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穗槐播种育苗关键环节与造林技术应用系统分析
作者: 徐从江 刘永香 徐帅
紫穗槐,别名棉槐或紫花槐,隶属于蝶形花科的紫穗槐属。该植物的枝干细长而富有韧性,直立无节,粗细均匀,生长也较为迅猛,一旦从地表发茬,新生的枝条当年便能达到大约1.5米的高度。尤其是强健的植株簇丛能新发15—30个枝条,因此,经常被用来编织各类生产与生活用品。同时,紫穗槐的花期也是较长的,已成为北方初夏时节的重要蜜源植物。除此之外,紫穗槐还可用来巩固土壤,加上根系发达,可以保护斜坡预防水土流失,常被用作防护林带的底层植被。根部含有根瘤菌,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一、紫穗槐的特征与特性
1、形态特征
紫穗槐,一种落叶灌木,生长高度约在1—4米之间,以其丛生特性以及繁密的枝叶而受到关注。其小枝呈灰褐色,且在幼嫩时期被柔毛所覆盖,这为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保护。一般来说,紫穗槐的复叶结构独特,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于枝条上,每片小叶的数量在11—25个之间,形状多为卵形或椭圆形,顶部圆润,边缘平滑,无锯齿。其托叶为条形结构,并且会在较早的时期脱落。紫穗槐的花序结构紧凑,为密集的圆锥状花序,生于枝条顶部。花轴上密生短柔毛,萼片呈钟形,花冠展现出暗紫红色的色调,且结构独特,仅有旗瓣,而翼瓣和龙骨瓣则退化不见。其果实呈镰刀状弯曲,长度大约在7—9毫米之间,颜色为棕褐色,表面密集地分布着类似瘤子的腺体,但果实本身并不会自然裂开。每个豆荚内含有1—2粒种子,这些种子拥有光泽,并且每1000粒种子的平均重量约为10克。从花期来看,紫穗槐的花期在6月—8月之间,而果实的成熟期则在8月—9月之间。
2、生物学特性
紫穗槐是一种具有强烈抗逆性的灌木,在其生长中有着喜光、耐寒、耐旱、耐盐碱和耐瘠薄的特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耐涝能力。这些特点使得紫穗槐能够在多种环境中生长,包括荒坡、道路旁、河岸以及盐碱地等。同时,紫穗槐的萌芽性非常强,这得益于其发达的根系。这些根系不仅能够深入土壤吸收水分和养分,还能够固定土壤,增强植株的稳定性。所以,紫穗槐的根系结构适合进行繁殖,可以利用根系萌芽进行无性繁殖。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特性,且繁殖速度快。由于在适当的条件下,紫穗槐通常在2年时开始开花结果,种子的发芽率较高,一般在70%—80%之间,这为苗木的快速繁殖提供了保障。总之,紫穗槐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使其成了一个生态环境修复和植被建设的理想品种。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技术应用,可充分发挥紫穗槐在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潜力。
二、紫穗槐播种育苗技术
1、种子采集与处理
紫穗槐的种子采集与处理是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应用的重要环节。针对紫穗槐种子特点和生长需求,以下是种子采集与处理的专业步骤:①种子的采集。选择成熟、健康、无病虫害的紫穗槐植株作为采种母本。在种子成熟期,即果实颜色变为棕褐色,豆荚干燥且稍微软化时进行采收。但在采收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果实与硬物碰撞,以免种子受损;②种子的处理。将采集的豆荚放置在通风干燥处,进行自然风干。风干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适当的通风,防止霉变。待豆荚完全干燥后,进行脱粒,分离出种子;③种子的消毒。为了降低种子携带病菌的风险,可采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过程需持续10—15分钟,之后用清水冲洗干净;④种子的浸种。将消毒后的种子浸泡在清水中,浸泡时间为4—6小时,确保种子充分吸水。浸泡过程中要定时更换清水,以清除种子表面的杂质和病菌;⑤种子的发芽。将浸种后的种子放置在发芽容器中,容器底部铺上一层湿润的滤纸,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情况下,种子的发芽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⑥种子的保存。发芽后的种子需放置在通风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进行短期保存。保存时要注意保持种子的通风,防止发热和霉变。
2、育苗地选择与整地
在紫穗槐的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育苗地的选择与整地是关键步骤,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和造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是育苗地选择与整地相关措施:①选取合适的育苗地。紫穗槐适应性较强,但为了保证苗木的生长质量和速度,应选择土质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作为育苗地。理想的土壤类型为沙壤土或壤土,这类土壤结构疏松,透气性好,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同时,应避免选择低洼地带,以防积水导致根部病害;②整地深度与方式。整地深度一般为20—30厘米,这有助于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为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对此,在整地方式上可采用深耕和旋耕相结合,先进行深耕,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的透气性,然后再进行旋耕,使土壤细碎,便于播种;③土壤处理。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可施用适量的有机肥和化肥,如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或复合肥。