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水稻生长环境及优化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探讨

作者: 蒋凯

确保口粮安全,即稻米安全,对国家社会稳定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原则之下,优化水稻栽培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需要注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促使更多农民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由此为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推动农业生产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结合江苏省常州市的实际情况,重点探究水稻栽培技术要点与农业技术推广措施,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一、水稻栽培技术关键要点

1、水稻栽培前的品种选择

在进行水稻栽培的过程中,首要工作就是科学选种。选择优良的水稻品种,不仅能够为水稻的品质提供保障,也能够确保水稻产量。在选择水稻品种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当地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土壤因素。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是有差异的,而且土壤类型也是不同的。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能够为提高水稻产量奠定基础,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比如,在高寒地区进行水稻栽培,结合气温较低的气候条件,需要选择生育期较短的早熟品种,使其在有限的生长季节内成熟。如果在南方地区进行水稻栽培,结合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需要选择生育期较长的中晚熟品种。然后,需要考虑的是光照因素。不同的水稻品种,对于光照时间的要求有所差异。有的水稻品种适宜长时间的光照,有的水稻品种适宜短时间的光照。其次,需要考虑的是抗病虫害能力。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有所差异。选择具有较好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可以在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投入,也能够稳定水稻产量。接着,需要考虑的是产量稳定性。有些水稻品种在栽培过程中需要确保环境适宜,才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而有些水稻品种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仍可以保持较高的产量。最后,需要考虑的是市场需求以及经济效益。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稻米的要求有所差异,有的地区的人们更为注重稻米的外观质量,也有的地区的人们更为注重稻米的糯性,还有的地区的人们更为注重稻米的籽粒饱满度。这就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确保经济效益提升。

2、水稻栽培播种准备工作

在选种工作结束以后,不能够直接进行种植,而是要进行测试,主要是测试种子的发芽率。在测试之前,需要开展晾晒工作。在晾晒种子的过程中,能够激发酶的活性,而经过酶的催化,可以促进水稻种子发芽。晾晒完成以后,还需要浸泡水稻种子。浸泡工作的重点在于水的温度,以温水为宜。如果水温过高,很容易导致种子丧失活性。同时,不能够单纯地使用温水,而是需要在温水中加入盐,保证盐和水的配比合理。浸泡完成以后,将水稻种子捞出,依旧不能够开始种植,而是要将水稻种子清洗干净,再将其放置在实验用的培养皿之中。种植户需要定期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并对种子的成活率进行有效统计,如果成活率能够超过80%,则可以选择使用这种水稻种子。

3、选择适宜的水稻种植区域

为保证水稻产量稳定,需要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其中,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对种植区域的土壤成分进行科学分析,并对种植区域的干旱程度进行有效研究,明确种植区域土塘的存水效果。基于水稻的生长特点,需水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所以,在选择种植区域时,一定要关注浇灌水源。

4、水稻栽培前的整地环节

整地环节在整个水稻栽培过程中也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能够对水稻产量和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科学整地,不仅能够对水稻的生长状态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以一定程度的减少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率,促使种植户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开展整地工作,重点在于土地翻耕,并控制好实际的翻耕深度。针对水稻种植来说,通常情况下需要保证翻耕深度在15-25cm。在这个范围内,能够确保土地足够松软,也可以将土壤中的异物翻出来,由此及时的进行清理。防止其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5、水稻播种的适宜条件

和其他农业作物相比,水稻对栽培温度的要求较高。为此,种植户需要针对种植地的栽培温度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在播种之前,种植户需要有意识的测量种植地的气温,并保证测量的连续性,测量时间需要超过5d。水稻播种的适宜温度为7℃,如果能够维持3d以上的气温稳定,则可以开始进行播种。

6、水稻田间管理重要措施

在长期的水稻栽培过程中,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其中主要是肥水管理,由此为水稻优质高产奠定基础。种植户需要充分认识和了解水稻生长周期,并以此作为重要依据,进行合理灌溉,确保灌溉的及时性,加强灌溉的适量性,由此保持水分供应。种植户需要避免过度灌溉,一旦发生过度灌溉,不仅会导致土壤板结,还会造成根系窒息。

