26°左右,棒三叶以下三叶夹角为 27°—32°;株高260—280cm、穗位高95—115cm。
2、大豆品种要求:选择抗倒能力强、中早熟品种,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不低于该品种单株荚数的50%, 单株粒数50粒以上,单株粒重10g以上,株高 55—100cm。带状套作时,选择玉米大豆共生期大豆节间长粗比小于19cm,抗倒能力较强、中晚熟品种,大豆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为该品种单作荚数的70%以上,单株粒数80粒以上,单株粒重15g以上。适合当地栽培的大豆的品种有辽豆15、辽豆36、铁豆49、铁豆53、沈农豆12等,这些品种多数产量较高,亩产在300kg左右,且是经过正规的省级试验和品种审定的,丰产稳产性均较好。
3、对选定后的种子实施处理:剔除残种,并将剩余健康种子放置在阳光下晒24小时,能够起到紫外线杀菌的有效作用,进而保障种子的实际发芽率并达到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效果。
二、规范玉米大豆带宽比,合理群体配置
采用玉米带套种大豆带复合种植,既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之间地耕作,又适于机播、机管、机收等机械化作业,在同一地块实现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一般玉米带种植2—4行、大豆带种植2—6行,通过调控作物的株行距,实现玉米与当地清种密度基本相当、大豆达到当地清种密度的 70%以上。通过调整玉米套作大豆的比例,实现二者间的高效耦合,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热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农作物各自优势,有效增加玉米和大豆的产量。首先通过规范玉米大豆带宽比,能够平衡收获量、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种植效益,是当今农业生产的热点课题之一。确定模式的关键是要保证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密度与清种相当,大豆密度达到清种密度的70%以上。综合考虑当地 栽种玉米大豆密度、整地情况、地形地貌、农机条件等因素,确定适宜的大豆带和玉米带的行数、带内行距、两个作物带间行距、株距。一般大豆带播种2—6行为宜,带内行距20—40cm,株距8—10cm左右(以达到当地清种大豆密度的70%以上来确定),两个作物带间行距60—70cm (玉米带2行时,大豆带2—4行时,建议两个作物带间行距 70cm,其他情况下两个作物带间行距可60cm); 玉米带播种 2—4行为宜,带内行距40cm,株距10—14cm左右(根据达到当地清种玉米密度来确定),两个作物 带间行距60—70cm。有窄幅式(机身宽160—170cm)玉米收获机的地区,可重点推广2行玉米模式。玉米一般亩植密度3500—3800株;大豆的合理密度依据土壤肥力、种植模式、品种特性、籽粒大小等而差异较大,每亩种植密度6000—12000株。通过对比表明,规范玉米大豆带宽比,合理群体配置是实现玉米套作大豆增产增效的重要保证,采用交叉轮作方式,可充分发挥双作物的有机相互作用,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选择抗性较强的适宜品种,根据农业习惯性地采用适当的种植技术,在有效的施肥、灌溉、病虫防治等方面可以达到玉米大豆双高产的效果。
三、协调播期,减少玉米对大豆苗的共生荫蔽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户已经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玉米套作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上,而忽略了对于玉米套作大豆期间玉米与大豆之间的生态关系研究。玉米套作大豆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土地及资源,能够大大提高大豆的面积产量,有效地提升农民收入,以满足社会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然而,玉米套作大豆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豆苗进行播种时会受到玉米的荫蔽,从而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得不到有效的养分和光照,导致大豆收获量的减少。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为了科学家和农民们关注的重点,这也就是要提出的协调播期,减少玉米对大豆苗的共生荫蔽这一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混播式”播种方法,即将玉米和大豆种植在一个地块中,这种方式的种植效果也很不错。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玉米对大豆苗的荫蔽,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施肥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对每亩地施入充足的氮素肥料,给大豆苗提供充沛的养分,这样无论玉米是否荫蔽大豆,大豆苗也能够得到良好的营养供给,不会影响生长发育。总之,要想有效地减少玉米对大豆苗的共生荫蔽,就必须要采取科学的播期规划以及合理的施肥技术,同时还要重视玉米及大豆之间的植物共存。只有通过协调播期,加强施肥管理,才能有效地减少玉米对大豆苗的荫蔽,真正达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中所要求的高光效、高产稳产的目的。
四、加强大豆田间管理,确保高产丰收
1、科学施肥,培育壮苗
