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多元化产业体系提升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作者: 孙榕键

构建农村多元化产业体系提升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0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应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乡村文化产业、农村电商等产业,以此健全农村产业体系,实现农村产业兴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高质量、多元化发展。

一、发展绿色农业,助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健全农村产业体系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发展绿色农业是构建农村多元化产业体系、提升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目前,仍有许多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投入高、产出少,阻碍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基于各地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生态结构的不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状况,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农村绿色农业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产业体系的构建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有机农业、无农药栽培等绿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改善农村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最大限度满足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实现农民绿色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村绿色经济发展。

2、依托绿色,“以新促质”促进农民增收

无论在科学配置农产品流通上,还是管理环节上,以及控制农产品质量上和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成本上,绿色农业都高于传统农业生产。可以说,绿色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的新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它应以产业兴旺为根基,围绕生态农产品价值观,通过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品质与质量标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生态农产品价值最大化,带来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基层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越来越高,进一步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更应发展农村绿色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从种植的各个环节到农产品收获,最大限度禁止各种化学、高毒农药用品无节制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应积极推广和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和无公害品种,在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前提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打好“质量牌”,完善农业生产达到“三体一标”质检标准,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引领绿色农业和农村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率先实现全面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3、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助力构建农村多元化产业体系

(1)推进农村绿色产业良性发展,大力发挥优势特色产业。应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出多样化、地域化特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区域产业和资源特点,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等乡土特色品牌,围绕重要交通干线建设棚膜经济产业带,稳步提升冬春季蔬菜自给率,抓好蓝莓、山葡萄、西瓜、黄菇娘等水果产业发展,实现夏秋季北菜南运、北果南运,呈现出具有区域特点的绿色农业产业格局。

(2)在品质、口感、风味等方面,培育与之相契合的特色产品,明确区域内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独特的产品定位和品牌形象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构建和完善特色农业产业链,积极推进食品(地方传统小吃、手工食品、农产品深加工)、手工(传统手工艺品、农村文化创意产品)等各具特点的食品产业链,使农业模式和产业形态更加丰富多样,使农村地区的产业更加具有韧性和多样性特点,推进农村产业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等特色产业创新和品牌建设,持续扩大其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力,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目标。

4、绿色农业产业链条化,产业集聚,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农村务农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约1/3左右,在这种前提下,若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将无法保证,农村社会环境将面临资源短缺和浪费严重、农业生产技术滞后、环境污染等更多不确定因素。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的建设方面,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建设多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农业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应综合利用农村地区的资源多样性特点,结合各地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通过开发农产品加工业向县乡村下沉,向农业大县集中,再利用休闲旅游等产业,拓宽供应链,实现资源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价值链。使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完善与优化,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稳定性和高质量发展。

二、科技赋能,发展特色农产品,完善新型农村产业体系,提升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1、围绕特色农产品,形成主导产业链条

特色农产品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许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在长期匹配、互相协调的作用下,特色农业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稳定、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使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之间达到了平衡,使二者实现了有机结合,更加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以说,它能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发展适应性更强的特色农产品,区域特色农产品具备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能力。应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延伸特色产业,认真做好“土特产”文章,形成一条或多条主导产业链条,加大发展活力,围绕这个区域农业主导产业链,打通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再将各个环节有效链接,形成紧密、有效的耦合配套有机整体。推动农业从抓生产向抓链条方向迈进,从抓产品向抓产业方面过渡,从抓环节向抓体系方向转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发挥增值效应与溢价效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科技赋能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大力推进多元化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赋能特色农产业,应以农产业发展为引擎,创新农业科技,加快发展和科技创新生产力,围绕农业产业链建设,打造“九区五线一中心”的蔬菜产业发展中心,构建科技为农的新发展格局,聚焦农民所需、产业发展所求,在种业、农机、农艺、绿色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协同创新,转变和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围绕产业链推进创新链,推进创新链巩固产业链,深度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良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提升农村经济高质量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

3、鼓励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

开展特色产业布局,升级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整合资源,深化科技与企业融合,积极引导各类农业产业主体加入,鼓励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共享科技发展红利。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结合市场需求,利用新技术与新模式,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引领新农业、新发展基本方向,提高农业生产力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的科技引领示范基地,使科技赋能农业,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