种植户需要重视施肥管理,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时期,科学、合理的展开施肥管理,能够更好的帮助水稻吸收养分,促进水稻产量的持续提高,确保水稻质量显著增强。种植户需要对土壤进行测试和科学分析,认识土壤pH值,了解土壤中的养分量,并以此为依据,采取合适的施肥方式,明确施肥种类。如果土壤中的有机质相对较少,而且存在缺乏养分的情况,则需要及时补充有机肥,并且需要施加无机肥,促进土壤肥力的持续提高。种植户需要明确土壤状况,并且需要了解水稻生长需求,以此作为重要依据,对氮、磷、钾肥进行科学配比,由此提高施肥管理工作质量。水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种植户需要合理施肥。通常情况下,在生育初期,水稻对P元素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且对K元素的需求也相对来说比较高。在抽穗期,水稻对N元素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较大。在灌浆期,水稻对N元素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较大。所以,种植户需要坚持分阶段施肥的原则,确保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科学、合理,并且需要及时调整施用比例,满足水稻各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与此同时,种植户需要重点关注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并且需要以目标产量为依据,开展施肥管理工作。有些水稻品种存在生长迅速的特点,而且产量相对来说比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养分的需求也会比较大。种植户需要注意施肥时间,确保其与水稻生长周期相契合,防止出现施肥过度或者是施肥不足的情况。种植户还需要注意施肥方式,确保其与水稻产量要求相匹配。其中,种植户可以选择使用土壤施肥的方式,也可以选择使用叶面施肥的方式,还可以选择使用穴施的方式,由此最大程度的防止养分流失,促进养分利用率的显著提高。

此外,种植户需要有意识的做好除草工作,通过及时的清理杂草,促进水稻良好生长。如果任由杂草出现,势必会和水稻抢夺水分和养分,从而对水稻生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开展除草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种植户可以选择使用物理除草的方法,也就是翻耕土壤,或者是拔除杂草,也可以选择使用化学除草剂,确保施药量合理,防止化学药剂损害到水稻。

7、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作为一种口粮作物,水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水稻容易受到不同病虫的侵害。所以,种植户需要有意识的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种植户需要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治意识,以综合防治为原则,对出现的病虫害迅速做出对应措施。与此同时,种植户需要对本地区水稻种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病虫害类型进行调查和了解,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治。

种植户可以选择物理防治的方法,其优势在于不会对水稻的生长环境造成影响。比如,可以采用灌溉措施,或者是采用排灌的方式,有效防止病虫害的滋生。种植户也可以选择化学防治的方法,其优势在于操作简单,而且效果相对来说比较好。但是这种方法也有明显不足,以农药残留为主,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种植户需要自觉避免使用高毒性的农药,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农药,提高病虫害处理效率。种植户还可以选择生物防治的方式,其优势在于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一方面,可以通过以虫治虫的方式,即利用生物天敌来消灭害虫。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以菌治虫的方式,即利用各种有益菌来防治病虫害,由此为水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种植户可以选择农业防治的手段。其中,通过选择优质品种,确保其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可以从源头上尽可能的避免水稻受到细菌和害虫的影响。

种植户需要定期巡查田间,对病虫害情况进行有效监测。一旦发生病虫害,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田间巡查,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病虫害。种植户需要正确判断病虫害发生程度,并且需要科学分析病虫害发生趋势,以此展开合理防治。通过摘除病株,或者是喷洒农药等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种植户还可以通过合理轮作的方式,保证土壤肥力,一定程度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二、水稻主要病虫害及防治策略

1、做好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

想要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关键在于病虫害监测和预报。利用相关技术,实时监测病虫害,及时预报病虫害,为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种植户需要有意识的观察当地的气候变化情况,并且需要密切关注水稻生长状况,结合具体的土壤条件,为分析和研究水稻病虫害的发展及传播提供重要依据。其中,需要掌握相关气象数据,并且需要具备历史病虫害发生记录,以此对潜在的高发期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种植户需要做好田间调查工作,将病虫害的初发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认真记录病虫害的发展速度。现如今,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在进行病虫害监测时,可以选择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也可以选择使用遥感技术等,助力风险评估。农业技术人员在得到预测信息以后,需要及时分享给种植户,并且需要提供一些防治建议,加强防治的准确性,为水稻的健康生长奠定良好基础。