科学增施肥料。肥料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施肥也是创造高产大豆高效栽培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提高肥料的肥效来保证作物的正常发育和产量的增加。统筹考虑玉米大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控制氮肥用量、 保证磷钾肥用量,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鼓励接种大豆根瘤菌,减少大豆用氮量、保证玉米用氮量,相对清种不增加施 肥作业环节和工作量,实现播种施肥一体化,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选用缓控释肥。从施肥量看,带状复合种植亩施氮量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的总施氮量可降低 3—4kg,但须保证玉米单株施氮量与清种相同,否则影响玉米单产。带状间作玉米选用高氮缓控释肥,施用50—65kg/667m2(折合纯氮14—18kg/667m2,西北地区可适当高些),大豆选用低氮缓控释肥,施用15—20kg/667m2(折合纯氮2—3kg/667m2)。带状套作播种玉米时每亩施20—25kg玉米高氮专用配方肥,玉米大喇叭口期结合机播大豆,距离玉米行20—25cm处每亩追施配方肥40—50kg(折合纯氮6—7kg/667m2),实现玉米大豆肥料共用。采用一次性施肥,在播种时以种肥形式全部施入,肥料以玉米、大豆专用缓释肥—配方肥为主,如玉米高氮专用配方肥—缓控释肥每亩50—70kg、大豆低氮专用配方肥15—20kg/667m2。利用 2BYSF—5(6)型播种施肥机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作业,玉米施肥器位于玉米带两侧15—20cm开沟、大豆施肥器则在大豆带内行间开沟。需要整地的春玉米带状间作春大豆模式可采用底肥+种肥两段式施肥,底肥采用全田撒施低氮配方肥,用氮量以大豆需氮量为上限 (不超过4kg/667m2纯氮),播种时对玉米添加种肥,以缓释肥为主,施肥量参照当地单作玉米单株用肥量,大豆不添加种肥。不整地的夏玉米带状间作夏大豆模式可采用种肥+追肥两段式施肥,利用带状间作施肥播种机分别施肥,大豆施用低氮配方肥,玉米按当地单作玉米总需氮量的一半(6—9kg/667m2纯氮)施玉米专用配方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 再追施尿素—玉米专用配方肥(6—9kg/667m2纯氮)。西南带状套作区可采用种肥+追肥两段式施肥,即玉米播种时每亩施25kg玉米高氮专用配方肥,玉米大喇叭口期将玉 米追肥和大豆底肥结合施用,7—9 kg/667m2施纯氮、五氧化二磷3—5kg、氧化钾3—5kg,肥料在玉米带外侧15—25cm处开沟施入。不能施缓释肥的地区可采用底肥、种肥与追肥三段式施肥,底肥以低氮配方肥与有机肥结合,纯氮不超过4kg/667m2,有机肥可施用畜禽粪便堆肥每亩300—400kg,结合整地深翻土中,种肥仅针对玉米施用,10—14kg/667m2施氮量,追肥通常在基肥与种肥不足时施用。
2、加强疫霉根腐病的防治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上极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带有病菌的土粒被风雨吹—溅到大豆上能引致初侵染,积水土中的游动孢子遇上大豆根以后,先形成休止孢子,后萌发侵入,产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形成球状—指状吸器汲取营养,同时还可形成大量卵孢子。土壤中—病残体上卵孢子可存活多年。卵孢子经30天休眠才能发芽。湿度高—多雨天气、土壤粘重,易发病。重茬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选用对当地病虫害具抵抗力的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深耕及中耕培土,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播种时沟施甲霜灵颗粒剂,使大豆根吸收可防止根部侵染;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35%甲霜灵粉剂拌种;必要时喷洒或浇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杜邦克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
3、加强大豆蚜虫等害虫的防治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黑潜蝇、蚜虫等害虫对大豆的产量有着极大的危害,且其为害具有突发性。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很容易使作物遭受毁灭性打击,因此,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只有当气温达到10℃时才能开始大量出现,导致很多种植户无法有效防治它们。要有效防治豆杆黑潜蝇、蚜虫,必须加强田间的管理。①及时收割,防止豆杆上的虫卵和幼虫孵化为成虫,为害虫提供了生存空间。同时,要定期对田间害虫进行检查,及时除草,这样不仅能降低虫害发生概率,还可避免虫口密度过高造成减产;②做好排水工作,保持土壤湿润,并做到早翻耕,保证耕层有足够的有机质含量,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增加。加强田间管理有利于为大豆营造良好的生长条件,给大豆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也可以有效抵御害虫的侵害,确保大豆高产丰收。只有全面掌握病虫害的发病特点与规律,根据其危害程度采取针对性强的预防措施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保障作物产量和品质不受影响,进而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益;③还要注意合理轮作倒茬,尽量选择抗病品种,从而减少病虫害的侵袭,确保大豆高产丰收,提升农户的经济收入。
五、及时收获,科学晾晒和脱粒,确保豆籽质量
科学晾晒脱粒是提高大豆籽粒质量的关键之一。在早期根据掌握大豆成熟的进度,适当的采收和正确的晾晒可以有效提高大豆质量,是确保大豆籽粒质量的前提和基础。①要及时收获成熟的大豆,确保大豆质量。若大豆熟度不到,易引起大豆萎蔫现象,影响大豆质量。大豆成熟度低也会引起部分豆籽熟度低,内外对比差,出现红斑等缺陷问题,影响大豆品质。一般大豆叶片发黄掉净,茎秆变黄,豆荚变褐,籽粒呈现短椭圆粒且变为硬粒时就应该及时采收,并进行合理的处理;②科学晾晒也是确保大豆籽粒质量的必要操作。晾晒前应将收获的大豆籽粒运到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将大豆籽粒严密摆放,提高晾晒效率,且避免结扎,确保粮谷受潮均匀等,以便保持大豆籽粒质量。晾晒时,根据当地天气条件,应该选择合适的晾晒技术,以减少晾晒时间,控制水分含量以确保大豆籽粒质量;③正确的脱粒操作对保持大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最佳条件脱粒,确保大豆脱粒效率高、籽粒不受损坏。由此可见,确保大豆籽粒质量,及时收获、科学晾晒和脱粒对大豆的丰产丰收至关重要,是我国大豆整个生产过程中,确保大豆籽粒质量和优质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玉米套作大豆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通过采用合理套作模式,可实现玉米与大豆双收增产效果。因此,应大力推广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新技术,以充分发挥两种作物各自优势,达到高产高效栽培目的,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