同时,可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土壤消毒,使用适量的消毒剂,如五氯硝基苯、多菌灵等,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菌;④施肥与改良。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生长需求,施用适量的磷钾肥,以促进根系发育和提高植株的抗逆性。若土壤酸性较高,可通过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进行中和改良,降低土壤的酸性,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⑤墒情保持。播种前,应确保土壤的墒情适宜,既不能过干也不能过湿。若土壤干旱,需进行灌溉,以保证种子在播种后能够及时吸水发芽。同时,要避免土壤过于湿润,导致种子腐烂或生长缓慢。
3、播种
紫穗槐的播种是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应用的核心环节,播种的技术操作直接影响到苗木的质量和生长速度。以下是紫穗槐播种注意事项:①播种时间。紫穗槐的播种时间通常选择在春季或秋季,这两个季节的气温和湿度条件较为适宜种子的发芽和生长。但真正播种时间的选择还需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紫穗槐的生长习性;②播种量。播种量是影响苗木密度和生长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每平方米的播种量控制在200—300粒左右。播种量的确定还需根据土壤肥力、播种方式和预期苗木密度等因素进行调整;③播种深度。播种深度对种子的发芽和苗木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适宜的播种深度能够保证种子充分接触水分和养分,同时又不会因为过深而影响种子的呼吸。紫穗槐种子的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1—2厘米左右;④播种方法。播种方法的选择对种子的发芽和苗木的生长具有直接影响。常用的播种方法有撒播和条播两种。撒播是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播种带上,然后用细土覆盖;条播是在土壤中划线,将种子均匀地撒在线上,然后用细土覆盖;⑤播种后的管理。播种后需及时进行浇水,以保证种子能够充分吸水发芽。浇水后,需保持土壤的湿润,避免干燥导致种子发芽受阻。同时,要防止鸟兽危害,可采取适当的覆盖措施,如铺设稻草等。
4、育苗期管理
紫穗槐的育苗期管理是确保苗木质量和生长速度的重要环节。以下是紫穗槐育苗期管理的关键技术分析:①水分管理。水分是种子发芽和苗木生长的关键因素。在播种后,要保证适量的水分供应,以促进种子的发芽和苗木的生长。一般情况下,播种后要及时浇水,以保证种子充分吸水发芽。在苗木生长期间,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条件,适时进行灌溉,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②施肥管理。施肥是为苗木提供所需养分的重要手段。在育苗期间,要根据苗木的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适时施用适量的肥料。通常情况下,播种后可施用一次适量的复合肥,以促进苗木的生长。在苗木生长过程中,可适量施用氮肥和磷钾肥,以促进苗木的健壮生长;③间苗和定苗。间苗是指在苗木生长过程中,根据需要去除部分苗木,以保证苗木之间的距离和生长空间。间苗的时间一般在苗木生长到一定高度时进行,间苗时要确保苗木的健康和生长状况。定苗是指在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后,根据需要选择一部分苗木作为造林用苗,将其保留下来,其他苗木则可根据情况进行处理;④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育苗期间,要密切注意病虫害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常见的病虫害,如猝倒病、蚜虫等,可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⑤除草和修剪。除草是保持苗木生长环境的关键措施,可以防止杂草与苗木竞争养分和光照。在苗木生长期间,要定期进行除草,避免杂草的滋生。修剪是为了促进苗木的健壮生长和树形的培养。在苗木生长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进行修剪,去除病弱枝、过密枝等。
三、紫穗槐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
紫穗槐造林地的选择是造林工作的首要步骤,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功和苗木的生长状况。以下是紫穗槐造林地选择的关键技术分析:①土壤条件。紫穗槐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适宜的土壤条件能够促进其更好地生长。造林地应选择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土壤pH值在6.5—8.5之间为宜,过于酸碱性的土壤可能会影响紫穗槐的生长;②地形条件。造林地的地形对水分分布和蒸发有重要影响。紫穗槐适宜在坡度适中、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以防止水土流失和积水的现象。同时,造林地应避免过于低洼的地方,以免积水导致根部腐烂;③气候条件。紫穗槐适应性较强,能够在多种气候条件下生长,但适宜的气候条件能够促进其更好地生长。造林地应选择在温度适宜、降水量适中的地方。紫穗槐不耐寒冷,应避免在寒冷地区进行造林;④水源条件。水源条件对紫穗槐的生长和造林的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造林地应选择在水源充足、便于灌溉的地方,以保证紫穗槐在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同时,造林地应避免水源污染和水质恶劣的地方。