2、农业防控技术应用措施

基于绿色理念之下,使用农业防控技术,主要可以从优选水稻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加强田间管理、坚持轮作制度等角度出发,实现对水稻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其中,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对病虫害防控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助力幼苗存活率的提高,也能够为稳定水稻产量提供保障。现如今,水稻品种有很多,其中不乏拥有不同抗性优势的。种植户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并了解当地的病虫害发生规律,以此作为重要依据,选择出合适的水稻品种进行栽植。之所以要做好种子处理,是因为在水稻种子中有一些病原菌,还有一些虫卵存在。种植户需要先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再进行种植。不同地方的病虫害发生特点存在差异,种植户在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时,需要结合当地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比如,在防治立枯病时,种植户可以选择使用24.1%肟菌·异噻胺种子处理悬浮剂,还有0.136%赤·吲·芸苔可湿性粉剂,与水混合后进行拌种,由此避免在种植后发生病虫害大面积扩散的情况。想要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发育,重点在于田间管理。种植户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水稻生长环境,并且需要明确管理重点,改善田间管理模式。其中,不仅要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将水层高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也需要针对土壤营养分布情况进行了解,结合实际的地质条件,科学调整施肥量。种植户还需要坚持轮作制度,这是水稻生产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在水稻田中,将不同的农作物进行轮换种植,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病虫害,也可以防止其他有害物质持续积累。在选择轮作方式时,种植户需要结合当地的农作物种植需求,也需要根据实际的自然条件。

3、物理防控技术应用措施

除了农业防控技术之外,还可以使用物理防控技术,具体包括灯光防控技术、色板防控技术等。其中,基于灯光防控技术之下,主要是使用杀虫灯。有一些害虫具有趋光性,比如二化螟等,杀虫灯能够借助这一特性,将害虫诱集在一起。种植户需要认真调查水稻田间虫口密度,并且需要明确害虫种类,以害虫的视觉距离为依据,进行杀虫灯摆放密度的科学、合理调整。有一些害虫具有趋色性,色板防控技术就是利用这一特性,选择不同颜色的色板,诱杀不同颜色偏好的害虫。在诱杀稻飞虱时,可以选择使用黄板。以上两种防控技术所需投入的成本都相对来说比较低,能够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4、生物防控技术应用措施

基于绿色防控理念之下,使用生物防控技术,可以选择引入害虫天敌的方式。对于害虫来说,一般都会具有相应的天敌。在防治蚜虫时,可以选择引入瓢虫。作为种植户,一方面需要准确识别目标害虫,认真监测害虫数量,并以此作为重要依据,进行天敌种类和投放量的科学选择,另一方面需要注意保护天敌,为其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稻田放养鱼类、稻田养鸭技术都是目前比较常用的生物控制方法。其中,对于鸭子来说,是一种杂食性禽类,其在水中不断活动的同时,能够将稻田内存在的一些害虫进行食用。这样不仅能够实现病虫害的防治,也可以促进水稻栽植效益的显著提高。此外,在稻田中放养鱼类,不仅能够减少害虫数量,也能够控制杂草数量。种植户在选择鱼种时,既要根据稻田的实际面积进行决定,也要结合稻田的实际水深进行决定。

5、化学防控技术应用措施

和前几种防控技术相比,化学防控技术的见效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快。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需要选择毒性作用小的化学药物,并且需要保证化学药物的浓度低。比如,在防治稻瘟病时,可以选择使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进行合理喷洒。

总而言之,在水稻栽培过程中,需要明确技术要点,注重水稻品种、种植区域的选择,也要做好播种准备、整地工作以及田间管理工作,更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水稻生长环境,由此促进水稻产量的不断提高。同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对农户的种植效益有着重要作用,也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