三、拓宽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1、农民合作社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懂技术、爱农业、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这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技能,应支持农民合作社健全组织机构、提供统一的社会化服务,通过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保障和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积极打造农村创业合作社,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强化联动,鼓励农民组建合作社,整合农业资源,建立多元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服务、加工、销售等一体化服务,提高农民生产效益。

2、农业龙头企业

(1)引导、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壮大产业规模,推动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带动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完善多元化农村产业体系,通过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各类食品、饮料、保健品等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途径。

(2)鼓励不同产业之间协同发展,建立企业集群,促进产业技术的创新与提升

①协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过程中,有两个需求,一是需要大量生产原材料,一个市场销售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两者,可形成互补关系,深加工和创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例如:水果制成果酱、果汁、果干等产品,蔬菜可制成干菜、预制菜等成品或半成品,大田作物可制成饼、成品面食、油菜面、脆米类的小食品等,基于此,应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与发展,提高产业种植、机械化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收益,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金流回农村。

②企业集群联盟。产业集群要想发挥市场竞争优势,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当地参、菌、鹿、蛙等特色产业和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禀赋独特特点,打造食用菌、中药材、长白山山珍等优势特色产业,围绕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系统,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平台,加快选育高产高质、适应性强、适宜机收的突破性产业,大力促进和支持设施大棚水果、蔬菜等产业和粮食安全生产集群发展与技术的综合利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探索延伸下游产业链,利用成效明显的产业链项目,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吸引大量相关产业的企业和从业者,形成规模化产业集聚区,共同应对市场挑战,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提质增效。此外,依托产业联盟,集成企业数据、产品数据、物流数据,建立平台思维和招商思维,加强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瞄准有规模、有实力的供应链平台企业持续发力、精准招商,在全产业链和高附加值产品等方面加强科研投入,设立产学研平台,开发具有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的种植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鼓励科研单位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或围绕关键农机装备做重点攻关,研发生产务实管用的耕种管收机具,攻克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发展关键问题,突出简便灵活特点,适应现代国际化经济消费发展趋势,发挥农业生产降本增效作用,提高生产能力。实现供应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经济链深度整合,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增加企业之间科研成果分享、创新研发的互助与合作,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高效促进物流、资金流联通,带动地域经济增长,使农业产业、产品和服务更加多样化,使供应链和价值链连接更加紧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四、深耕乡村旅游产业,构建多元化农村产业体系,提升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1、文化旅游

实施乡村文旅与文化、旅游、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是提高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经济支撑点。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弘扬乡土文化、弘扬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能拉近城乡情感、促进文化交融、加快市场要素交换、推动乡村振兴。应瞄准文旅产业靶向,深耕乡土文化厚度,打造特色产业品牌,结合特色产业延伸周边文创产品,通过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追溯等各种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以民宿为切入口,发展文旅产业供应链,完善装修设计、耗材、服务等全链条推广,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推动农村文化旅游资源与农村经济的接轨,健全新型农村产业体系,提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建设乡村博物馆、民俗村落、生态旅游、休闲露营等吸引游客,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推动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

2、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丰富了农村经济的产业形态,也重塑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利用和依托乡村自身的自然资源,开展生态旅游经营活动,开发乡村度假村、农庄,提供农家乐、采摘、农耕体验等农业体验项目,吸引城市居民来乡村休闲度假,同时,也要吸引外来投资进行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提高农民收入,也为农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村经济结构更为多元化,对促进农业经济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均具有重要作用。

五、推动农村电商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新时期下,农村电商的悄然兴起,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和转型,拓宽了农村市场的空间和范围,在实现农村商品和服务的在线交易和配送的经济活动中,提高了农村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效率和价值,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也拉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为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1、构建电商平台

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宽带提速、物流配送、支付结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造,构建电商平台,通过建立县级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点、农村合伙人等模式,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农村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商品展示、订单处理、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实现农村电商的信息共享、数据分析、质量监测、追溯溯源,提高农村电商的便利性,以此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改造,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2、农村物流

为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城市消费,打通农产品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应优化当下物流体系,发展农村物流网络,为农村现代化服务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运用存储、GPS定位、GIS、电子数据交换、无线射频等技术,实现实时物流跟踪和信息共享,以此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品牌建立,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实现提质降本增效,促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130052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农村经济管理总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