2、造林方式
紫穗槐造林方式的选择是造林技术应用的重要环节,不同的造林方式对苗木的生长和造林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以下是紫穗槐造林方式的关键技术分析:①单行造林。单行造林是将紫穗槐苗木按照一定的间隔单独种植1行的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土地狭窄或者需要进行隔离种植的情况。单行造林的间隔一般控制在1—2米左右,根据土壤条件和生长状况进行调整;②丛生造林。丛生造林是将紫穗槐苗木按照一定的间隔丛生种植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加苗木的密度,提高造林的成效。丛生造林的间隔一般控制在0.5—1米左右,丛生的苗木数量根据造林的目的和土地条件进行调整;③混交造林。混交造林是将紫穗槐与其他树种混合种植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利用不同树种的互利共生关系,提高造林的稳定性和生态效益。混交造林时,需要选择与紫穗槐生长习性相近且能够相互协调的树种,如杨树、柳树等;④带状造林。带状造林是将紫穗槐苗木按照一定的宽度种植成带状的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土地宽阔或者需要进行隔离种植的情况。带状造林的宽度一般控制在1—2米左右,根据土壤条件和生长状况进行调整。
3、造林时间
紫穗槐造林时间的选择对其生长和造林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是紫穗槐造林时间的关键技术分析:①春季造林。春季是紫穗槐造林的理想时间,此时气温回升,土壤湿度适中,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春季造林一般在3月—5月进行,此时紫穗槐种子发芽早,生长迅速,有利于苗木的成活和生长。同时,春季造林还能够避免夏季高温和干旱对苗木生长的影响;②夏季造林。夏季虽然高温干旱,但仍然可以进行紫穗槐造林。夏季造林时要选择适宜的时间,一般在6月—8月进行。此时要注意遮阴和浇水,以防止高温对苗木的生长造成影响。同时,夏季造林要避免在雨季进行,以免洪水冲刷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造林地造成破坏;③秋季造林。秋季也是紫穗槐造林的一个好时机,此时气候凉爽,土壤湿度较高,有利于苗木的生根和生长。秋季造林一般在9月—11月进行,此时紫穗槐种子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有利于种子的保存和繁殖。此外,秋季造林还能够利用冬季的低温条件,促进苗木的生根和生长;④冬季造林。冬季虽然寒冷,但也可以进行紫穗槐造林。冬季造林一般在12月—次年2月进行。此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对苗木进行适当的覆盖,以防止冻害对苗木的影响。同时,冬季造林要选择适宜的天气进行,避免在雨雪天气进行,以免影响造林效果。
4、造林密度
紫穗槐造林密度是造林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直接关系到林分的生长速度、木材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以下是紫穗槐造林密度关键技术分析:①密度控制。紫穗槐造林密度应根据造林目的、土壤条件和预期林分结构来确定。一般而言,造林密度范围在每亩150—500株之间。过高的造林密度会导致苗木间竞争激烈,影响个体生长,而过低的造林密度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林分生产力低下;②初植密度。初植密度是指初次造林时的密度。对于紫穗槐,初植密度通常推荐在每亩200—300株左右。这样的密度可以保证苗木在初期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同时也不会过于稀疏,导致资源浪费。初植密度可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分条件进行适当调整;③密度调整。随着紫穗槐的生长,林分密度会逐渐发生变化。在必要时,应进行密度调整,以优化林分结构和提高林分生产力。密度调整可以通过疏伐、间伐等方式进行,以去除病弱树和过密树,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④混交密度。在混交造林中,紫穗槐与其他树种的混交密度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合理的混交密度可以促进不同树种间的互利共生,提高林分的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混交时,应考虑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和对光照、水分等资源的需求,以确定合适的混交密度。
综上所述,紫穗槐的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应用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包括种子处理、播种、育苗、造林时间、造林密度等。每个环节都需精心操作和技术指导,以确保育种的成功和造林后的健康生长。对此,我们可将紫穗槐的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应用可称之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造林效果。对此,我们要不断实践和技术创新,这样才能为我国的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276300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国有林场总场;276309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张庄镇人民政府;273100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济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